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慕课线上线下联动机制

2020-02-27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师

曹 晖

(大连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论断开阔了高校全维度育人的新思路,学科课程被赋予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双重使命。慕课作为新技术浪潮催生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形态,但是,承担思想政治建设任务,慕课尚不够成熟。因此,领悟课程思政内涵,调整自身发展策略,成为慕课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授课素材蕴含的爱国主义、法制观念、道德标准、文化传统等内容阐发、升华,引起学生思考、共鸣,内化为精神力量,促成内心世界的成长与提升。

(一)情理并重

思政内容属于深度学习范畴,“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3]立场、观念、修养等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其养成和塑造单靠知识教化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必须依赖强有力的现实触动和情感体验。教师提取学科领域、专业知识育人资源,通过理性阐释和情感感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情感投射与价值认同,实现个体认知与思政元素精神实质内在一致,重构精神宇宙,形成认同—提升—外化的进阶效应,用高尚的思想境界指导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彰显高品位人格的力量。

(二)指向丰富

课程思政基于育人大格局,不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还着眼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指向国民整体素质建构。思政着力点除了包括政治素质之外,还关涉知识结构、审美品位、身心健康等方面。

每一门课程都有义务开发各自领域的课程思政元素,与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形成协同效应。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勇于探索,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国情怀、为民请命,数字图形的对称和谐、体育运动的姿态线条、音乐舞蹈的律动舒展等都可以开发为思政元素,用来开启心灵、导引智慧。

(三)开放前瞻

青年学子思维活跃,极易因外力改变个人价值判断和道路选择。主流价值观需时时在场,全域覆盖。课程思政立足于国情、学情,精准预估政治风向、道德崇尚、价值取向等变化趋势,审时度势,科学规划内容、方式、方法、向度等,优化供给,确保与时俱进,动态同步于学生的成长和期待。

(四)浸润渗透

课程思政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科教育为依托,不改变专业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它不是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强行植入,也并非思政元素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学科的社会价值为统领,引领学生探究学科领域、专业知识的“另一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零星、散落在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整合为思政营养濡化学生心灵,涓涓细流汇入思政课主干,与之渗透融合,形成合力效应。

二、高校慕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

高校引入慕课,校本化为与学分对应的网上资源课程,配备教师辅助教学或管理,因而有了线上和线下概念之分。组合模式常见以下几种,其一,学生自主选择线上课程全程自学取得学分。这种模式要求学生高度的自律性保障,普及率较低。其二,慕课与助教组合,多用于通识选修课程。助教指导学生加入课程,监控学习进展,组织线下考试等。学生在助教监管下学习优质课程,省时省力效率高。其三,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师为主导,线上慕课以资源包形式作为教学内容被嵌套进课程,供学生自学。线下教师利用翻转课堂带领学生延伸线上课程内容,答疑解惑、深入讨论、能力转化。

在“全课程育人”话语体系中,慕课被纳入课程思政框架,但其本质特性以及制作和运行的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对思政内容的承载。

(一)课程内容缺乏思政着力点

慕课立足于知识碎片化呈现,教师依照课程知识逻辑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单位组织视频。知识点多为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依内在关联线性展开。视频长度要求知识点尽量简单精炼,知识点本身的立体结构与相互的逻辑关系被忽略不提,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构成独立的学科知识点,无从进入课程结构。

(二)课程思政要素固化

我国慕课多由第三方网络平台采集高校教师授课视频,辅以习题、考试等模块打包上线。一经投放,授课内容即凝结为固定影音资料,多轮次重复使用。鉴于各方成本的投入,慕课维护、更新并不及时,思政元素陈旧、泛化,缺乏现实观照,与学生需求贴合度低,形同虚设。

(三)说教式思政收效甚微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而应是传播知识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互动与交流。”[4]慕课教师面对摄录设备授课,缺乏师生彼此关注、切磋琢磨的连环互动体验,理性知识不易转化为情感力量,思政元素抽象为理论观念单向灌输,突兀生硬。学生难以产生共情,甚至会反感、排斥。

(四)线下环节思政教育缺位

助教以辅助身份参与慕课,着力于教学进程的推进和学生学习的日常管理,不关注课程本身,思政教育仅限于学习行为的规范,老生常谈,流于泛泛。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线下教师参与学科知识教学比重小,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空间有限,依托不足,缺乏系统性。

三、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实施慕课课程思政

改变思政教育缺失的局面,慕课线上线下需要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联动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把慕课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一)重设课程目标,加大慕课思政力度

