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

2020-02-27张海霞

关键词:利他行为移情效度

曹 瑞, 张海霞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191; 2.天津师范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利他行为的概念

法国的社会学家孔德将利他这一概念从神学和哲学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以后,利他概念第一次有了明确清晰的内涵界定:“利他是一种为他人而生活的愿望或倾向。”[1]关于利他的研究,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倾向于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探讨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更像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不具私心、舍己为人的助人意愿,是“对他人的无私心或仁慈的关心,即因为他人的缘故,而不是作为一种增进自己利益的方式促进他人的福祉,或把他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先的一种考虑”[2]。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很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利他,因此关于利他行为的产生,更倾向于一种思辨的推理,大量研究主要从社会进化和人类文明发展两个角度来揭示利他的产生。持社会进化论的观点认为利他行为在自然界动物中普遍存在,是一种社会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在自然选择压力下,适应大规模群体生活的重要策略[3],“遗传进化是在生物种群层次上实现的,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特征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和遗传”[4]。持社会化论的观点认为 “利他性来源于社会化的作用过程”,主张“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帮助过我们,或者他们是否有能力在将来帮助我们”。[5]

心理学领域对利他的研究更侧重于内在动机和外显的行为,因此多用利他行为一词,也更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同时,利他行为的概念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亲社会行为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更加宽泛,比较强调行为的结果;利他行为这一概念更强调行为的动机,常被看作是亲社会行为的高级阶段。社会心理学家柯莱波斯等人提出,亲社会行为可以被看做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最大限度增加自我利益,另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他人利益。[6]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和雷费认为“利他”是一种不期望外在奖赏的最高水平的帮助,是有益于他人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霍夫曼则这样认为:利他行为是为了促进他人幸福的帮助和分享行为,利他行为发出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5]

近年来随着对利他行为研究的逐步深化,对利他行为机制和分类的研究也越来增多。大量研究发现,在利他行为中,动机的作用举足轻重:有研究[7]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利他动机下产生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利他行为,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利他行为。如果行为的目的是对他人善意行为的某种回报或者对行为结果另有所图,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被看作利他行为。有研究[8]根据人的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表现将利他分成外显利他与内隐利他。外显利他更接近通常人们界定的利他行为。内隐利他是人们对于利他的认识和感知,是一种内在隐藏的利他行为的倾向。还有研究[9]把利他行为区分为软利他行为和硬利他行为,这一分类的根据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用函数的最大化理论。软性利他的动机是寄希望于受惠者日后将施惠于己,硬性利他是指行为者并不指望从受惠者的回报中取得满足,只是单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取满足。有研究在汉密尔顿的“亲选择理论”和特立弗斯的“互惠理论”的基础上,将利他行为划分为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10]此外,有学者根据利他行为发生频率和自我卷入度将利他分为表层利他行为、浅层利他行为和深层利他行为。[11]还有研究者将利他行为分为志愿者服务行为、助人为乐行为、网络利他行为等。[12]人们普遍认为,利他行为是个体主动帮助他人并且不期望得到回报的行为。[13]

(二)研究儿童利他行为的意义

利他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的利他性并不完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社会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利他品质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来加以培养的。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在多元价值观和多样性文化的冲击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受到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开始松动,种种现实发展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氛围,还能够完善个体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利他行为在有利于他人的同时,也有助于个体自我的发展,而且对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14]近几年有研究[15]探讨了利他行为的回报机制,为人类利他行为的积极意义提供了证据。研究发现从外在回报看,一个人要赢得生存利益必须先学会利他和合作。从内在回报看,利他行为能催生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则进一步促进了利他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利他行为得到内在回报的理论机制,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则能为这种机制提供生物学上的解释。利他行为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提升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有效方法。

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栋梁的儿童青少年,如果利他行为弱化,那么对他们自身健康成长和国家社会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进行儿童青少年利他行为的研究意义重大。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三水平六阶段中的前习俗水平,高年级开始向习俗水平过渡。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其思维中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及时有效地开展利他行为研究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小学生利他行为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利他行为的测评

利他小到行为,大到主义,其测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同的测量工具侧重点不同。概括地说,利他行为的测量从行为来源上分为内隐利他和外显利他两类。内隐利他行为主要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利他行为主要运用问卷法、博弈法和情景模拟法等方法来测量。[16]利他行为倾向是个体采取利他行动前的一种准备状态,是行为主体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意向。行为倾向既能够反映个体某种特定情境下的短暂的行为特征和类型,也能够反映某种类型行为的倾向,它是对个体行为类型趋向性的大体判断,是进一步预测某种行为发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掌握、分析人的利他行为倾向来推测、判断其利他行为。本研究通过判断小学生在利他行为情景中其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预测其利他行为倾向,并进一步推测其利他行为状况。

