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02-28李志新任斌郑永春
◎李志新 任斌 郑永春
一、意义及研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重点是开发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是贯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新式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特点、师资团队结构,要实现以下目标:
1. 创新型人才具有独立自主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学校知识的学习积累,掌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并通过科学的训练,从而顺利实现创新目标。
2.构建大数据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
3. 需要坚持大数据驱动的基本理念、坚持大数据支撑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师大数据分析的能力的同时,构建大数据化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与实践
1.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创新型人才技能能力目标。
对高校的大学生培养来说,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有重点地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技能能力目标是掌握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能够解决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具有其独特的自主创新能力。技能能力模型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性问题,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与模型对照,增加学习动力。
2. 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专业课程特点,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型混合教学模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新型混合教学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专业课程的特点,实体课堂为主,网络课程为辅的融合原则。实体课堂主导学生的培养目标,重难点讲解、学习过程考核及评价。网络课程资源则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工具,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掌握的学习专业课程情况。
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在传统理论、实验课程体系之外,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主线课程。创新能力培养主线课程具有多种课程形式、多种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各种专业竞赛、实验等,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真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的建设必须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形成为出发点,以专业技能能力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辅助,深入地研究课程体系,在大数据教学平台中构建专业课程。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实践和创新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3.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与实践,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落实点。创新能力实践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学习中,同时以新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课程为辅助,开拓学生视野。以长春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主要包括:
(1)通过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并学习和训练掌握创新理论和方法。
依托大数据背景下云平台上网络课程,网络考核、网络实验等对学习行为的记录分析--记录、评估和激励。通过层次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多种模式优势互补,采用课程教育模式为主,平台教育模式为辅的方式构建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构建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型,课程老师可以从多个维度上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任课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促进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统筹学习进度、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开展多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物联网大赛等,争取让每一名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参加一门专业竞赛,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高效的分析在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以科研为导向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参加老师的各种科研项目和实验室课题,建立以知识资源分类和项目科研为指导的创新平台。
(4)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不能单单从考试的成绩高低来判断,需要从基础知识、创新意识、科学实践、创新方法运用能力等多种角度来进行评价。
三、总结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与能力,构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能力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同时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形成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