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平衡视角出发
——浅析黄河流域山西段植树造林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措施
2020-02-28王振亚
王振亚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梁家油坊中心林场,山西 朔州 036000)
1 黄河流域山西段区划分析
1.1 植被栽植与区位的关系
山西省地处西北,处于34°34′~40°44′N,110°14′~114°33′E之间,省内管辖总面积约15.67万平方千米。山西域内国土呈带状分布,南北走向为主,跨纬度大,经度小,导致了其南北地区的植被分布及种类差异大,气候环境差异明显。从我国国土空间划分来看,黄河流域山西段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是黄河泥沙含量的主要来源地,依据山西省林科院等相关单位的研究,山西省官方将全省划为5个不同的森林建设立地区、11个立地亚区和215个立地类型,并出台了《山西森林立地类型表》,依据相关的规范及科学研究,推出了158例典型的植树造林模式,而黄河流域山西段的造林模式亦在此有所表述。
1.2 黄河流域山西段概述
黄河流域在山西段面积约9.7万平方公里,与陕西省划江而分,呈南北走向,流域内北部与南部差异较大,流域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从黄河整体流域来看,山西段的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河东岸及黄土高原东部。从地形地貌上来看,黄河流域山西段沿岸属于高原丘陵地区,地表风化严重,强风化及中风化岩石裸露在外,土质以泥土及含砂土为主,生态环境极为脆弱[1-3]。从植被种类来看,黄河流域山西段北部地区植被种类少,南部地区植被种类相较要多一些,北部区域内高大乔木及常绿二乔基本很少,地被以耐寒耐旱的多年生灌木及草本为主。
2 基于黄河流域山西段绿化现状的基础分析
2.1 植被覆盖种类分析
山西省境内植被资源丰富,黄河流域山西段整体处于山西省中南部地区,植被种类跨南向北,依据现有植被普查及研究,与区域内维管植物共计2700种以上,木本植物464种,植被类型及植被生长方式多样。黄河流域山西段的植被生长可依据区位划分为黄河流域南部和东南部,它们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北部是以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同时,其中还包含部分温带灌木草丛区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此类区域森林植被较少,生长植被种类主要是芒草,沙棘、柠条以及旱生蒿类植物。黄河流域山西段是境内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主要乡土树种为耐寒耐旱植被,地区特色稀有树种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翅果油、水曲柳、以及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1200种以上,具有大面积推广栽植价值及成熟技术支撑的药用经济作物,被大众广为熟知的主要有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等[4-6]。
2.2 植被栽植问题及提升措施
2.2.1 植被栽植问题
植被生长及搭配模式为栽植绿化方式提供技术指引,现有的黄河流域植被栽植绿化方式主要存在粗放式栽植问题,即科学不合理的搭配乔灌草的比例,对植物选种无科学有效的技术论证,对不同地域的植被类型未做有针对性的苗木栽植设计方案,无精细化的植物配置方案。
2.2.2 提升植被栽植的措施
2.2.2.1 科学设计植被搭配方式
科学有效的植物栽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而盲目地植树造林则会适得其反,例如2013年我国三北防护林张北段50万亩杨树防护林就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的情况,其主因就是因为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没有对当地原生植被的生长状况进行研究,没有合理的选用植物品种。速生杨不适用于干旱缺水的三北地区,大面积单一品种的速生杨迅速的消耗区域内的地下水,原本以灌木草丛为主的三北地区因速生杨林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区域内环境迅速恶化,看似天灾,实为人祸。众所周知,生态系统的平衡来源于多物种间的互利共生,例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等都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植树造林的本质为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区域性的稳定生态系统,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就不能过于单一片面地理解为植树,其栽植绿化工程应当是科学地、有效地对植物种类进行配比,以此来增强新栽植森林的抵抗力及生态修复能力[7-9]。
结合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原生植被生长状况,可开展“针叶树种+阔叶树种”,“乔木树种+经济灌木”以及“植苗造林+直播造林”等不同的造林模式进行绿化栽植,南部区域可以“乔木树种+经济灌木”的模式为主,北部区域可以“针叶树种+阔叶树种”以及草地生态恢复为主[10]。彻底改变植树造林由原来的“一针独大、粗放混交”向“针、阔、乔、灌、草混交,增绿、增效、增收一体”转变,进而推进新栽植林木种苗结构的系统性调整,实现黄河流域山西段森林质量及生态环境的稳步提升。
2.2.2.2 植树造林与经济生产相结合
山西地区经济作物种类多样,果树及药物是主要的植物经济来源。植树造林工程可结合核桃、枣等果树作物进行栽植绿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结合药材等作物实现林上、林下立体空间的全绿化[11]。黄河流域山西段的经济林区主要分布在窗体顶端以黄河、汾河以及滹沱河沿岸为主的红枣基地,以晋南盆地为主的柿子基地等,现有经济林的发展尚为单一的经济作物种植,未与林下经济作物形成体系,未来植树造林的建设应当探索并运用林下经济作物,以实现植树造林方式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3 结论
植树造林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如何合理有效的采用植树造林的建设方式,如何将经济生产与环境修复相联系是未来植树造林工程的重中之重。山西省的植树造林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现有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5%,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山西的森林建设尤其是黄河流域山西段的森林建设,对于山西省乃至全国的气候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三晋大地是黄河腹地,更是西北地区的生态核心。
合理有效地利用植树造林实现生态环境修复是当务之急,科学有效地利用植物配置是植树造林的技术核心,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林区运营的保障,结合经济生产而建设的林区才是老百姓真正的“金山银山”。
盛景不独塞外有,三晋处处绿意浓。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就是栽人文”的理念,结合完善的管理建设机制,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通过科学的植树造林机制,未来的黄河流域山西段将会实现经济与环境建设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