(四)编制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维度设想

不同于西方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利他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我国有学者[17]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当前利他行为有三个层次:集体主义的利他行为、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和个人主义的利他行为。集体主义的利他行为有大公无私和先公后私两个层面的内容;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最重要的是建立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础之上,以确立人的价值为出发点,提倡尊重、关心和爱护他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建立在宗教宣扬的人们之间要相爱思想下的利他行为;个人主义的利他行为是最低级的利他行为。国外有研究[18]运用访谈以及比对分析大量质性数据的方法,探讨利他主义及行为的本质,以及利他主义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国外受访者普遍把利他主义看做是无私助人和无私奉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调查显示个体的利他水平普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上。利他主义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助人者常常受到敬佩。

依据利他行为概念和相关理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情境,在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座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维度设想。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包括友善慷慨、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奉献帮助四个维度。友善慷慨是指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是否能慷慨解囊,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情感、行为等是否友好和善;爱心助人是指在他人出现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困难时是否愿意主动地关心安慰别人;分享合作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奉献帮助是指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是否愿意自觉自愿、无任何回报地去提供帮助。

(五)小学生利他行为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国内外对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他的影响因素方面,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也呈现出相同的态势。目前我国没有可以测量利他行为应用广泛的量表或问卷,对小学生利他行为测量工具的研究很少,本土化的小学生利他行为测量工具更是少之又少。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从“利他行为倾向”这一视角构建问卷基本结构,通过编制基于中国小学生生活和学习情景的问卷,既考查了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同时也可以推断行为背后的动机。二是弥补了当前我国利他行为研究方面本土化研究工具尤其是小学生利他行为研究工具缺乏的不足。本研究结果作为测查小学生利他行为现状的工具,可以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实证研究的科学支撑,从而使教育者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二、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量表的初步编制

(一)概念界定

利他行为是指在不期望日后任何形式回报的自觉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是指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对利他行为趋近亦或是回避的行为倾向。

(二)量表题目的初步收集与编制

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利他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分析,重点对各种版本的利他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问卷进行梳理归纳,初步确立了利他行为倾向量表的基本维度。

其次,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对3名一线小学教师及15名心理学硕士生发放开放式问卷。开放式问卷的题目是:你认为利他行为指什么?你认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包含哪些方面?你认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水平怎么样?

再次,征集心理学专家及一线教师意见。对收集回来的开放式问卷资料进行整理,仔细听取了1名心理学教授和多名有经验的一线小学教师的意见。之后编制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在征求有关专家和一线老师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直至形成初始问卷。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最后编制出包含四个维度30个项目的初始问卷。本问卷为李克特式量表,评分等级分为五级: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难以确定;4,符合;5,非常符合。

(三)预测及结果

1.被试

被试为400名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小学生,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另有100名学生同时参加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的测试。预测随机选取200名被试,获得有效问卷有191份。其中四年级94人(49.2%),五年级97人(50.8%);男生92人(48.2%),女生99人(51.8%)。

2.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方法之一是临界比值法,该方法是常用的项目分析的判别指标,目的是筛选题项,即删除鉴别度低的题目。具体方法为剔除各维度得分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以及决断t值小于3.00的题项。

项目分析的方法之二是同质性检验方法,该方法是计算题目总分与各项目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4的题项。

项目分析的方法之三是删除共同性较低的题项。这部分题项与量表的同质性较少,如果共同值低于0.2,那么该题项可以被删除;如果题项在共同因素的因素负荷量较低,表明题项与量表关系不密切,因此如果题项的因素负荷量小于0.45,那么该题项可以被删除。

经过上述过程,形成了包括18个项目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数据详见表1)。

表1 问卷项目分析表

3.探索性因素分析

项目分析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分别为: KMO的值为0.87,P<0.001,说明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共提取4个因子,累积可解释50.29%变异。分析结果见表2。去掉1个题项,最后问卷保留17个项目。四个维度中友善慷慨包括4个项目,分享合作包括5个项目,爱心助人包括4个项目,奉献帮助包括4个项目。

表2 转轴后因素负荷量

三、正式问卷的分析

(一) 被试

正式问卷的分析选取剩余的200名被试,获得有效问卷有189份。其中四年级94人(49.7%),五年级95人(50.3%);男生93人(49.2%),女生96人(50.8%)。另有100名学生同时参加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的测试,收回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88%,其中四年级40人(45.46%),五年级48人(54.55%);男生42人(47.7%),女生46人(52.3%)。

