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时代高校思政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20-02-28许佳周苏娅马英华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30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思政

◎许佳 周苏娅 马英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仅扰乱了许多人原有的正常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教育方式。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各地高校纷纷选择开展在线课程。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既是教育技术手段的革命,也必然会引起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深层次变革。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将如何应对线上授课方式带来的挑战?如何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进而达到入脑入心的目标?构建师与师、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学习共同体”,进一步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形成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是破解难题的基本途径。

一、慕课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早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依托于网络技术而蓬勃兴起的慕课,既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革命,也使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2014 年起,全国高校陆续推出慕课课程的门数上看,思政类慕课开设的比例要远低于其他专业课程。但由于疫情发生,思政类慕课从有限度的变革过渡到大面积的采用,自然会在诸多层面遭遇困难,从教与学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网络授课的本领恐慌。

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平台,灵活运用各项技能。一些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从线下到线上,由于打字和阅读速度较慢、网络操作不熟练、平台功能了解不足等原因,导致很难将多年积累的教学方法与经验通过网络技术加以实现,从而无法呈现真实的教学水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网络技能运用较好的青年教师,在方法手段上虽然可以花样百出、让学生应接不暇,但热闹形式的背后缺少对知识理论内容系统深入的思考,往往产生形式大于内容的结果,碎片化的学习导致碎片化的知识,学生收获并不大。

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

慕课教学虽然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但一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尚未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高等教育阶段自然无法顺利实现过渡。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等因素又造成了刷视频、知识碎片化、浅尝辄止等诸多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慕课学习的最终效果。由于“实行碎片化教学,只要在线登陆,随时随地可以观看相应的授课视频”。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过程要依靠网络自主完成,平台仅能记录形成性评价的点而非面,加之记录手段存在某些弊端,教师无法如线下教学能够及时观察、关注学生重要关节点的学习状态而进行有效提示,主导性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3.师生教学互动的效果不佳。

由于思政课要实现铸魂育人功能,各高校开设的思政类慕课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讨论相结合,力求方式互补各取所长。因为缺少对网络教学规律的深入把握、对学生自学状况的有效认知、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一些教师在设计互动讨论问题时或过分强调理论性,超越学生认知,让学生无从回答;或只注重形式,问题过于浅显,无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导致教学预设的生成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不高。甚至由于疫情原因,绝大多数学生无法正常返校的前提下,线下互动转为线上互动,还出现了高参与度的复制刷屏问题。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进入慕课2.0 时代,高校思政课构建“学习共同体”具有慕课环境中因事而化、授业解惑中因时而进、教学改革中因势而新的特征,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1.因事而化突出适应性。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不断融入,慕课方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成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实然性选择。无论是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还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都应该及早适应互联网教学的规律,尽快把握网络教学特征,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在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间彼此学习,提高网络操作水平适应慕课教学需要;学生间彼此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适应慕课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间彼此学习,建立网络教学体系,促进慕课教学发展。

2.因时而进强调时效性。

传统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明确设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的作用。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尽管在方法技术手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性,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要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将贴近当前社会实际的现象、理论、观念及时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体现思政课的时效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间共同收集、整理、解读、剖析理论前沿问题,更新知识储备,拟补慕课教学时效性不足,为传道授业注入活力;学生间运用互动学习的方式关注实事,讨论热点,提出疑点,延展慕课教学内容;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学习中,了解学生的疑惑,分享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并在线上或线下互动中有效融入。

3.因势而新体现创新性。

慕课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更新了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强调学生的‘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就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一种创新。在“学习共同体”中,打破了教与学的绝对界限,教师是施教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既可以向其他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是受教者同时也是施教者,既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互相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路径

思政类慕课只是一种结合现代网络技术而形成的教学方法,尽管对传统课堂有一定冲击力,但两者间并非绝对矛盾,都是借助教与学的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构建“学习共同体”要从教师间、生生间与师生间三个层面加以设计,提升教师理论知识与网络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为顺利开展慕课教学奠定基础。

