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2020-02-28张玲
●张 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核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共同筑成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研究探讨提升区域红色文化影响力路径,能够更好地挖掘区域红色文化的独有特性,激发红色文化的内在动力,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自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就有所涉及,研究从未中断且层见迭出。只是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在新中国成立前侧重革命性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前侧重阶级性研究;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也不同,从侧重红色文化的“历史经验和精神”研究(1980—2000)、到侧重红色文化的“艺术性”的研究(2000—2005年)、再到红色文化的“文化性”“经济性”“政治性”的研究(2005至今)。尽管研究多层面,但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同学者或资料给出的解读不同。比如,刘寿礼认为,红色文化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①;黄光文、朱龙凤认为,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自由与伟大复兴事业的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的综合体②;刘润为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③;等等。尽管尚无一致认可的内涵界定,但从各位学者给出的界定看其本质内核是一致的,其蕴含的文化内核彰显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质,印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不屈奋斗、追求真理的革命实践历史。
三明市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福建37个原中央苏区县,三明12个县(市、区)涵盖其中;三明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51年版)明确指明三明的宁化县是其中一个出发地;三明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自1928年到新中国成立,三明人民始终坚持革命斗争,革命红旗一直飘扬;三明是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之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先辈都曾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开展过艰辛的革命实践活动,开国十大元帅有八位曾在三明斗争和实践,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足迹。目前共发现353处革命遗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旧址共计188处274个点。有五处红色遗址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另外,还有在革命年代产生的脍炙人口的革命诗歌和文学作品,如毛泽东同志的《如梦令·元旦》《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等。近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在提升本市红色文化影响力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但从总体来看,三明的红色文化影响力与井冈山、延安、古田等资源丰富的红色地区相比仍显不足。因此,笔者意图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三明为样本,探讨区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提升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红色资源丰富的区域用好资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三明市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现状
(一)主要工作
1.强化顶层设计。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是三明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从2007年开始推进“中央苏区县”申报,目前全域均是“中央苏区县”和“中央苏区范围”。2012年在全国率先推进实施“中央红军村”的命名及保护工作,如今全市共有25个“中央红军村”。2019年确立以“风展红旗如画”为品牌,加大红色三明的宣传力度。为打响红色品牌,实现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强化了顶层设计工作。一是成立市中央苏区工作组,统筹各项工作推进。同年5月制定了《中央苏区工作组工作方案》,在市中央苏区工作组的领导下,市、县两级成立苏区工作组(办),负责苏区政策对接、讲好红色三明故事、遗址保护工作。二是科学定位。给予红色三明“一区三地”的科学定位,即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三是主动对接。深入研读中央及省上苏区政策,主动推进政策对接。2019年1至9月,全市共获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40.9亿元,一批支持项目落地。
2.推动建章立制。一是建章立制。2017年出台《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推动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管理进入常态化的轨道。二是保护利用。2017年编制出台《三明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为更好保护革命旧址指明方向;2017年11月市政府公布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2018年设立红色文化专项保护基金400万元。同时,推动革命旧址升格保护,从更高层面整合三明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提高三明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提升三明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
3.重视宣传推进。一是讲好红色三明故事。深入推进红色三明故事的宣讲活动,开展“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比赛,主动到国家和省上部门单位宣讲三明红色故事,三明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二是整编红色资料。编印《三明市党史基本知识手册》《中央红军村故事》《红色三明记忆》《三明红色文化读本》《三明红军标语画册》《红色三明故事》等书籍和资料;三是策划红色主题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上策划组织系列活动。如,组织央媒记者再走长征路,策划“讲好红军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系列主题展览,推出《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图片展》等。四是利用各类媒介广泛宣传。开设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广泛利用新媒体,如学习强国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端、今日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宣传内容。五是创作地方特色文艺作品。如,交响诗组歌《军号嘹亮》就是以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改编,生动再现三明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红军号谱的英勇事迹。通过文艺创作,再现峥嵘岁月,三明红色文化影响面日益扩大。
(二)面临的问题
1.顶层设计仍需强化。一是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市有保护规划,但缺少红色资源统筹发展整体推进的中长期规划,缺乏全盘考虑,发展思路不够明晰,没有从市级层面深入研究、统一规划引导红色文化品牌的塑造,没有深入思考怎样走差异化道路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等。二是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在讲好红色故事、项目对接上推进有力、效应明显,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品质提升上,推进较缓;各县(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不一、工作推进的力度不同;红色文化宣传力度较大,内涵挖掘深度不够。三是管理机制不够顺畅。红色文化遗址的认定、保护、管理、开发等职能分散于党史、民政、文旅等相关单位。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致使出现“共管理共不管”,“该保护得不到保护”的现象。存在管理部门不明确、制度建设不完善、审核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2.主题特色不够鲜明。一是缺少精品。多年来,三明对苏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宣传利用与其它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诸如周边的赣州、闽西(龙岩)相比,重视的程度还是不够,没有一以贯之地把红色文化作为本地区的主流文化加以重视打造,以至于三明作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得到中央苏区政策支持振兴发展的力度远小于赣州、闽西(龙岩)等地区。至今尚无一处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红色文化精品地。二是红色元素展呈不足。在市区只有市博物馆二层设有三明红色历史的展呈区,至今没有一处彰显三明红色历史地位,集中凸显三明中央苏区人民历史贡献的主题景观区域,显然无法向公众全面展示和宣传三明市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无法给人们留下红色城市的印记。
