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模式下的实践与应用

2020-02-28于虹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30期
关键词:资源库机电校企

◎于虹

(作者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

前言

2014 年始,我校全面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基于管理优化、校企共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校的特色建设项目,其中“校企通”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为我校重点特色专业——纺织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纺织系与锦虹公司合作创建“厂中校”,与锦虹公司实现了远程可视化的“企业到课堂”的网络教学,通过在合作企业部署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录制校外实训能工巧匠的实操教学,展现企业现场教学的能力,实现了服务重点专业“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深度推进校企融合、资源共建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为发挥国示校“数字化校园——校企通”这特色项目的后示范的作用,课题组成员来自学校各专业和各企业的一些一线教师和行业专家,项目实施将整合学校多个专业,融合多个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工作,并建立生产一线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和校本建材,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意义

1.有利于深度推进线上纺织系、信息系、机电系多个专业与企业的“校企互动课堂”。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及新型产业中的应用,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校企合作体制创新为核心,在学校纺织系、信息系和机电系中推广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与纺织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机电、数控等多个专业的合作企业深度合作,完成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工作。本项目搭建的校企互动数字传输课堂,采用视频会议的技术手段,将企业人员现场教学和学校专任教师校内教学互融、互动、互补,最大程度地传输知识信息量给学生。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地把企业教学和学校教学二者统一起来,通过企业工程师异地授课,实时传送到学校,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经验”,让学生感觉到真实工厂的氛围。

2.有利于共建线上和线下校企合作教学资源。

在数字化校园特色建设项目中,我校建成了面向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开发出了拓展师生课堂和空间领域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优化工作流程的数字化综合应用管理系统,提高了学校三项服务和应用能力,一是提高了学校管理服务的能力;二是提高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三是提高了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也为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先进性、便捷性和可靠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方吸纳了各专业的技术信息资源,建成一个行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公共管理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教学过程多样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利用该资源库平台,将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可以拓展学习。

二、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2014 年11 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 月,人大代表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旨在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2)国外实践依据。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由于中国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众多,校企合作机制没有健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到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德国实行“双元制”,“双元制”是指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简称BBS)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3)企业岗位要求的依据。各企业要求中职生就业技能要适应岗位要求,“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就是在教育领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在教学工厂中创设了远程互动数字传输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经验”,让学生感觉到真实工厂的氛围。并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资源,为培养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应用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现实依据。

(1)专业资源实力强。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广西中职自治区级示范专业,拥有一支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拥有可进行纺织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机电、数控等多个专业的实操性实训教学,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教学基地。

(2)校企合作基础好。

作为广西50 强品牌专业学校,我校与广西幻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厦门乐倍达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广西海外仓进出口贸易公司、厦门优优汇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结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厦门优优汇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4 门电子商务专业的校本教材,与广西幻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了4 个信息专业的微课,利用课堂派平台开发信息专业、纺织专业、机电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三、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校企事合作的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一是将学校多个专业与企业共建“厂中校”,把企业的兼职专家请进厂中校,将生产与操作的工作场景搬进课堂;二是校企深度合作开发线下校本教材和线上微课视频,建设网络资源库,形成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与教学应用中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2.具体目标。

(1)在广泛调研和研究行业企业对中职生的各专业工作岗位及职业成长情况,整合专业核心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几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新资源、新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2)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度融合,在教学工厂中创设了远程互动数字传输课堂,破解时空障碍,教学过程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并配套建设校本教材,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资源,便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实现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教育在互联网上开放。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深度推进校企融合,共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资源:

1.建设远程互动数字传输课堂的网络通信方式。

2.引进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的行业兼职专家。

3.探索纺织校企、校校教学资源库开发和建设的形式、特点、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积累经验,为其它专业课程及其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4.完成互动课堂的微课视频、网络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5.探索《纺织》专业、《机电》专业和《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及其资源教学应用实践。

6.实现教学资源库的校内共享和与社会企业的共享。

7.通过青年教师入企实践,培养各专业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研究成果

1.线上搭建了纺织、机电、信息多专业“互联网+校企互动教学课堂”。

“互联网+校企互动教学课堂”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为载体,从各专业中选择几个典型岗位,遴选几门只有企业才具备的生产设备或新型的技术手段的实践课程,如纺织专业的面料设计员、机电专业的机电维修工、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营销员,都会有些实训课程局限于现有条件无法提供设备和环境,如此通过岗位技能对应课程内容,以我校优质课程要求为建设标准,采取校企、校校合作方式,通过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研究,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来建设校本教材,搭建与合作企业的“远程互动课堂”,采用视频会议的技术手段,将企业人员现场教学和学校专任教师校内教学互融、互动、互补,最大程度地传输知识信息量给学生。通过企业工程师异地授课,实时传送到学校,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经验”。最后通过技术手段以微课形式录播,然后挂网形成网络课程,以满足校内各专业的一体化教学需要,“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就是在教育领域,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2.线下完成校企合作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根据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的要求,联合企业共同开发适应校企素材课堂需要的教材。该教材必须依据职业院校各自的具体条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有理论且以实际操作为主,完成符合信息专业、纺织专业、机电专业的操作教材。其原则:一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心理、文化知识、技能状况等),做到有针对性;二是要体现信息专业、纺织专业、机电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要求,把握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度”,做到“实用、够用”;三是案例选择一定要来源于信息专业、纺织专业及机电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

学校根据信息专业、纺织专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的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共享的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发《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商品拍摄与美化》、《网店运营》、《移动电子商务》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校本教材。

3.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与广西幻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了实用性、系统性、信息化特色明显的中职纺织专业、机电专业、信息专业的多个微课视频;引入课堂派教学平台,开发了《虚拟现实综合设计》等25 门网络教学资源库资源。

4.建成了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选配年青老师下厂实践,服务企业,培养一支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专业化师资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5.通过本课题培养了学校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

与企业人员通过合作取得互信,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每年选配青年老师到利用假期及业余时间到企业跟班、跟岗学习,了解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及岗位需求,提升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

6.建设成果开放共享,扩大辐射到所有专业。

依托纺织系的“产教对接,一体双模”的人才培养查模式,各系各专业组织开展各种社会交流展示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该项目的研究时间将从2016 年9月——2019 年10 月三年,在2015 级、2016级、2017 级纺织专业、机电专业、信息专业的学生中实施,服务区域经济,受益学生数量预计达到2500 人次。

7.建立教学平台资源共享模式。

在校企互动课堂平台上,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先进性、便捷性和可靠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方吸纳了各专业的技术信息资源,建成一个行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公共管理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教学过程多样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8.建立网络化自主学习模式。

利用该资源库平台,将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可以拓展学习,不分时段、校园内的任意地点,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教学资源进行访问、学习,通过反复技能测试,既掌握技能知识,又解决了学生学习场所及时间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

六、课题成果的示范与评价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克服了场地不足、研究人员岗位变动等诸多困难,为我校两个3 个专业新开发7 门专业课程;搭建了“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在疫情情况下,老师和企业共同运用网上课堂开展教学工作,形成“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模式,并同时形成融合企业新技术的网上教学资源等物化成果,通过互动课堂组织开展工作,建立了由一支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和本校教师组成的强大师资队伍,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良性运行机制,让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能力都得到长足发展,同时该教学模式也获得广西“八桂职教网”的新闻报道和推广,对新形势下推动互联网+网上课堂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资源库机电校企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