1.教师间优势互补,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要”标准之一是: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慕课教学无疑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从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教师从台前到幕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要求教师能够迅速适应网络环境,不断提升运用互联网和各类平台的技能。如何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提升?就是要在教师间发挥团队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在理论深度与教学艺术上“老带新”,网络技术手段上“新帮老”,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一是以教学团队或教研室为单位,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一帮一”等多种形式,对新入职教师、新转岗教师、教学效果不佳的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培训。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理论知识上,优秀教师通过自己的深入分析理性思考,带领其他教师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角度,深入挖掘理论内涵、厘清理论间的逻辑关系、探究理论与现实转换规律,从而提升理论功底和知识水平。在教学艺术上,优秀教师通过分享教学经验和实际案例,充分阐释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动作、表情、图像等多种方式方法,发挥教学情感功能,展现教学艺术魅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带动其他教师结合自身及讲授课程特点不断尝试,提升教学效果。二是组织网络技能强、平台操作熟练的教师,在学院内部定期开展网络技术及平台运用培训,交流实践心得。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进程等方面实行统一要求,互动讨论话题、线上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多样设计。在统一的“学习共同体”中体现多样性,而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是为了实现统一性的目标,即在教师间形成彼此学习,互相促进的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生生间你追我赶,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特别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要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类慕课虽然实现了教学优质资源的共享,但视频观看毕竟不是线下教学的面对面讲授,录制的课程内容无法实现因材施教、随时更新。因此,就需要在学生间建立“学习共同体”,及时补充慕课教学不足,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营造你追我赶互相学习的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教师讲授的显性教育功能与学生互教的隐性教育功能相结合。

一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互助小组,以自愿结合或随机组合的方式开展互助式自主学习。在小组内部采取负责人轮换制,组内每人至少轮换一次。每周结合所学习的课程内容,由负责人设计不同学习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并以截屏、拍照、总结汇报等形式发送给任课教师。教师每周整理学习小组汇报资料,在网络平台发布并以全班投票的形式选取主题新颖、有典型性、启发性、效果佳的前三名小组,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学习研讨成果,对小组成员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奖励。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慕课平台学习过程中无目的性、刷视频等现象。将观看讲授视频与自主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由“教他”到“他教”、由“要他学”到“他要学”的转变。在小组内部,由于负责人的轮换,保证了全员参与度,同时还能够形成彼此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氛围。二是“学习共同体”内树榜样、立标杆,选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定期以不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的疑惑问题,鼓励学生间互相解疑释惑,被解答的同学可以在学生互评环节对解答同学进行评价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互教、互答、互评,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实现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3.师生间同频共振,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慕课教学由于特殊的授课方式,在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上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在制作学习视频上慕课只能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录制,难以包含全部教师,导致在学习课程过程中部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要求观看视频的时间范围内,自主设定学习章节的时间等,主体性发挥较为充分。但必须要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关系。主导性是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有效体现;主体性是主导性的目的和要求,教师的主导最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构建师生间的“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在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中同成长共进步。

一是通过建立QQ 群、微信群或云班课等信息沟通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组织一些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比如周末读书会活动。教师在授课初为学生列出马列经典著作书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书单中选择一本进行阅读,在课程结束前至少要完成一本经典书目阅读任务,并撰写观后感。每周末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群中共同分享一周内阅读马列经典书目中的精彩段落,并结合现实谈谈自身受到的启发与感受。师生间、生生间可以针对某一精彩内容随时开展研讨活动。再比如开展“我读你听”经典诵读比赛。每周限定学生在群中以语音形式发送不超过1 分钟的经典诵读,采取群内投票的方式评选出每周“诵读之星”。在课程结束前将每周选出的“诵读之星”组织在一起进行“诵读大比拼”,即由教师任意指定精彩段落当场诵读并介绍所诵读内容的出处及作者,对投票获胜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通过互动性的阅读学习活动进一步拟补了慕课视频中教师主导性不足的缺陷,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阅读经典的意识与兴趣。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沟通平台,在群内与教师随时沟通,讨论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出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发生的疑惑等,教师在给予学生解答前,要查阅大量资料,深入思考分析,对于教师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提升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解答,拓展视野、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从而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总之,思政课教学要尽快适应慕课时代的发展变化,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塑造新型教学关系,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思政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