3.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一是开发缺乏深度。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普遍存在主题单一、风格雷同、形式枯燥的问题,无法展现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及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展呈手段陈旧。红色文化遗产地提供的红色产品多是简单图片展陈及橱窗式文物陈列,展陈方式较为陈旧,解说缺乏现代手段,参与体验式、互动式项目较少,不能使参观者产生震撼力和感染力,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未能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红色文化精品。
4.要素资源明显欠缺。红色文化资源大部分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村,经济基础差,资金缺口较大。部分红色遗址遗迹亟待抢救性保护,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面临彻底损毁的可能。另外,打响红色文化品牌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而目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基础较好的红色小镇,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团队的运营管理(目前大多以乡村自我管理为主),下一步的维持发展令人担忧。
二、区域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路径选择
三明市委市政府为提升区域红色影响力上所采取的加强顶层设计、建章立制、讲好红色三明故事等举措,对红色资源丰富的区域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具有借鉴意义。
(一)统筹协调,加强领导,推动区域一盘棋发展
1.加强领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和机制。二要科学编制规划,邀请有实力的专业团队,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突出各地特色和差异化发展目标的原则,科学编制红色文化品牌保护性开发建设中长期规划,确保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提质并发挥最大效用;三要建立督导考评体系。要将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的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列入各县(市、区)、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范畴,通过督导推动各项工作及时落到实处。
2.形成合力,推动区域一盘棋。一要整合资源。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着眼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的目标任务,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相互协调,做到各司其职与各尽其责,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发挥红色资源的最大效用。二要集合力量。把各方力量组织起来,统一宣传口径,对外形成合力、高效推进红色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
3.立法护航,步入法治轨道。加快立法,要从地方立法角度对责任主体、核查认定、域名标识、品牌标志、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法律责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使红色文化保护管理从政府规章转为地方立法,真正步入法治化轨道。发挥地方立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作用,促使区域上下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依法保护、悉心爱护红色文化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深入研究,强化定位,厚实红色文化内涵
1.引智聚力,强化人才队伍保障。一要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省内、外特别是域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形成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的智囊团。二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利用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研究力量,对区域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进一步完善和整理区域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资料档案。鼓励有实力的民间企业或个体,在域内创办红色文化展览馆、收藏馆等,支持开展系列调研、研究与宣传工作,为区域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三要吸引专业团队和培养专业人才。要吸引专业团队到域内从事红色文化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同时,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可委托院校对域内人员进行相应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或委托院校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以解决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能力。
2.深挖内涵,用足红色历史资源。一要提练区域特色红色符号。深入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和特色,提炼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红色文化符号,提升区域红色文化影响力。二要深入发掘红色故事。要发掘出充分展现域内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的生动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自觉做好各项工作的内在动力。三要重视历史资源利用。要深挖区域内革命历史资源,重视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收集研究,推动一批红色文化研究出成果,推出一批有震撼力和影响力、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学艺术作品。要树立精品意识,盘活红色资源,培育红色文化精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赋予区域红色文化产品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拉长红色文化的产业链。
3.强化定位,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一要发挥名人效应。名人效应是名人出现能够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能够强化对事物的影响所产生的效应。建议邀请权威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域内革命史,对区域革命历史价值地位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强化三明红色定位,结果力争以呈阅件形式呈报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挥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区域红色文化的影响;二要促进红色传承。编辑通俗易懂的红色乡土教材,将区域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融入到社会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中,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一步提升区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三)综合开发,借力借势,增强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的实效
