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黏膜下挖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胃固有肌层起源上皮下肿瘤的对比研究

2020-02-28周丹萍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1期
关键词:肌层穿孔创面

周丹萍,王 实*

(1.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浙江 杭州 310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2)

胃上皮下肿瘤(Subepithelial tumors,SETs)是一类表面覆盖正常胃粘膜上皮组织、起源于胃壁各层的不同性质的肿瘤[1]。胃SETs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于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纳入2017年至2019年因胃固有肌层SETs在我院行内镜下微创手术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手术并发症等资料。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手术步骤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详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抗凝药物停药至少1周。禁食8-10小时后患者左侧卧位下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内镜下具体手术步骤为:(1)标记:电刀标记病灶边缘;(2)黏膜下注射:抽取0.9%生理盐水+亚甲基蓝混合液,用注射针行黏膜下注射,抬举粘膜下组织,分离粘膜下层与固有肌层;(3)电切:沿标记点处切开病变周围粘膜层。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 穿孔、感染情况。出血判定标准:术后急需输血、内镜止血或手术处理的创面出血被定义为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内镜术后并发症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间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ESE组的整块切除率为92.9%,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85.0%。ESE组的手术时间(50.9±2.0分)明显短于ESD组(59.9±2.8分)(P<0.01)。ESD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2.5%)高于ESD组(7.1%)(P<0.05)。

2.2 内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E S D 组术后出血、穿孔、感染并发症共发生3例(7.1%),ESD组术后并发症共发生9例(22.5%)。以内镜术后并发症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固有肌层深层,0R=18.0;肿物的不规则形状,OR=18.5

3 讨 论

ESD最初仅被用于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目前,ESD已逐步成为胃SETs的治疗手段。目前,除了金属夹外,有多种方法和设备可用于封闭内镜下手术的缺失创面,包括OTSC吻合夹和尼龙环袋缝合法。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缺失创面的位置和大小。当穿孔的创面小于20mm时,普遍在内镜下用金属夹封闭创面。如果因穿孔的位置难以放置金属夹的话,可以使用OTSC。当穿孔的创面为20-30mm时,选择放置OTSC封闭创面。当OTSC无法放置或穿孔的创面很大(25-40mm)时,使用大型尼龙绳加钛夹经单腔内窥镜进行尼龙环袋缝合。

综上所述,相比ESD,ESE切除固有肌层起源的胃SETs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其安全有效性优于ESD。然而,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仍需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此外,目前的内镜下诊疗技术有待提升改善[2],其安全有效性也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肌层穿孔创面
rn-bFGH(盖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分析
银离子敷料在治疗慢性创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