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标识对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2020-02-28沈文静
沈文静
(徐州市肿瘤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与护理的患者共计21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18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年龄在19-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11.4)岁;另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与护理的患者共计21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88例,患者年龄在21~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5±10.9)岁,两组换茬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管理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妥善准备抢救物品,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的抢救与治疗工作,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观察组患者护理标识管理模式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患者的身份标识:在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标识,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症状情况以及血型等基本信息,并将信息标识佩戴在患者的手部,便于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节省时间,避免出现错误;(2)药物标识:部分患者对于药物可能存在过敏的情况,可能在入院时已对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但由于患者较多,且流通性较强,容易出现信息混乱的问题,因此,可在存在药物过敏的患者床头贴上该患者对于某某药物过敏的标识,对于鼻饲肠内营养的患者,则应在其营养素旁边贴上非静脉输入等标识,另外,避免注射药物时出现差错,还应将药物的名称与计量等标识在注射器上粘贴,避免出现错误;(3)仪器标识:将仪器使用的时间以及流程等基本信息的标识贴在仪器上面,在护理人员操作时起到进一步提醒的效果;(4)区域标识:在监护室内,由于患者存在各种不同的机体严重损伤,对于整个监护室的区域标识也应进行设置,如换药的无菌区以及手卫生、床单元以及隔离区等等,护理人员则应严格按照标识进行清洁与打扫;(5)引流管标识:重症监护室中,一部分患者需要应用导管进行药液或营养输入,对于需要高危管理的导管,可选择红色标识进行区分,提高护理人员的警惕性;(6)文字与图案标识:重症监护室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对于此类患者,文字与团标识则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反映需求,便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提高护理效率。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对比
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共发生8例不良事件,包括4例导管异常、2例院内感染以及2例意外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81%;对照组患者共发生44例不良事件,包括6例身份识别错误、10例药物核对错误、8例导管异常、14例院内感染以及8例意外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5%,组间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对照组患者满意例数为118例,一般为60例,不满意共32例,满意率为84.76%;观察组患者满意例数为61.90%、一般为34.29%、不满意为8例,满意率为96.19%。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重症监护室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也是造成护患出现纠纷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重症监护室的护理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护理,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仅为3.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95%(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6%(P<0.05),可以看出,较之于常规性护理,护理标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且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出现,最终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整体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避免护患纠纷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