1.加强保护,借力提升资源档次。一要推动升格保护。比如,三明市要抓住12个县(市、区)都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的契机,督促各县抓紧做好项目申报,争取更多革命旧址保护修缮的项目纳入国家及省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库,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革命旧址尤其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修缮工程和展示利用工程,争取新一批革命旧址升格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要建立并用好保护专项资金。要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并从项目编制、实施、监督等各环节,加强对区域各县(市、区)的督导,让红色文物得到更好保护。资金要重点用于抢救和保护新发现的尚未列入文保单位的红色遗址遗迹,避免遗址遗迹二次损坏。三要创新保护管理方式。对于部分重要遗址,建议以政府购买方式推进产权国有化或建立健全红色遗址产权补偿机制,让群众分享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开发的红利,提高群众参与红色遗址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品牌打造的实效性。可尝试推行乡、村文物协管员体制,给乡(镇)、村(组)、户一定的补偿经费,明确资源、遗址遗迹看护责任,让脆弱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人管理;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将危房改造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以利于更好保护、管理和利用。
2.突出特点,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一要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整合,打造红色精品线路。通过精品塑造,增强区域红色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魅力。二要融合发展,形成叠加效应。推动区域内特色资源融合发展,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特色产业资源、传统村落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等融合发展,破解红色资源种类单一雷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实现强强互补、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好红色、绿色等元素,力求以红色感染人、以绿色吸引人等,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增强产业间的横向渗透,以红色文化产业为龙头,带动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文化康养等产业共同发展,形成叠加效应。如三明可将宁化的河龙贡米、建莲、明溪肉脯干、沙县板鸭等,统一注册“风展红旗如画”专利品牌,这样不仅具有三明红色文化的代表性,而且也富有三明地域特色;既能带动村民增收,又可以助推三明红色文化品牌在全国增强影响力。三要创意展示,寓教于乐。要把红色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创意设计红色教育形式,重点打造“体验式”“情景式”的互动交流方式,增强现场体验感,进而实现见证历史、教化人心、启迪心智的教育功能。
(四)紧抓机遇,项目带动,充分利用外部条件
1.精心谋划,用足政策。一要深入研读政策,明确目标。全面研究解读中央及省上关于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各项政策,明晰向上对接苏区政策的任务和目标。二要推动交流挂职,争取项目资源。组织推荐一批精干人员赴国家、省上跟班学习、挂职锻,同时争取国家部委和省上更多人员下派本地挂职交流,以争取更多的项目资源。三要发挥代表建言献策作用。充分发挥全国和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通过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方式积极建言,助力区域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四要利用好差别化政策。加强对中央和省上各项政策以及差别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对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十四五”规划,要在符合相应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配套和引导。要结合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红色旅游开发,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纳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旅游相关工作规划当中,支持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加速相关产业发展。五要借鉴经验。要充分研究和了解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所获得和享受到的苏区政策和享受支持的经验,为区域向上对接和争取苏区政策项目拓展思路。
2.狠抓落实,用好政策。一要引导红色项目入库。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红色项目的投资建设,将有发展潜力的红色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资源库,纳入经济协作区重大项目台账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区域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二要构建发展政策机制。要研究出台支持区域红色项目长效运行的政策机制。如,尽快出台支持红色教育品牌发展的政策,发挥红色教育品牌对红色产业发展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打造精品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增强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吸引力;出台《红色文化研学教育实施方案》,将区域红色教育(研学实践)纳入中小学课程设计,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三要拓展融资渠道。设立专项(红色文化)融资平台。以政府部门为主联合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及保险等方式分散风险,拓展红色文化项目融资的渠道;设立红色文化项目发展基金、信用担保基金等,为红色文化项目提供资金、担保等支持,多渠道解决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和利用的资金不足等问题。
3.借助平台,创新管理。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利用各大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吸引有实力、有专业开发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团队参与区域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二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在合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倾斜保障红色文化发展项目用地需求,支持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项目品牌。同时,可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实现当地群众增收,使发展成果群众共享。
(五)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精准推进红色文化品牌宣传
1.区域联动,推动资源共享。一要发挥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的作用。推动闽粤赣三省中央苏区县的红色旅游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以互补、互动、互利、互赢为原则,开展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助推中央苏区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打造最具吸引力、知名度、发展潜力的红色旅游区,从而增强区域红色文化影响力。二要整合特色文化资源。要按照特色互补、组合有序、线路科学的要求,打造个性鲜明的红色线路。三要依托区域合作平台。有效依托区域协作平台,将红色文化精品点串联编排至旅游线路中,实现资源的互补、客源的互送、市场的共享。
2.合作互动,宣传精准有力。一要创新宣传方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游戏开发、舞台演出、影视剧作、主题学术研讨、特色邮品、服饰、民间工艺品、红色主题艺术品、旅游主题推介会、影视艺术创作基地等多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当地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受众群体当中,实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形成红色文化联动传播效应。二要提升红色区域辨识度。要加快开展品牌标识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提升区域红色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三是发挥省内外区域协作、联盟作用。充分发挥区域协作城市的平台作用,强化区域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本地的红色文化,记住这块红土地。
注释:
①刘寿礼.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J].求实,2004(7)
②黄光文,朱龙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求实,2008(6)
③刘润为.红色文化与中国梦[DB/OL].人民网,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