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志愿服务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与探索
2020-02-27池志雄
池志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系统总结了“中国之治”的13项制度原则,并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纳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
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广东方案”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社会结构复杂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治理难度也更大。随着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复杂的社会治理实践为新时代广东志愿服务改革发展提供了试验田。早在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首次将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广东各级团组织、志愿者联合会会同文明办、民政等职能部门,从全省一盘棋的视角出发,抓住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起突出作用的关键领域,尝试探索形成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广东方案”。
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化制度化,本质上是党委政府对社会力量和社会参与的保护和支持。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规则制度体系,通过制度设计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制度为人们自主参与解决公共问题提供规范和保障。党委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化制度化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社会力量和社会参与的保护和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方式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保障志愿服务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构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保护人们的志愿动机,激发人们的志愿行为。
广东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9年,广东就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广东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10年修订为《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率先推动志愿服务在法律法规层面的制度供给。此后还持续推出了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统一全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推进行业和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将构建“文明办牵头、民政部门行政管理、共青团会同志愿者联合会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实施“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全省志愿服务一张网等创新实践成果,转化为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固化下来,也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组织化是广东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
从纵向看,在组织协调工作上,全省共有14个地级以上市、20个县(市、区)团委成立了专事志愿者工作的事业单位或内设志愿者工作部门,承接和落实党委政府关于志愿服务发展的具体工作;其余地市团委均实现了指定部门,专人、专岗、专责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此外,在团省委和省志愿者联合会推动下,全省21个地市均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义工联合会、志愿者协会);80个县(市、区)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乡镇一级成立志愿者协会180个、青年志愿者协会102个。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枢纽组织体系已基本建成,常态化联系凝聚全省10万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
从横向看,文化、卫生、体育、消防、环保、媒体、法律、金融、助残、税务等20多个行业已率先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在重点服务领域先后成立了志愿助残服务、环保志愿服务、青少年禁毒公益服务、“伙伴同行”社矫服务等领域的志愿服务联盟,跨界整合志愿服务专业力量。至今,“i志愿”系统登记实名注册志愿者已经超1100万,每10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达11万个。
可以说,广东已经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组织体量最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创新社会治理的有力载体与快捷路径
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的传播推广,是新时代最宏大最深刻最广泛的道德建构运动,其最蓬勃的动力来自于自下而上的社会内生动力。志愿服务行动作为具有最广泛社会公约数的道德实践活动,其最可贵的价值在于唤醒和激发了普罗大众共建道德社会和价值共同体的共识。它以良知、道德、人性作为起点,从实践中产生价值思维、形象特征、行为体系,增强了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成为特有的文化存在与形象,为激活社会资源、整合公益力量、协调人际关系、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最有力的载体和最快捷的路径。
去年11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了广州市人大提交的《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促进母乳喂养的地方法规。这个法规旨在推动政府及其部门、公共场所、用人单位等为母乳喂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详细规定了母婴室和哺乳室建设和管理的要求。这个法规一经媒体介绍,受到了全国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话题阅读量超过1.7亿次,几万人发表评论。这个法规起源于母乳爱志愿行动,同时也是由广州市海珠区母乳爱公益服务中心这个志愿服务组织直接推动的立法,成为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案例。这是广东千千万万民间志愿者和草根志愿组织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全国率先开播首档公益志愿纪实类周播节目《志愿广东》,每周25分钟电视栏目讲述各种感人的志愿故事。“渔人计划”特殊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关怀街友(露宿者)、“小丑医生”等一大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数不胜数。一大批志愿者成为五星志愿者、获得志愿服务金奖,从志愿者中走出了中国好人、道德楷模、时代先锋。他们的共同努力,汇聚成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的磅礴之力,这样一种力量,正是今天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最可贵和最迫切需要的一种力量。
