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的实务分析
2020-02-28王鸽
◎王鸽
当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的优化调整,使得企业竞争形势更复杂、多元。为有效应对复杂的产业竞争风险,发挥竞争优势,企业应结合新时期市场环境变动情况,对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调整,以财务预算为管理重点,正确认识新时期企业预算工作在财务监管、科学预测、内部控制、决策参考等方面的作用,针对预算实务管理的具体问题,通过创新预算编制形式、科学设置预算指标、构建动态财务监管机制、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队伍等方式,优化财务资源配置结构,为企业经济新常态下长效、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财务数据与相关会计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合,制定企业下一阶段预算规划,通过财务指标的设定,对企业资源整体配置情况进行监督、指导与反馈,对于企业落实长效发展规划、促进业财融合发展、控制财务风险等工作有着积极作用。现阶段,为有效落实财政资金精细化管控的目标,全面提升企业发展与建设资源的利用质效,优化预算工作体系,加强财务实务监管,提高预算规划执行水平势在必行。
一、当前阶段企业财务预算管控面临的实务问题
1.不注重对市场动态发展情况的调研。
现代预算管理与规划理念不仅强调对企业内部发展情况的全面掌握,同时,还需要财务部门强化对外部市场发展情况的动态分析,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但现阶段,由于新常态下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对动态信息的分析与统计能力相对较弱,对市场调研工作有所忽视。与此同时,企业在全面落实预算方案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要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可操作性,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方案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审核,规范方案调整实务流程,确保调整内容与财务改革需求相适应。
2.预算指标设定不合理。
现阶段,部分企业为缩减预算成本、提升预算编制效率,往往选择历史指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一方面,在预算指标的设置方面,由于企业照搬上一年度、季度的预算管理机制,没有结合新时期经营规划方案的变化进行调整,使得指标设定脱离实际,在方案编制与实行方面具有随意性,监管机制也有待完善;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管理、决策层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没有树立起全面预算思维,不重视预算编制与执行工作的管理,不利于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工作没有切实履行,只依靠制度规范,在软约束方面存在不足。
3.预算规划与长效发展目标不统一。
当前,部分企业在进行预算指标的编制过程中,沿用过去的技术手段与编制方法,没有站在统筹全局的角度对预算指标进行设定,使得预算规划执行效率不高,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脱离,甚至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只注重对短期利益的控制,忽视了企业整体价值创造能力,预算规划与长效发展目标不统一。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进行成本费用预算、销售预算、现金收支预算等一些预算活动,也没有制定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或是没有统一协调预算工作目标、任务,使得财务管控目标与企业发展实际脱离,很难发挥预算管理在科学预测、财务监管、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实务水平。
二、全面提高预算实务水平的有效对策
1.拓展职工参与预算管理渠道,提升财务队伍业务水平。
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调整、审核等,不仅需要参考各部门的财务需求、经营状况与实际业务活动情况等相关数据,同时,还需要各部门职工予以配合,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才能保证预算实务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为此,企业应拓展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渠道,提升职工群体对预算规划的认可,为工作任务的完成奠定群众基础。财务部门应在强调预算的广泛参与性的同时,注意预算编制的效率,避免由于预算编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预算规划出现与实际情况脱离、漏项、重项或是勾稽关系错误等问题。针对性的加强预算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培训,通过短期专业课程教育、参与对外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与技术等形式,提升财务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2.科学构建现代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动态预算监管平台。
为有效提升预算管控的实效性,提升预算规划的实际执行效率,企业应立足发展实际,选择适用于经营需求的财务预算机制。在遵循预算管理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为适合的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在预算内容与技术的选择方面,应根据企业经营项目、组织构成、发展规模与资产结构、资金状况等,确定预算核算的方式。如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应构建起全面预算机制,对财务数据与会计信息等进行整合,提升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业务项目相对单一单位,可以选择重点编制的形式,对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核算,编制预算规划;另一方面,为确保预算编制规划的有效落实,应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技术,同时,构建动态预算监管平台,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合理设置预算指标,规范预算审核实务流程。
预算指标作为衡量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参考,在指标设定的过程中,不是越细致越好,还应注重预算指标覆盖的全面性、对具体费用发生情况衡量的系统性。如果预算对极细微的支出也作了琐碎的规定,将会导致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由,影响到企业运营的效率。如,差旅费指标与业务招待费用的预算指标设定存在区别,无法按照绝对数或收入比例设定进行控制,这与部门性质有关,有的部门出差较少,有的部门需大量出差,简单的用绝对数和一定得比例进行控制有所不足。因此,在预算指标设定方面需要预留一定的弹性控制空间,合理划分不同预算费用的指标设定方式,能够依照绝对数、费用比例进行控制的预算指标划分为单独审定的范围,其余费用发生预算指标按照总额具体控制,提升预算实务管理的综合质效。
结语:企业的预算管控涉及到预算规划、方案编制、指标设定、执行控制与审核调整等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新发展形势下,为通过预算管理体系的调整全面优化财务内容机制,提升资金、财产、效益等方面管理的实效性,企业应针对预算管理的实务问题,结合内部发展需求与外部发展环境变化趋势,构建起广泛参与、动态监督、反馈高效的预算控制体系,逐步完善预算监督与审核机制,促进企业内部预算实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