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批牛黄解毒片的质量分析报告及探索性研究小结
2020-02-28周仲强程晓英裴明日
周仲强,程晓英,裴明日
(1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药剂科,吉林 吉林;2吉林省吉林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吉林 吉林)
0 引言
牛黄解毒片的配方中含有大黄、黄芩、牛黄、冰片等药物,毒性较低,唯有雄黄毒性最强[1],用量又大,其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砷占75%、硫占24.9%,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因此牛黄解毒片的质量问题就显得很重要[2]。此次收集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6家生产企业30批牛黄解毒片,按药典规定检验方法进行了全项检验,以期为评价该药品的质量和提高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1 检验方法
1.1 性状、鉴别(一项显微鉴别、五项薄层鉴别)全部合格。
1.2 检查项中三氧化二砷按药典方法检验,所显砷斑颜色均浅于标准砷斑。但是每次显示结果的颜色不统一,有时偏黄色,有时偏绿色。实验中应注意严格把握反应温度、时间,尽量避光操作。
1.3 检查
土大黄苷为补充方法,取本品大片2片(小片3片),除去糖衣,研细,加乙酸乙酯20ml,加热回流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静置,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土大黄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不应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检查结果全部合格。
1.4 含量测定
按药典标准测定,本品每片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大片不得少于4.5mg;小片不得少于3.0mg。结果显示最低为3.4 mg/片,最高为9.3 mg/片,差异比较大,客观可以反映药品质量。
2 三氧化二砷检验结果分析
砷是一种有害元素,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而进入人体,从而引起人体器官的各种病变。在临床上由砷引起慢性中毒,如脑、末梢神经、皮肤病等,甚至还包括呼吸道癌和皮肤癌。从牛黄解毒片的组方看三氧化二砷主要来源于雄黄,每片(大片)牛黄解毒片含有50mg、小片33mg雄黄。雄黄占整个处方量的6.41%,雄黄的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属不可溶性砷,无毒性,但是遇热分解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口服10mg即可中毒,100mg即可致死。由于组方中含有雄黄,而药典方法受环境与人员操作影响较大,难以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了更好地控制三氧化二砷的限度,采用原子荧光定量方法进行含量的测定[3]。
3 探索性研究及其检验结果分析
仪器:原子荧光光度计 AFS-933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
测量条件:元素:As, 光电倍增管负高压(V):270,原子化器高度(mm):8。
灯电流(mA):60,载气流量(ml/min):400,屏蔽气流量(ml/min):800。
试剂:硝酸、盐酸均为优级纯,水为去离子水,硫脲为分析纯。
标准物质:砷单元素标准溶液1000μg/ml GBW08611 11115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
实验前玻璃和塑料器械的处理:使用前先用1∶1HNO3和1∶1HCl交替浸泡12h,再用去离子水浸泡2h,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晾干待用。
操作方法:标准曲线制备:取砷单元素标准溶液1000μg/ml,精密吸取1ml用5mol/盐酸稀释至100ml量瓶中,再精密吸取1ml用5mol/盐酸稀释至100ml量瓶中。精密吸取1ml、2ml、4ml、8ml、10ml分别至100ml量瓶中,分别加10%硫脲10ml,再用5mol/L盐酸稀释至刻度,制成1、2、4、8、10ng/mL的标准溶液,至60℃-70℃水浴上加热30min后,放冷至室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标准曲线。见图1。
图1 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0.9999 曲线方程:I=112.3922×C-5.2246
供试品制备:精密称取牛黄解毒片0.2g,于50ml离心管中,精密加入50%甲醇25ml,于37℃水浴中浸提24h后,超声提取20min,置离心机中离心(3000r/min)10min,精密吸取上清液5ml,置蒸发皿中,于60℃水浴上,挥去甲醇,用5mol/盐酸定容至50ml量瓶中。精密吸取1ml置200ml量瓶中,加10%硫脲10ml,再用5mol/盐酸稀释至刻度,至60℃-70℃水浴上加热30min后,放冷至室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本实验共测定8批样品,砷的含量分别为0.261mg/g、0.299mg/g、0.044mg/g、0.242mg/g、0.175mg/g、0.304mg/g、0mg/g、0.164mg/g。
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牛黄解毒片中,关于砷的测定方面只做了可溶性砷(三氧化二砷)的限量检查,采用古蔡氏法判断砷斑,精密度不高重复性差,难以做到准确测定[4-6]。已有的研究以侧重于牛黄解毒片中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为多,但对砷测定的前处理方法的影响因素考察较小,本文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砷含量,为牛黄解毒片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