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讯的意境美学与语言分析

2020-02-28赵洪秋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30期
关键词:陈华生动通讯

◎ 赵洪秋

(作者单位:绥化日报社)

一般认为新闻是“易碎品”,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通讯名篇谁能说它是“易碎品”!

新闻报道之所吸引人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事实与读者有关或有用,能满足读者想知道的欲望;二是报道的事实有新鲜感,可以实现告知功能;三是叙述精美,能在阅读后获得审美愉悦。在这三个方面中叙述精美是十分关键的,优秀新闻作品和艺术品一样,无不以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美的意境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穆青曾说过,新闻报道要注意文采,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不仅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而且语言文字和表现形式也是新颖的,也是美的。通讯的语言除了要具有准确、朴实、简洁、生动的一般新闻语言特征外,还要表现出饱满的形象。它大多以白描、工笔作画,穿插运用引语、对话、烘托、渲染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真实的场景、感人的气氛、活脱的场面。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才能营造通讯的意境呢?

一、生动的语言有形象美的意境

写出来的文章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就是生动,字里行间所描述的人物、事情、景物……是活生生的,叫人读起来受到感动、感到有味道,这样的通讯就是生动的。

语言生动并不是堆砌辞藻,并不是堆砌形容词和成语。有的文章分解着读,可能每一句都很平常,而把每一句组合在一起,却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韵味。语言的美不在于一个一个的字和一句一句的话,而在于字与字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在通讯写作中交错使用长句和短句,使句子的长短多样化,就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长句结构复杂、容量大,能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叙事具体、说理严密。短句结构简单、短小精悍、明白易懂。

例如,第16 届“中国新闻奖”评为通讯一等奖,新华社2005 年6 月2 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标题中,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几个字词很平常,但是串联在一起就有了韵味,含蓄、状物、言景、抒情,给人以美感,运用“为什么”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文章吸引力。一个“红”字形象传神,意境全出。

再如,《绥化日报》2018 年刊登的我写的人物通讯《正处级“老农”蹲点扶贫记》,标题中,正处级,老农,蹲点,扶贫,这几个词熟悉又平常,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描述了人物,烘托出气氛,提升了通讯的感染力。

第一段紧接着就是一段短语排比句式:“一身迷彩服,一双绿胶鞋,一副黑红的脸堂,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排比句式,生动、形象、有力,诗情画意,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绵延悠长的回味。这段短语排比句式很普通,但是组合在一起却达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把人物刻画的形象、生动、传神。

第二段:“4 月10 日,记者走进靠山村村委会大院,远远就望见一个人正在挥锹培土。那就是陈华,他一脚泥,一身土和村民一同栽李子树。”这段长短句结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读来就会在眼前浮现出本篇通讯的主人公陈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增添了超越时空的意境美。

二、群众语言有朴素美的意境

群众语言来源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群众语言运用恰当可以达到一种境界。鲁迅就曾主张:“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

例如,绥化日报社退休高级记者韩玉江写的工作通讯《一场“及时雨”滋润万民心》就尽量运用了群众语言,第一部分“‘炕头银行’送来三春暖”全文如下:

春节刚过,东富乡信用社去东方红村放贷。

村支书陈满奎带着乐“颠馅”的村民,迎出村四五里。主动送上门的“肥肉”,大伙巴不得一口“吃”到嘴。信贷员(也是农户)刘洪良家成了“炕头银行”。屋内春意浓浓,室外雪似梨花。

八仙桌上,一捆捆人民币“嘎嘎”新;花茶杯里,腾腾冒着热汽。贷了款的“老庄稼把式”李老汉一边揣钱一边说:“这回购种子、化肥的钱有着落了。

“信用社可帮了春耕大忙。咳,啥也别说了!”被推到前面的陈满奎一个劲儿地唠着感谢嗑。

“把银行办到‘炕头’上,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村里的农民如是说。

乐“颠馅”;“炕头银行”;“嘎嘎”新;“老庄稼把式”;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八仙桌;唠着感谢嗑。都是“土”的掉渣的农民语言,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却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读了这样的文字眼前会浮现出一幅一伙农民围着八仙桌手里拿着钱、数着钱的可感、可视画面。这种贴近生活的群众语言,实实在在,没有一点水分,可信、可爱、可敬,读后印象清晰、深刻,散发着朴实无华的语言美。

三、动态语言有美感有意境

优秀的通讯总是力图避免呆板的静态的说明和叙述,努力将静态叙述的形象化作动态演示的意象,以富于动态美感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态地描写事物,或者描写事物的动态。

例如,我写的通讯《美丽乡村释放“田园养生”魅力》,开头就是从描写入题:

9 月29 日,记者走进望奎县火箭镇正兰三村,一入村口一高耸的白钢造型的“求是”地标极其抢人眼球;附近的广场里,几个孩童正在嬉戏打闹;高丽新城,一栋栋多层住宅整齐排列,老人们闲坐一旁聊着趣事;一个个镜头绘就一幅生态宜居而又和谐的画面。

美丽的白雪公主、可爱的唐老鸭、熊大熊二光头强等,儿童淘气堡乐园、水上乐园、孔雀园,更有随处可见的大黄鸭……仿佛童话世界。走在风车长廊,穿过玻璃栈道,看到水车、荷兰风车,木造凉亭,散建在稻田里的鸭舍连成一串。这就是集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民俗民宿、田园养生游于一体的北林区双河镇稻田公园。

生态城镇,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田园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让每一个置身于美丽乡村中的人们,都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篇通讯开头采用移步换景法,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小桥流水人家,高楼凉亭广场,悠闲的老年人,稻浪滚滚的田野,都市风情与田园牧歌交织,描绘出一幅现代化小城镇风景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美感,给人一种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意境。这样的通讯可读性强,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阅读的愉悦,从字里行间得到美的享受。

四、幽默文句有意在言外的意境

通讯的思想不是直白的、图解式的宣传,通讯的意境,是要让人产生联想或想象,“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幽默文句,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例如,《绥化日报》2018 年刊登的我写的通讯《正处级“老农”蹲点扶贫记》,其中的一段:“陈华帮富,有‘附加条件’!村民胡志国曾是奶山羊养殖大户,这些年受市场的冲击,就剩下羊舍和基地,还有一大堆外债。在胡志国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华来了,还给他带来了从伊春引进的森林猪养殖项目,附加条件是要带上15 个贫困户一起发展。胡志国猪舍里的猪卖上了高价,不但他自己走出困境,15 户贫困户也跟着脱贫。”

言不在多而在精,这里用“附加条件”来点缀文章,使之居于自然段的紧要之处,幽默而有意境,通讯就会因此而生动,达到对美的、好的人和事物的弘扬,起到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的作用。

猜你喜欢

陈华生动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陈华莎、杨艳作品
陈华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通讯简史
没有一只鸟会死在寻食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