高职园林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协同创新育人的探讨
2020-02-28徐一斐谢光园邓阿琴彭佩林
●徐一斐 谢光园 邓阿琴 彭佩林
一、引言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被国家提到人才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高度,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抓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它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可以看出,在国家层面,已经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价值。在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中,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入园林专业课程教育,既是高职教育的一次重大革新挑战,也是高校育人的一大新突破。
二、高职园林课程应当融入什么样的“思政元素”
(一)必须紧跟国家育人方针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传达国家教育思想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必须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和发展动态做出适时调整。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以园林专业为例,必须在适应国家园林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跟进与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绿水青山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国家也对园林专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推广,增设了相关师资力量与社会岗位,促进了园林专业的大发展;园林专业必须紧跟国家育人方针,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园林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可行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政教育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没有上课激情,学生没有兴趣听讲,更别提思政教育的效果了。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园林专业这种实操性较强,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学习成效的专业,更加需要在课程中融入具有较高实践价值和可行性的思政内容。没有实践价值就无法实现落地推广,思政教育就无法有效传达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可行性,思政教育就如同没有灵魂和依托,只能是一种形式来纸上谈兵,没有办法将思政课所要传达的精神深入学生心灵。只有真正可操作、可实现的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是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思政教育。
(三)坚持绿水青山的专业观念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园林专业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专业的教育,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这既是园林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又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既可以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业素养,又可以提升学生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新中国改革建设的步伐快速前进,同时也对环境与生态造成了不少的损坏,这个时候园林专业工匠和专家们必须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的社会责任,园林专业育人方向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为何要为园林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协同创新育人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与进程,在沿袭历史经验的同时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才能在思政教育与历史发展之间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进而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历史文化传承,为高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范例与借鉴。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在园林专业课中巧妙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熏陶,明晰未来发展方向,从高职教育时期就树立园林专业学生建设国家、养成良好品德的积极意识,深化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同时,在立德树人上,思政元素的引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能够提升课程教育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把理论知识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园林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思想觉悟的共同发展。
(二)创新育人方式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要潜移默化地进行融合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公共课与专业课上都必须有所体现,剖析专业课与公共课的思政内涵与思政理念方式方法,促进课程思政中的知识本身与文化内核、精神理念的交融,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成长过程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方面,我国虽然自古代就流传着相关精神价值理念,但是直到近现代才得到充分的落实。以美国为例,其高校就非常重视发挥隐性课程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渗透式、间接性的教育方法不断浸润美国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美国精神;而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的进度与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不断地探索分析和实践总结。
因此,有不足就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创新,在园林专业方面,课程思政的要求就是改变固有的僵化模式,不能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隐性课程以及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新时代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引领学生利用好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本领来服务国家建设,最终逐步达到创新育人,服务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总要求。
(三)思政建设与园林专业课程能够实现相互促进
在园林专业课程的开展中,如果缺少了思政元素,仅仅是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和课程操作,就不能使学生把握好国家大政方针,难以真正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知识究竟用处在哪里,这样的课程即使能够让学生学到本领,但是在社会上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如果仅仅是开设思政课程但没有园林专业的教育,则就会使学生只知空谈而没有真本领,将来无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只要园林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时开展才能起到良好效果,而这一办法的操作路径就是在园林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
四、高职院校园林课程思政教育应坚持哪些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时代就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召唤,在思政元素融入高职教育园林专业的过程中,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动态调整,以时代为导向,在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园林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要求的就是要坚持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植入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时代在召唤他们,让高职学生在时代新风的引领下走向更大的进步发展。
(二)渐进性原则
思政教育在过去教育的发展中逐步固化,并且被打上枯燥、生硬等标签,长期以来在学生和老师眼中留下了刻板的形象,要想在一时之间改变还是相当困难。在园林专业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协同创新育人研究的时候,要注意两者之间的比例平衡,刚开始不能一刀切地加入大量的思政内容,要注意循序渐进,通过实践之后进行权衡和改进,逐步增加思政内容引入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列举有教育意义的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等等一些具有时代典型的案例和图片,逐渐引导并激发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兴趣和信心。
(三)创新性原则
无论是园林专业课程还是思政元素的引入,都要讲究创新思维与方法。实际上,在园林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体现,在实际课程教授过程中,更要注意适应新式教学方法和内容带来的变化,时刻保持一种灵活求变的思维状态,适应教学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
五、问题与不足
(一)部分教师仍然不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意识
在课程教育中,有一部分人,尤其是以传统教授模式为主的教师群体,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新式课程方法,在园林专业课程中,他们不善于捕获国家发展动态和政策方针,难以真正紧跟时代需求进行自身的改变与适应,这种情况的存在,给园林专业教学中要求较高实践性的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增加了额外的困难,不利于创新协同育人方式的实现。
(二)相应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一种新式教学方法的出现必然要求相关体制机制的配套,包括教师队伍、专业教材、教学方法、选课系统、教学任务编排以及后备教学方案等等;特别在园林课程进行思政元素融合的时候,教学体制难以配合,无法研究出课程安排以及开展的一套完整方案,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育人,使得没有实践性可言。
总之,教师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加入到园林专业课程中,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可以丰富和深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园林专业的热爱和探索,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在无形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深刻认同并积极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