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做朋友是一种怎样感觉
2020-02-28宾丝丝
与时间为友,生活充实而美好
自从我怀孕后,难免时间紧张。但我还是想寻找更多生命中的可能,早前些年埋头书籍与学海的时间,积累了心智力量,想着“有些事,现在不做,这辈子可能没机会”,另外也想着给自己的下一代做榜样,所以才有动力。当时最先想到的是,在所在的小城市里发起个人管理与成长分享活动——幸福成长沙龙。
在母乳喂养那段将近一年的日子里,想想,还真有一段艰辛。宝宝由于纯母乳喂养,耐饿程度比不上喝牛奶的娃,常常隔2小时就哇哇大哭。所以当时,每月也只能外出一次,即使这样,我还是做到每月一期分享活动。
我记得,一开始组织活动时手忙脚乱,每个月光是准备就耗费很多精力,到后来,经验积累多了,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一期筹备。于是,每个月像海绵那样挤挤又有时间,并顺手发起其他活动,带着网上的小伙伴一起成长。
2015年,我心血来潮在网上发起幸福成长沙龙“拆书战队”,队员每周需要提交一篇600字拆书笔记,就这样抱团养成大量阅读输入的好习惯,到现在已经是第25期了。2016年初,又在小圈子里发起“生活妙鲜多”的尝试新鲜事活动,“每天3分钟断舍离”整理活动,带着一群伙伴打卡,感受新鲜生活与极简生活的美好。而我始终相信,因为时间的投入,才有可能把学习的心得、方法、感悟总结出来。除此之外,2014年孕期总共书写了274篇《宝宝来啦》孕产经验日志,从2015年开始坚持早起写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公开发布超过43万字成长类文章,还有未发布的5万字存在云笔记里。
我从一个生活漫无目的、浑浑噩噩、习惯抱怨的孕妇,变成一个热爱个人管理、坦然面对一切困难的辣妈。与时间为友,让我的生活充实而美好,沿着想要的样子大步向前!
(李艳阳,28岁)
高效的时间计划表,可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2008年,携手圆梦清华园。”这是刚进入高中时我和妹妹的约定,3年后,我们分别在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对被保送入学的双胞胎姐妹。我就读于精仪系,妹妹就读于化学系。
其实,我和大多数新生一样,刚进入大学时也曾经历过学习上的迷茫期,觉得自己的适应能力差,有几门课程听起来很费力。大一上学期,全年级150人中只考了第26名,一向“总是希望最好”的我受到了打击,为此感到压力很大,便不断探索好的学习方法。这时,妹妹的学习法宝——“周计划表”启发了我。“周计划表”是她在“社会工作概论”课上学来的方法,老师建议大家通过计划表来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我至今还记得老师上课时强调的话,“一方面不要被计划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不要让生活中的变化太多。”有了计划表,我们把一周的时间合理分配下来,每天都要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学习情况”“社会工作”“体育锻炼”“生活状态”“修养品行”等。当时,因为重新找到学习方法的我充满了斗志。每天早晨6点30分,我们起床学习,晚上自习到10点30分教室关门,才收拾东西回宿舍休息。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到了大二时,我完全跟上了老师的节奏,真正把进度把握在了自己手中,成绩跃居专业第一。在清华的四年时间里,因为各项表现优秀,我获得了清华特等奖学金。
“周计划表”对我而言就像备忘录一样,关键是要有一颗想要安排好时间的心。计划表确实帮助自己提高了学习效率,使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每当有学弟学妹请教关于制订计划表的方法时,我会告诉他们:“制订的计划一定要可行,每天完成一项就是对自己的鼓励,那种看上去就完成不了的计划只会造成打击。”时至今日,我和妹妹一直保持着制作“周计划表”的习惯。
(马冬晗,31岁)
有时间观念的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时间
我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时间观念,基本的有两点:一是守时,二是准时。
守时,就是不迟到,准确点说,应该是提早一点到。
迟到,永远不是小事!在女儿两岁半的时候,我为她选幼儿园,有一家预约了周六上午10点试听。我带着小家伙当天提前20分钟到了教室,这是做学生的责任,她需要适应一下环境,上课前喝个水、去个厕所,做好听课的准备。结果,到了10点,老师没来……更糟糕的是,她的同事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迟到和多久能到。既来之则安之,又等了10分钟,依然没到;再等10分钟,还是没到,我们果断走了。一个给两岁半孩子上课的老师迟到20分钟,我觉得,这个老师包括这个幼儿园一定不怎么样。“周一堵车”,哪个周一不堵车?为什么不早点出门?“今儿下雨了”,我只知道,有时间观念的人都不会是起床困难户。
守时,就是遵守承诺,承诺从来不是小事。“快了,快了。”“到底还需要多长时间?”“没多久了。”快了是有多快?没多久到底是要多久?你一定也被这样模棱两可的说辞折磨过,我很准时,会给对方尽可能准确的时间。时间越精确给人感觉越可信。如果回答是“我大概6点15分到”,时间就更精确了些。
有一次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老婆打电话问我几点到,我看了下表说“6点14分”,这个时间非常精确,她惊呆了。等我爬上楼梯按门铃时,正好6点14分。以后我说了几点到家,她就信了。我在工作中,常用准确的数字来描述一些事情,无论是时间节点,还是工作量化,一定要告诉对方具体的数字。谁都没有安全感,除非看到具体的数字。给对方一个准确的数字,一是代表了“我说的是事实,不是瞎掰”,二是“我都知情,在我掌控之中”。
我一直认为,守时、准时是基本的时间观念,你是一个有时间观念的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时间。你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你就越慷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浪费自己的时间,是在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陆鸣 ,32岁)
抓住碎片时间,每天多出3小时
