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推进落实高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2020-02-28文|

经济视野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务高铁人员

文| 王 昊

一体化取得的成效

大西高铁各专业在“七统一、一联合”生产生活一体化管理框架下,生产上基本实现了天窗共用、站段协调、车间组织,生活上也基本实现了资源综合、同食同宿、同娱同心。

随着工作的推进,工务、供电、电务、通信、房建各专业职工均感受到了维修体制改革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基层单位在管理机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实现了单位和职工“双赢”,切实提升了高铁生产生活管理水平。也充分表明高铁生产生活工作采取一体化管理模式道路清晰、方向正确。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所在的太原高铁工务段是一体化工作推进的牵头单位,对标集团公司提出的“建立科学规范、制度配套、运行高效的高铁基础设施综合维修管理体系”工作目标,对比京沪高铁等先进管理样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组织和实践,笔者认为现阶段一体化工作凸显出生产作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和综合保障等四方面的问题,高铁维修体制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

生产作业方面

高铁生产生活一体化工作的重心在于落实好生产一体化,如何有利于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设备高质量、确保高铁安全的焦点与核心。在实践中,高铁生产作业还远未达到“集约高效、规范精益、合力共为”的工作目标。一是联合作业融合度不足。落实生产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方法就是实现联合作业,但日常工作中,各专业作业还普遍是各干各的。比如,今年三季度晋中车间联合作业率仅为27%,大西高铁周边环境工务供电联合排查工作未完成等。这表明各专业作业计划协调会效率偏低,不会制定联合作业计划,相互沟通还存在阻隔,施工负责人可能不愿或不会指挥联合作业,专业间的熟悉程度、信任程度、协作程度都不高。二是生产人员作业效率偏低。

主要指作业辅助人员和值守人员效率偏低。现阶段,专业间互派的辅助人员全都从事防护工作,原因是防护作业各专业标准和工作要求基本一致,其实还有许多单项作业上,各专业也可以互派辅助人员、甚至互派主要项目作业人员。另外,值守点应急人员现状是各专业每天各派一人值守,原因是各专业人员只具备各自专业的高铁资格证,值守人员日常基本没有实际工作量,有的专业值守点甚至成了“托儿所”、“养老院”,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人力资源方面

高铁生产生活一体化已实行了一年时间,不论管理上、技术上,还是作业、生活上,工务、供电、电务、通信、房建各专业人员融合程度还总体偏低。一是人员思维保守。长期以来,我局工务、供电、电务、通信、房建各专业生产生活基本上是“各管一摊、各自为战”,并形成了各自的“系统文化”,管理、技术等各方面交流学习大多限制在本专业、本系统内部,管理及技术人员思维扩展度、文化包容度不高。二是持续改革缺乏动力。推行一体化以来,我局高铁工务、供电、电务、通信、房建各专业人员,在伙食住宿、生活保障、党工团管理和实践中,已实现一个标准、共用共享,但在人员业务学习、联劳协作、应急响应,及更深层的多专业技术管理、多专业联合故障分析、多专业调度指挥、现场联合作业管控、综合工种培养等方面,不论集团公司还是基层站段还缺少思考和规划,缺乏深化改革的动力。

综合保障方面

高铁生产生活一体化工作中,职工最关心的是生活一体化,包括改善住宿条件、提高伙食质量、美化生活环境、保障洗衣洗浴、丰富业余文体生活等多个方面,在集团公司的关怀下,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段管辖的大西高铁原平西、忻州西、阳曲西、晋中、临汾西及太原动车所的生活一体化工作成效明显,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各专业职工群众的认可。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一是保障费用的计划下达及列支使用还不便捷,高铁生活一体化还属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新模式,相关保障费用的下达和使用管理还需进一步合理化。二是公共安全结合部责任不明确,如卫生、安保、消防、反恐等工作职责还需进一步细化明确,各专业职工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仅靠牵头单位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导致矛盾时有发生。三是工装材料、维修机具配备标准不明确,存在局部库房紧缺,而局部又库房资源闲置的问题;特别是在值守点,同系统不同单位对工装材料、维修机具配备标准不一,难以开展标准化管理。

问题对策及建议

高铁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名片”,创立中国高铁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经箭在弦上,高铁基础设备管理标准化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内容,推进落实生产生活一体化和专业深度融合是高铁基础设备管理标准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解决好上述问题。

一是进一步做好管理机制的高层设计。一要用发展的眼光,及时修订不符合实际的制度内容,使执行制度的人看得懂、可落实,组织周期性动态完善高铁各项管理制度,为高铁高质量改革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提高设备管理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二要用务实的态度,找准制度难以执行的原因,对制度进行精细化设计,消除结合部问题,便于从上到下各部门、各单位顺利开展工作,保障生产生活基本资金有用可用、规范使用,提高用制度管事管人水平,减少人为干预,降低生产生活管理成本。三要用广阔的胸怀,对于管理的新模式、改革的新路径,建立配套的制度执行推动机制和容错机制,从制度上打通专业融合通道,使具体工作人员消除疑虑,全心全力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二是进一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推进改革。推行高铁生产生活一体化工作,目的是进一步释放和提高生产力,提升基础设备运维质量和效率,确保高铁安全万无一失。一体化是高铁运维体制改革的新路径,走在新路上就要敢于打破制约一体化推进和发展的旧办法、老思维。一要紧紧抓住安全生产这个重中之重,采取工务、供电、电务专业间管理、技术人员交叉挂职,互相担任施工负责人或技术指导的方式,尽快提高联合计划编制和联合作业能力,特别是要研究如何提高现场作业指挥人员的生产组织、统筹协调、综合管理能力,以点带面深化专业融合、确保安全生产。二要要紧紧抓住站内非专业应急、小动物上线两个大概率事件,提升应急处置效率,本着先处置、后定责的原则出台办法,鼓励包括车务在内的各专业人员就近第一时间处置问题,不要坐等影响时间过长、事态范围扩大。三要紧紧围绕高铁安全管理打造特色文化,以敬畏、精细、融合、奋进为核心,以生产生活一体化工作成效、保障机制为抓手,创造我局特色高铁文化。

三是进一步依靠职工推进融合及深化改革。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优秀的工作业绩是扎实干出来的,生产生活一体化各项工作都要紧紧依靠职工才能开展好。

一要创新劳动组织,从轨道车管理及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测量、道岔联整、周边环境管控等方面入手,各专业互派兼职人员参与专业、现场学习锻炼,着手在大西、大张高铁一线培养高铁综合工,先要求掌握双专业操作技能,再要求会多专业作业,按知识能力提高其岗位工资待遇和捆考系数,形成高铁人才内部挖潜培育导向。

二要订单式培养多专业综合人才,可以采取直接与院校对接,打通人才培养端和使用端的连接渠道,按需培养高铁综合技术人员和高铁综合工种人员,为太焦、雄忻、太延高铁储备人才。

三要加快推进职工基本保障设施建设,打造宜工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合理配置生产生活必需的交通工具等生活设施等,使我局高铁留得住人才,进而带动培养更多的人才。四要简政放权,充分相信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允许和鼓励车间、工区、值守点层面通过协商解决个性问题,保障职工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和谐稳定的职工队伍。

猜你喜欢

工务高铁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第一次乘高铁
浅谈铁路工务防洪工作
山上有座高铁站
高铁会飞吗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浅谈时速200公里动货混跑线路工务维修
工务材料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思考及实践
上海局工务系统标准化线路科创建的探索与实践
人地百米建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