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2020-02-28文|乌尤
文| 乌 尤
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是产业扶贫。只有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的做好产业引入与培育,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方可增加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把握客观条件,因地制宜,科学选定扶贫产业
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把握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打造具备特色与优势的区域产业。一些贫困地区为实现早日脱贫,没有深入了解区域实际,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采取“一刀切”式或强制行政干预的方式引入产业,导致这些产业引入之后无法正常发展。这些产业没有得到贫困地区人民的认可与支持,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如一些贫困县引入养鸡产业,盲目安排,对所属乡镇、贫困村下达生硬的养鸡指标,但因为技术没有推广,缺乏销售渠道,导致养殖户出现了大面积亏损,致使贫困区域更为贫困,挫伤了贫困户对产业扶贫的信心。在产业扶贫的工作中,必须把握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区域特色与优势,打造具备差异性的产业。一方面,需要从全局全域高度出发,做好统筹规划。产业引入与培育,应做好特色定位,采取差异化发展方式,避免区域内出现恶性竞争,增强落户产业的存活率。另一方面,需要考量贫困户自身的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发挥贫困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完善产业扶贫后续机制,推动产业长效发展
产业扶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项长期的、基础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持续长久运营。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做好产业扶贫后续机制创新与完善工作。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弱势与不足,若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与稳定支持,扶贫产业很难存活、发展起来。只有立足于区域现实状况,做好产业扶贫后续机制建设,如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贴息贷款,土地供给与市场销售等,为扶贫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第二,对扶贫产业的资金做好监管。依托产业发展,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对产业扶贫给予的资金需要做到清晰监管,让账目公开、透明,避免出现挪用、占用扶贫款的现象,确保资金充分到位,利用高效。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拓营销体系
培养与发展产业来扶贫,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市场需求是促使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优化资源的主体。要想让扶贫产业真正落户、持续壮大,必须让扶贫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让产业商品与服务流通到市场之中。具体举措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培育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理性来看,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尤为脆弱,生产方式与营销方式也较为落后。为此,通过产业扶贫,可以优先打造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合作社建设,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借助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带动与辐射,吸引更多贫困户进入至产业扶贫之中。第二,推动品牌建设与宣传。只有打造独特的品牌,才能塑造特色,彰显形象,以更好赢得市场。贫困地区可以深挖当地优势特色,打造一批具备特色的企业品牌或农产品公共品牌,增强企业、产业竞争力。
保障资金支持,鼓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通过产业扶贫,必须有稳定与可靠的资金支持,为此,需要拓展资金渠道,丰富资金来源,以保障产业资金充分到位。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其一,各级政府财政方面保持支持力度。扶贫产业在发展初期,所产出的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且产业链十分短。此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打造扶贫资金,帮助产业渡过发展难关。尤其是对一些优势突出,前景良好的产业,可以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其二,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之中,如引进社会资本。产业扶贫不可能单纯依靠财政方面的支持,还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
政府层面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精准扶持,引导社会中的更多资本进入至扶贫产业,推动扶贫产业走向多元化。在招商引资方面,可以引入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挥民营企业在技术、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民营企业参与至扶贫产业中。其三,做好产业融资方面的支持工作。贫困地区产业融资是相对困难的,政府方面应给予特别关注与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优待扶持,如安排项目资金,对于企业支持扶贫产业的,可以提供一定的财政贴息贷款。
结语
当下,脱贫工作进入至最后的攻坚阶段,要想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必须依托产业发展来扶贫。但每个区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引入产品扶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引进,同时完善产业扶贫后续机制,推动与保障产业长效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拓营销体系,保障资金支持,鼓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方可保障扶贫产业的初步成长、稳健发展、逐渐壮大,为稳定脱贫提供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