推动“志愿服务+互联网”建设,能为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有益参鉴。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人与人、人与社会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过程更加优化、高效、智慧。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志愿服务除了分配资源传递爱心,更重要的是實现社会信任的重构和社会价值的倡导,唤醒公众的责任与担当。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志愿服务实现贡献量化、低本高效、精准有序探索了实现路径。
广东较早起步“志愿服务+互联网”工作,聚焦志愿服務“互联网化”的关键要害业务,以点突破撬动全局,构建志愿服务生态圈。我们抓住“志愿时长认定权”,将“i志愿”系统打造成当前全国志愿服务领域数据标准最严格最透明、产品体系最完整的平台之一,也是首个完整覆盖一个省域的志愿服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各地社会治理、创文工作成效评估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我们创新“资源整合分配模式”,在国内首创发行提供公益激励保障和消费优惠的“注册志愿者证”,为志愿者提供身份识别、保险保障的同时,探索以“持证志愿者刷卡消费、发卡银行爱心捐赠”的方式带动社会资源整合再分配。目前,持证志愿者逾300万。我们丰富“志愿时长应用场景”,将志愿服务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立足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志愿者群体在教育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需求出台激励政策和优惠举措;联合中石化、华为、唯品会等组建爱心联盟,为持证志愿者提供生活、学习、社交等领域的优先和便利,形成支持志愿者成长发展的服务组群。通过构建“一网、一证、一计划”,推动形成“志愿服务+数据认证+守信激励”志愿服务生态闭环,为创新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可以说,广东已经成为全国志愿服务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程度最高、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立足民生关切、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
志愿服务要立足民生关切、聚焦现实“痛点”和“热点”,才能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志愿服务仅凭满腔热血还不够,缺乏精准化、专业化,会让志愿服务含金量大打折扣。可以说,志愿服务越专业,服务越细分,社会治理就越创新。志愿服务不在社会民生福祉的重点、百姓关心关注的“痛点”上发力,将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无法真正形成有效的社会效能。
通过精准对接社会治理各方面,打造服务项目品牌,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形成辐射和示范作用,持续增强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效能。如,我们针对广东山区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实施“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支教志愿者,充实乡村教师队伍,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入乡村学校,让乡村地区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已累计选派1752名志愿者到308所乡村学校,惠及逾11万名山区学生。我们围绕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等实际困难,打造全省统一接听、各地派单跟进的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面向高校、律师协会等招募400名专业律师和200名心理咨询师加入志愿者队伍,为青少年提供线上咨询及受理服务,实现“一个电话就能得到专业咨询,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团组织”。此外,我们还依托“益苗计划”连续6年投入超过2200万元,对1200多个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提供扶持,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政府和群众急需的民生服务项目。
支持港澳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志愿服务可以有大作为。粤港澳三地志愿公益组织交流日益密切、项目合作频繁,志愿服务成为粤港澳参与公益实践、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港澳同胞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形成了凝聚人心、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的强大社会功能。
我们发起“粤港澳志愿服务联盟”,搭建大湾区志愿公益团体国际合作网络和交流平台,促进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有效互动、学习交流和业务合作,共建大湾区志愿服务良好生态。我们以“青年同心圆计划”为统揽,积极对接并长期联系150家港澳台青年社团,通过“大湾区青年家园”整合大湾区青联专业及社会力量,通过志愿公益组织培育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我们依托香港青年服务团、“情义两地行”粤港青年志愿服务合作营、西部计划等品牌项目,支持港澳青年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走进西部、走进基层、走进社区。我们还推动“i志愿”系统、注册志愿者证在澳门应用推广,在数据交互、嘉许激励等方面推动粤澳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国之梦,要求志愿服务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格局,为志愿服务开拓发展了新领域;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志愿服务发展壮大拓展了新空间。
当前,广东全省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朝着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目标迈进,这必将为广东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要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上担当作为,而志愿服务则是我们履行使命的最好抓手。面向未来,广东共青团将在省委、团中央的领导下,找准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社区志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等领域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互联网”建设,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广东方案”、贡献“广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