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2020-02-27李月琴
李月琴
(周口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高校思政课要勇担时代新使命,用新作为成就新时代。当前有些高校思政课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落伍、教学特色缺失、师资队伍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为新时代铸魂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课题。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必须紧抓改革的主要问题,打破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弊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的中心环节,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中,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特殊作用。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原因
毛泽东同志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1]那么新时代为什么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呢?这是由其内因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一)内因方面
1.思政课的属性是意识形态性
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承担着用科学知识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人的作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是按照本国的政治要求进行的,中国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2]。
面对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思政课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但无论怎样改,其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意识形态教育属性的地位只能被强化。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认清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始终坚守高校思政课的教育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高校思政课思想引领、凝聚力量的作用,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思政课的使命在于铸魂育人
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它的使命就在于铸魂育人。这里的“魂”是指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目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铸魂”使青少年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所谓“育人”是指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传递科学知识与思想理论,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帮助青少年内化价值规范,完善人格品质,达到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的目的。“铸魂”和“育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准确阐释了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教育本质,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与培养有用人才。
(二)外因方面
1.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第一,由美国实际操纵以输出西式民主、宣扬普世价值的形式存在的颜色革命,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弱化了大学生群体的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导地位;第二,以否认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这些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为了拒绝美国颜色革命的渗透,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弥漫,高校思政课必须改革创新,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适应新时代新变化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促使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变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求不断增多。
当传统的高校思政课遇上新时代新变化时,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必须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必须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新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高校思政课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课堂趣味性,让思政课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困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虽大幅提升,“整体上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中上水平”[4],但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落伍、教学特色缺失、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改革创新思政课要改什么?显而易见,这些问题都是改革的对象,要大胆地改革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内容和不能满足学生对思政课要求的环节。
(一)思政课教学理念滞后
思政课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办好高校思政课,需要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尚存在教学理念滞后的现象。一方面,个别思政课教师思想懒惰、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相关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吃透党中央下发的思政课教学相关的文件与政策,不能正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的教学理念,造成教师的“教”和自身的“学”相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以评教考核结果为教学理念,过度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造成思政课教学不接地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传统教学模式落伍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指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5]。思政课教学实践也同样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互联网+”时代,教学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把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连接起来的教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大变革,使教学活动更简洁形象、生动具体。
但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不会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出现教学模式落伍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政课教师存在倚老卖老、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在新时代思政课这个大舞台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只管照本宣科地演好独角戏,容易造成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不一致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没有达到铸魂育人实效,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脱节的后果。
(三)思政课教学特色缺失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质。可见,高校思政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讲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价值认同,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显而易见,思政课的优势与特色就在于它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专业性是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在于它可以把理论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然而当前有些高校思政课出现特色缺失的现象,其一,就思政课教师而言,个别教师存在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的问题,甚至出现“在马不言马,言马不信马”的现象,严重缺失了思政课的专业优势与实践特色,导致“讲出来”和“听进去”不一致的问题。其二,就学校层面而言,很多高校没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例如没有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导致“课内教”和“课外延”的不一致问题。
(四)思政课师资队伍不足
目前,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其长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第一,数量不足。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仍然存在人数不足、年龄失调的现象。不但不能满足“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要求”[7],而且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为年长者,缺少新生力量,甚至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第二,质量不高。一方面,由于师生比例严重不匹配,让一些思政课教师讲授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课程,导致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不注重学术研究,不能恰当地处理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的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导致科研质量不高。
第三,队伍不稳。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其次,教师大多为硕士研究生,缺少博士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领军人物,教师在专业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再次,由于经验丰富的教师即将面临退休,而中青年教师经验相对不足,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出现衔接与过渡性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径探索
以上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原因、问题进行的深入剖析,即分析了为什么改、改什么的问题,那么怎样改革创新思政课呢?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严格树立“八个统一”的教学理念,打造“互联网+思政课”的新教学模式,突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特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政人才,充实到思政课师资队伍,不断为新时代铸魂育人。
(一)树立“八个统一”的教学理念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的“八个统一”的教学理念,是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伟大实践中凝练出来的,从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严格树立“八个统一”的教学理念,面对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要有习总书记“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创新精神。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领会“八个统一”教学理念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理论智慧,自觉地将所学、所知、所感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为思政课教学注入生命力、创新力。
其次,要正视评估考核制度,达到考核激励人但不束缚人的目的,激励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到“以人为本”,自觉地将“八个统一”教学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教师的“教”与自身的“学”的统一。
(二)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满足学生思想的多元化需求,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改变,革除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打造“互联网+思政课”的新教学模式。
从学校层面而言,高校应迅速配齐“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互联网+思政课”的新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提供物质保证和技术支撑,促进高校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堂,提高立德树人育人实效。
从教师层面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互联网+思政课”的新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运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手机应用软件,适当开展头脑风暴、问题抢答等线上互动教学活动,增加思政课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改变教学模式,做到“停课不停学”,积极运用中国大学生慕课、超星平台、腾讯课堂、学习通、钉钉等APP 开展线上教学,推动高校思政课迈向数据化、网络化时代。
(三)突出思政课教学特色
在改革创新过程中突出思政课教学特色,发挥其专业性与实践性,就需要做到课堂、教学、学校层面的革新,学生、基地、社会层面的创新,实现“课内教”和“课外延”的统一。
从学校层面看,需要结合地方特色,为思政课注入新亮点,充分挖掘学校附近的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价值尺度,引导学生立鸿鹄志,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从教师层面看,一方面,要真读懂教材,做到由教材到教学的转化,做到“在马学马、在马言马”[8]。另一方面,在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专业优势与特色,打造精品课程,真情流露地讲思政课,抵制学生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趋向,让学生心怀爱国情、笃定报国志、建功新时代。
(四)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
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9],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铸魂者先固魂,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补齐数量。首先采取先引进后培养的方法,补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如,先引进一批硕士研究生,通过思政课专职教师在职博士计划等方式,将其培养为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其次通过其他途径注入年轻力量,比如一些思政专业的辅导员可以作为思政课兼职教师。
第二,提升质量。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思政课教师必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提升业务能力,让思政课“活”起来;另一方面深入学术研究,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在学术上更要有很深造诣,在尽心、尽力、尽责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去研究,实现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统一。
第三,稳住队伍。完善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交流学习,使新进教师迅速融入队伍,让即将退休的教师,站好最后一班岗。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搞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抵制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改革创新难以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摸索,做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思政课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是推动思政课持续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