碎片时间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早晨起床刷手机,上下班路上刷手机,午休刷手机,排队刷手机,晚上刷手机……我们每个人被“碎片”吃掉的时间黑洞,有的人一天可达3小时。
我到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大名鼎鼎的西二旗,家离公司的往返时间近3小时,我的大量阅读和写作提纲,基本都是在地铁上下班的路上完成的。当我住在了公司附近,我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里,选择也多了起来。我比较喜欢多任务并行的工作方式,比如,在洗碗的时候播放录音,在吃饭的时候播放电影,在进行一些机械录入不需要大脑思考的工作时,我去听书或者一些知识的分享,这也不妨碍我随手记录一些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碎片时间,因为时间、地点的限制,我们能做的事情很有限。选择少,是天然的优势。反而大段舒适的时间,我们需要更强的自律。
碎片时间还有个天然优势,是它让我们有这时间是多出来的错觉,所以做事情的时候会少很多焦虑。之前有个邻居,女儿刚上小学。他想帮助女儿练习英语口语。但是他工作繁忙压力大,每次晚上跟女儿练习英语会话的时候,会因为自己一天工作带来的焦虑,把这件事情搞得很不顺畅。后来他改用早晨送女儿上学的时间完成这件事。从出了家门,父女俩就不再用汉语交流,不论想表达什么,全程英语。我早晨上班的时候,碰到过他们很多次。一年后,果然那小女孩的英语口语,有了不小的提升。
只要我们把时间用一根绳串起来,提前做好规划,碎片时间的学习成长,完全可以是系统有效的。
(啡小沫,29岁)
越来越值钱的人,都会逼自己养成“时间商”
2003年,我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本以为可以好好放松了,可不承想,学业压力远比高中时大得多,很快我就败下阵来。刚开始,我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于是,只要一有空就泡图书馆、背单词、看资料,五花八门的书看了一堆。结果非常“显著”:13门课程的不及格,让我险些无法毕业。
刚毕业时当了翻译,繁重的任务让刚入职场的我忙得晕头转向。有一次,我拿到一份紧急的翻译文件,熬夜两天,连饭都没好好吃,终于超额完成了任务,交给了客户。“流水账一样,不合格!”没想到,客户只看了3分钟,就直接退了回来。领导也找我谈话:“你如果下个月还是一直被退稿,这里就不能留你了。”那时我刚毕业,所有的钱交了房租就只剩下200元,没资源没背景的我一旦丢了这份工作,就只能回家。万分沮丧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为了工作,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个人时间,都这么拼了,为什么客户还是不满意?”我仔细研究后发现,之前的我为了快速交差,往往一拿到稿件就开始埋头苦干,而不是先观察什么地方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导致看起来很忙,效率却非常低。
我决心改变现状,自己摸索出一套高效的时间管理法,那就是利用好“时间杠杆”,在正确的时间内做正确的事,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提高翻译质量上。有目标有计划,不再漫无目的地浪费时间,仅凭这一点,我就战胜了很多同行,迅速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我的收入也从每小时0元变成每小时800元。事业蒸蒸日上时,我决定要跨专业考研,进入金融行业。之前翻译工作高压力下总结出的高效时间管理法,让我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神助,只复习了3个月,就被对外经贸大学录取。毕业后,我顺利入职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并拿下注册会计师资格认证。
我能完成人生逆袭,离不开自己总结的高效时间管理法。它让我彻底治愈拖延症,走出了舒适区,也让我重新获得健康、自由和自信。
(陈华伟,37岁)
时间管理是最强的自律,决定人生的高度
2007年夏天,为心中念念不忘的“北大梦”所牵引,大专毕业的我终于成为北京大学西门的一名普通保安。北大一直有保安学习的传统,对于一些刻苦求学的保安,队里也会尽量安排到适合学习的坐岗和夜班。换下保安服,背上书包,坐在教室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北大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让我如鱼得水。在这座顶级学府“潜伏”一年后,已不再满足于“偷师学艺”,决意要正大光明地求学。
2008年,我参加了成人高考,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开始半工半读。在北大学习、工作期间,我总是随身带上纸笔,有了灵感就随手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并请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写序。几年间,我先后写下了几百篇文章,并将这些文章结集成书。2012年,我辞去保安队的工作。辞职后,换了好几份工作,却依旧没有离开海淀区。我每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都用于买书,经常会去北大附近的周末书市和中关村图书大厦。每天早上6时起床,晚上12时休息,除了工作,不是在北大图书馆看书、查文献,就是在蹭课、听讲座,不再局限于人文课程。与此同时,有培训机构还专门邀请我去演讲。
我生平第一次演讲,就在北大。结课仪式上,作为优秀学员被邀请上台,说是演讲,也不过是内部的小型分享。我提前两天准备,上台时两手仍捏着纸条,紧张得全是汗。台下一鼓掌,我就瞄一眼纸条上的提纲,才能不紧张。此前的我穿梭于教室和报告厅,仰望来北大演讲的众多名人、教授。而这一次,我亲身站在台上,观众是北大工会主席、北大学生与志愿者。掌声不断,那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随着演讲次数的增多,我也越来越从容,几年时间里,我不仅在北京演讲,还往全国各地跑,已经完全习惯于做别人眼中的励志榜样了。
北漂的11年间,高度的自律,让我拥有更多的时间自由,从一名保安变成了武汉传媒学院的一名老师。
(甘相伟,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