思政建设是时代赋予学科课程的历史使命,有必要诉诸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教学目标调整,慕课的教学内容也需重新设计。“课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门课程的知识点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理念的更新与时代的发展、未知的规律不断被发现,课程的资源也需不断补充、更新与完善。”[5]在线慕课重新表述和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统合知识碎片与思政资源,在教学内容中注入思政元素,是教育教学本身规律的要求,也是维持慕课生态健康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对慕课的深入了解,教师们由对视频录制的焦虑逐渐回归到对课程本身实效性的注重,这就为慕课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现实可能。“教师必须转向智慧教学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且清晰了解学习者需求,善于挖掘并分析数据,并恰如其分且恰到好处推送对学习者有益的资源与信息。”[6]线上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小视频、弹出练习题、链接文字阅读材料等教学行为开展实时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推荐网站、图书、阅读资料等手段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教育;还可以针对思政元素在论坛发布话题,引发学生分享、论辩、互评等,在协同交互过程中明辨是非,站稳立场。科学实验表明,人在不被注视的情况下,更乐于敞开心扉。慕课平台的师生点对点在线对话功能便于教师针对个别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线下教师赋能,丰富育人渠道

“价值塑造对人的在场要求更高。”[7]课堂教学的秩序和威严感有利于学生保持专注。教室的竞争氛围使学生容易被带入,师生面对面交流的鲜活和亲近便于双方进入情感共融状态。从这几方面考量,课堂开展课程思政不仅存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线下教师要发挥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为慕课课程思政赋能。翻转课堂活动形式为集群交互学习,师生通过个性分享、论辩争鸣等课堂活动变“理念灌输”为“体悟理解”,变“单向说教”为“多边互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投入为思政教育提供场域,教师设置带有思政意义的引导性问题,导引点拨,实现课程思政效能。同时,自由讨论、群体交互、协作支持等学生学习行为,随时生成思政教育的即时情境。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尊师重教等在学习中外化的优良素质供教师就地取材,有的放矢。学生既是思政题材、思政元素载体,又是课程思政受教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选修通识课多注重课程的现实意义和对个人成长的帮助,因而,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更易于对接学生需求。线上通识课普适性强,针对性弱,需要助教助力课程落地。与课程专业对口的助教梳理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思政主题,结合学校的特色及学生基础,不定期就某一思政主题组织专题讨论、演讲、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改变线上课程思政元素开发不足以及与学生现实脱轨的状况,使课程思政鲜活、生动,与时俱进,予其所需。

(三)更新教学理念,线上线下全程育人

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教师是最具活力的课程思政素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坚定的政治立场、广博的知识、高雅的谈吐为学生树立高尚人格的榜样;精心设计的视频、不断更新的教学素材、娴熟的移动互联工具的应用彰显终身学习的自觉。线上教师在讨论区通过设置生生互评、点赞答疑等板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人、创造性思维等良好学术品格;借助远程无监考考试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加深对道德自律、信守承诺的理解。线下教师在翻转课堂组织小组协作、团队对抗等活动,激发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成绩积分、学习竞赛、课堂分享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上进心、公平竞争、自我展示、挑战压力等对个人成长的助推作用;通过提倡良好学习习惯,批评与纠正刷课、替考等不良现象的手段,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规范意识,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四)重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

在课程评价体系设置思政考察项目可以反向促动学生对思政的重视。大数据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全景式的记录,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能力的评定的依据。事实性知识的思政元素高密度、高频次出现在学科知识的线上考核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线下考核便于开放性题目的口试和笔试、实验演示、实践活动等。思政内容可以涵盖在课程论文的命题中,比如,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谈京剧的对外译介;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的背景,如,中美关系背景下××企业产品开发战略分析;还可以做成绩评定的依据,比如新闻稿件写作对新闻伦理的坚守、产品设计的人文关怀、中外文互译对国家形象的捍卫等。多维立体的考核方式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学科知识考核中,既能检验思政教育效果,又可促成学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人生格局,从国家、社会、人类进步的高度思考学科知识的价值。

四、结语

课程思政具有战略意义,属于课程内容层面的完善与提升;慕课具有技术革新意义,属于课程模式的变革。二者只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保持高校课程生态的健康、可持续。慕课自身建设要以课程思政为遵循,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建成联动机制,自觉开发思政资源,承载思政内容,探索思政方略,通过各环节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变化中寻求自身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