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堤坝

2020-02-28

江淮法治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法典个人信息信息安全

隐私泄露助长电信诈骗,人肉搜索酿成生活悲剧,裸贷风波流出私密照片……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必须承认,当前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大公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和侵害越来越多。

目前,个人信息能成为违法人员眼中的“香饽饽”,原因就是其用途很广。有的被用于商业竞争上的客户资源抢夺;有的被犯罪分子利用,从事电信诈骗、非法讨债甚至绑架勒索等犯罪活动。但不管是哪种用途,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个人信息被泄露、利用之后,引发的结果必然不会是好的。就此而言,如何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屏障,成为信息时代的一道必答题。

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个人信息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风险。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在收集数据时,各类网站和应用程序一般会与用户在线签订服务协议,但正如技术专家所说,面对合规要求和监管压力,平台收集用户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隐蔽。相较于传统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诸如浏览痕迹等用户信息的收集行为不易被察觉,某种程度上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诚然,个人信息的适度收集、使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但搜集信息数据与建立数据信任是同等重要的。这意味着,用户有决定是否让渡个人部分信息、让渡哪些信息的权利;企业也有尊重用户意愿、保护用户隐私的义务。在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红线前,谁都不能成脱缰之马,谁也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从根本上还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针对数据运用、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不久前出台的民法典开出了“良方”。在保护原则上,民法典规定企业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收集应取得明确同意,同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的确,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必须同步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保护的范围要契合信息使用面,保护的力度要对应信息价值,保护的渠道也要对接信息通道。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作了具体规定,其中“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即构成“情节严重”。这些规定体现了刑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力度和精准度。

总之,让个人信息保护实现有法可依,是法治的重要一步,未来还要通过司法实践,真正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法必依。只有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堤坝,才能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屏障,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民法典个人信息信息安全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