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索
2020-02-28文|孙倩
文| 孙 倩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在预算绩效管理下,事业单位各部门,在制作本部门的发展计划时,应提前查看政府编制预算的所有规划,财政部门的所有要求和其他内容,才能制作出比较完善的企业规划。在整个预算过程中,不能忽略成本、人员、技术、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改革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所有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就可以形成较合理的预算绩效改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事业单位制定的预算目标,应该在部门目标高度的基础之上,并且上报的绩效目标必须含有明确具体的数额。(2)正确认识资产和负债管理。在完善的改革模式下,应注意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资产进行了更好的分配并加强了资源的共享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要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工作绩效的标准性。再次,事业单位应找出完善的解决债务存量问题的方法。
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方法
经过财政局对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研究,辽宁铁岭市政府推出了多种新型管理方法,经过市政府和财政金融审计服务中心以及个部门的研究,进行整体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1.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方法,从以往的改革方法中获取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业单位应从自身弱点出发,对采取的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手法不断完善。根据自身水平制定合理目标,且必须符合部门的年度管理计划。合理认识计划中的工作内容,找出量化绩效目标的办法,并切实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预计的目标。切实保证绩效目标的整体性、平衡性,一定时期内可实现性,来确切保障合理准确的实现预算编制目标。在基础上深入管理预算编制,第一步,合理有效的统计财务基础数据,切实保障预算收支的整体性和具体性。第二步,在开始编制预算后,协调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运用实地研究,论证分析的办法和程序,把预算编制工作和事业单位的工作相关联,提高预算编制方法的水平。第三步,在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节化处理预算编制,特别是在项目支出方面。运用细节化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目标的可实现性。最终,在完成本年度的任务后提前对明年的工作预算编制。结合今年实际预算编制的具体情况,更加合理的完善明年的计划。
2.建立合理的评价绩效标准体系。经过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不断完善,可以做到更加系统、合理、科学、可行的对绩效成果进行评价。所以在建立的评价绩效标准体系中,应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异同点,分别进行不同的绩效管理,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从实际工作出发,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并需建立评价机制。统筹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严格全面对各个项目所需要的资金进行管理,采用完善的评价方法进行专项考核,对已有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有效合理使用,并对于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进行保障。
3.防范财务运转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在防范并化解财务运转中可能出现风险问题的过程中,可从资金分配管理这一出发点入手,在资金分配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有合理的分配决策外,必须要有具体解决办法,并且联系实际职能,对已有相关项目进行数据储存并集中管理,保证资金流通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防范并化解财务运转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其次,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力度,在资金分析和资金监管方面入手,把实际资金分析情况作为根据,科学合理的进行资金监督管理。进行管理就是为了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从而提前发现财务运转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处理解决,防止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资金监管和预算绩效管理双管齐下,既可以防范化解风险,又可以保障预期目标的实现,既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保障了相关项目成果的质量水平。
4.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保障预算绩效改革切实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以《预算法》为根基的前提下,资金管理部门要熟练掌握我国当前的相应规范,在日常工作时避免出现违规行为,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保证预期目标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企业内部要积极开展培训,以讲座和座谈的形式增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在员工进行培训后要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直接与员工自身绩效挂钩,对于员工自身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保障企业内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越来越多,培养人才机制越来越完善。在已有的基础上,让资金管理人员在自身的实际工作当中熟练运用管理办法,提升效率,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实现预期目的。
结束语
简而言之,要使企业自身的预算绩效管理和资金管理方式更加完善,更加合理,从而保障企业自身合理、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企业已有的发展优势并补全发展模式短板,提升管理水平,保证企业较好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