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感染者之谜
2020-02-27黄思卓于北辰周嘉珺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于北辰 周嘉珺
无症状感染者并非是新概念,“伤寒玛丽”的故事已成为经典案例:二十世纪初,美国有位伤寒杆菌携带者名叫玛丽·梅伦,和她密切接触的人相继感染发病,但她自己却没有发病。
业内的共识是,无症状感染者的症状非常轻微,以至于感染者本身难以察觉,也未被诊断出来。
传染性的强弱,目前没有一个可量化的客观指标,不过可以检测排毒量大小,即研究采集样本上面的病毒载量。
工作21年,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桑琳总是听见生命的第一声啼哭。2020年2月13日,她却遇到了“最特殊最难的一个手术”,心里打起了鼓。
她所在的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每月约有两百余位孕妇分娩,桑琳处理过各种突发情况,对可通过血液等传播的乙肝、梅毒患者分娩都不陌生。
眼前这位剖腹产的22岁孕妇“表面上看跟正常人一样”,但由于家中有新冠病毒确诊患者,她也接受了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
她是一名“无症状感染者”。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从1月下旬开始,全国至少有19个地方通报了34例类似案例,他们还被冠以阳性检测者、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等称呼。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中,他们也饱受关注,被形容为asymptomatic(无症状的)。
无症状感染者并非是新概念,存在于许多疾病患者群体中。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六位中外医学专家,有的认为他们的症状轻微而难以察觉和诊断,有的认为这是个伪概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论文指出,截至2月11日,中国内地共收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889例,占总报告数的1.2%。早在1月2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表示,要高度关注这类无症状感染人群。
作为孕妇的密切接触者,桑琳和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正在隔离观察,等待这个难题的答案: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有多大?
无症状感染者是假想敌还是真的存在?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最早公开的详实案例应属深圳的一位10岁男孩。
2020年1月24日,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国勇等人在《柳叶刀》发表了论文:男孩一家六口武汉探亲返回深圳,港大深圳医院检测发现,男孩和其他4位成年家属核酸检测为阳性,但是男孩被认为是无症状的。
国家卫健委首次正式定义无症状感染者,是1月28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定义为“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的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群体”。
既然无症状,他们为什么会被排查出来?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总结了四个来源,核心意思是对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调查发现。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34例无症状感染者涉及河南、浙江、湖北、辽宁、广东、四川、江西等省,多数为确诊患者的家人,也有个别是未成年人,如前述深圳10岁男童、辽宁省一例4岁女童等。
何为“无临床症状”,官方未提出统一的诊断标准,学界也没有统一意见。
在关于10岁男童的论文中,男童并未出现的临床症状有9项:发烧、咳嗽、腹泻、咽痛、体虚乏力、鼻塞、流涕、打喷嚏、胸痛。南方周末记者整理的案例中对无症状描述不一,包括无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
“对我来讲,现在流传的无症状感染者说法,还没有系统性地被专业学术报告证实。”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教授卢山说,“现在举不出一个例子,某个人大家都同意他是百分之百无症状,但确诊是感染的。”
业内的共识是,无症状感染者的症状非常轻微,以至于感染者本身难以察觉,也未被诊断出来。
1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撰文指出,轻症和无症状之间,往往“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划分”,因为这些症状可能轻微到患者难以察觉。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Tarik Jašarevic也在邮件中回复南方周末记者:无症状感染者“往往得病而不自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委兼秘书长林炳亮怀疑,许多地区的流行病学问询调查或许做得不够细致全面,忽视了病毒不太常见的临床症状,误把一些人归为无症状感染者。
前述10岁男孩,在家长的一再要求下,医院为其做了CT检测,结果显示孩子的肺部影像已呈现出磨玻璃状的变化,这篇《柳叶刀》的论文写道:“这是一个非常意外的发现。”
林炳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哪怕是血常规等指标、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的感染者,也不意味着体内的组织器官就没有轻微损伤或病变,“做病理检查或许才能发现问题,但也不必要做,此疾病有一定自限性,轻微损伤也会自行恢复”。
处于潜伏期所以无症状?
那些被认为的无症状感染者中,有一部分很可能是正处于潜伏期的患者,症状尚未体现。这个话题在全球一流的学术期刊中得到了热议。
1月30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中心Camilla Rothe的一篇通讯文章认为,德国出现症状的4名患者,最初的传染源可能是一名无症状的中国同事,且在德国开会期间此中国同事并无症状。
但这个结论随即遭到《科学》杂志网站一篇新闻报道的质疑,理由是这个中国同事并非无症状感染者,她在德国期间已出现了疲乏、肌肉酸痛的症状并服用了退烧药,哈佛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医学专家都认为该论文的论证有失严谨。
2月6日,Camilla Rothe等人更新了上述文章,增加了该中国同事的症状细节,称传染可能是在她处于潜伏期、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完成。如何区分无症状和潜伏期的感染者以及他们的传染性大小,Camilla Rothe尚未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
2月1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又刊登了一篇来自德国的通讯文章:下了飞机后,从湖北撤回至法兰克福的126名德国乘客中,除10名直接被送至医院,剩余的均隔离观察14天,其中有两名乘客核酸检测阳性,却无临床症状。
该文的通讯作者、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学病毒研究所Sandra Ciesek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两名乘客的无临床症状指的是在出院之前,没有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Sandra Ciesk团队也难以区别二人“是无症状感染者,还是处于潜伏期未发病”,只是按照14天的潜伏期上限来观察。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