(二)研究工具

1.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

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包括4个维度17个项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用正式问卷,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 效标工具

研究选用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中的亲社会行为分问卷作为效标来初步确定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

基本移情量表(Basic Empathy Scale,BES)由Jollife和Farrington在2006年编制,中文版由夏丹等修订。量表共有16个项目,采用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的五级评分制,计分方法是计算各维度得分的均值,高分表示更好的移情能力。问卷的克伦巴赫(Cronbach′α)系数是0.77。[19]

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是由美国心理学家Goodman R于1997年编制,问卷分家长、老师和学生自评3个版本,共包括五个维度25个项目,五个维度是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问题、多动、品行问题和情绪症状。该量表的中文版由杜亚松等修订,采用0(没有)~2(非常)的三级评分制。[20]学生自评版SDQ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79,各项目与问卷总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58。

本研究选择亲社会行为这一分维度进行分析,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得分越高,表示其适应社会的正性行为越多,亲社会行为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

(三)研究结果

1.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用amos6.0做验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题目的归属维度是否正确。表3中GFI、NFI、RFI、IFI、TLI、CFI这些指标大于或接近0.9,并且RMSEA这一指标小于0.08,此结果表明题目与维度的归属关系很好。图1是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标准载荷,由图1可以看出,量表有较好的拟合度结构,可以用于进一步的测量研究之中。

表3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

图1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结构模型

2.问卷的信度

(1)总量表与分量表的相关

结构效度检验的一种检验方法是总量表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是否大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由表4可知,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在0.70到0.89之间,各分量表间的相关在0.40到0.78之间,低于和总量表之间的相关。

表4 各分量表之间及其与总量表的相关

注:*P<0.05,**P<0.01,***P<0.001, 下同

(2)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

对问卷进行了Cronbach′α系数的检验,结果见表5。统计结果表明问卷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 奉献帮助、爱心助人、分享合作和友善慷慨4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0.70、0.70、0.68和0.61,反映了本量表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表5 总问卷信度及其各维度的信度

3.问卷的效度

(1)问卷的结构效度

为了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使用Amos6.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1< CMIN/DF <3,GFI、NFI、RFI、IFI、TLI、CFI大于或接近0.9, RMSEA<0.08,表明量表有好的结构效度。表6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可以有效测评小学生利他行为。

表6 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

考查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效标关联效度的工具是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长处和困难问卷(SDQ)。问卷与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的相关系数见表7。

由表7可见,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各个维度(总问卷)与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2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在0.16到0.35之间,在认知移情维度上均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与长处和困难问卷的亲社会行为维度的相关系数在0.41到0.71之间,均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表7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与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亲社会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四、讨 论

(一)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编制的意义与价值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利他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利他行为水平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国内研究者指出,利他行为的减弱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冷漠、助人行为的减少以及价值取向的移位。[21]中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欠缺,从个体发展层面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社会发展层面会弱化整个社会核心价值。因此,作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利他行为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很好的切入点,对利他行为的有效测量是学生利他行为培养以及积极的正向的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性工作。鉴于此,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研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文献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利他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和成人群体[22-25],不同年龄段的研究很不均衡。最近有研究开始关注高中、大学和职场不同群体利他行为的研究。[26]在众多研究中,关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利他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利他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品质,现实迫切需要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

(二)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编制的科学性分析

在《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过程中,首先,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寻找问卷编制的相关理论依据,初步构建起维度的框架构想,然后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初步编制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问卷编好以后请3名有经验的一线小学教师和1名心理学教授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具有30个项目的初始问卷。初始问卷使用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的五级评分制。经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后,最终形成包括四个维度17个项目的正式问卷,其中友善慷慨维度包括4个项目,分享合作维度包括5个项目,爱心助人维度包括4个项目,奉献帮助维度包括4个项目。

用Amos6.0对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分析《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结构效度。问卷的结构效度中如果几个指标大于或接近0.9,那么显示其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问卷分析结果达到了这一要求。同时为了确定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信度,要对其进行信度检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5,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

本研究以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中的亲社会行为分问卷作为效标来初步推断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移情是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因为它是个体助人行为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相关性极其显著。[27]有国外的研究表明,利他者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他行为,观点采择能力可以预测儿童的利他行为倾向,它是利他行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认知因素。[15]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总问卷和4个分维度与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总问卷和认知移情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长处和困难问卷的亲社会行为维度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综上所述,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具备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包括“友善慷慨、分享合作、爱心助人、奉献帮助”四个维度,共计17个题项,问卷具有良好的理论构想、良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指标,可以作为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测评的有效工具。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移情效度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