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20-02-28杨元利
文| 杨元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求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要由依靠传统要素的粗放型发展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现代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深刻认识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定位、目标、任务、方式、要求等已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和认识水平,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1.科学研究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根本途径。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只有认识科学规律,才能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唯有老老实实开展科学研究,百折不回地进行长期探索,始终将决策施策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2.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为金山银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不断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质量,不断研发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经济产品、文化产品、健康产品等,不断推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让绿色资源更多转变为发展资本,让多种价值更多变为消费产品,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一根本动力。
3.科学普及是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的根本要求。只有加现代科学技术普及,才会增强社会公众素养,推动形成全社会绿色发展共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并重的生态文明建设观,使破坏生态的负效应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的正能量,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好的掌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方法,从根本上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生态科技发展现状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质量。现实情况看,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迫切需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机理和破坏修复机制、草原修复技术模式等,这些都需要加强科技技术创新和攻关。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不快。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我国绿色产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整体技术装备差,深加工的产品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水平。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致使绿色产业生产管理手段不新。目前,由于我国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投入还有待加强,致使绿色产业生产管理手段不新。例如,林草管理机械没有纳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导致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性不高,机械化水平低,人工智能几近空白,具有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的林业站,占全国乡镇林业站总数的61%和&%%,还有一定差距。形成上述问题,根子症结在科技;解决上述问题,关键也在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生态科技认识不到位,导致生态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生态科技普及开展不深入等等。
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
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提高对生态科技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更加自觉的做好生态技工作。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营造解放思想、科技创新思维的浓厚氛围,破除一切束缚和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加快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科学管理制度,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潜力。
着力补足科技创新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重点环节,集中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质的提升。生态定位观测站、长期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是观察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窗口和眼睛,要加强生态定位观测站、长期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布局优化、质量管理和运行保障,提升平台支撑能力。
着力加强科研攻关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公益性,国家既要强化“顶天”科技,也要强化“立地”科技。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重大生态工程设立和专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要立足区域优势,通过局省共建布局一批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培育科技创新增长点、增长极,以点带面,探索各具特色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生态科技走出去、引进来,提升生态科技整体水平。
着力抓好科技推广
生态科技推广要全面,要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要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管理库,提高入库成果质量,依据实际需求精准设立推广项目。要建好国家生态科技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要抓好生态科技工程技术中心管理,积极发挥其科技成果转化作用。要积极推进生态产业机械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研发工作,努力提高绿色产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