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0-02-27李德会王理效何云晓
李德会, 何 平,王理效,何云晓,朱 兵
(1.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绵阳禾创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绵阳 621000;3.绵阳市林业局,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打造幸福美丽中国等社会发展领域起着重要促进作用[1].“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分别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意义、建设方向和实现途径[2].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探索协同发展道路,创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围绕办学、育人和就业等内容开展广泛合作,建设协同育人基地,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打破固有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与涉农(林)企业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3].新农科建设紧密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高校与行业开展协同育人具体要求;“北大仓行动”提出了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包括与涉农企业产学研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新农科“协同育人”建设指明了方向[4].
园林专业是传统农学专业之一,着力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三农”建设等方向人才[5].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是省级应用示范型专业,开设课程涵盖植物应用和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培养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与应用、城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授农学学位.在新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下,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响应“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结合地方型高校学科建设要求,面向新乡村、新生态,对接农业创新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新要求,围绕绵阳市“一山一水一城”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校内外协同联动育人平台和实践基地,实现高质量协同育人目标,育卓越农林新才.
1 现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各方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认知偏差,精准认知有待提升
参与各方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认知偏差,精准认知有待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对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意见将 “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指导原则之一,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合作育人,以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整体发展格局.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举措中,提出“协同育人强化行动”,即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推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支持涉农高校与农林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6].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学校和农林企业之间通过教育教学、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整合双方资源,促进园林专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一种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7].现有实践过程中,将一般意义上的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简单等同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全部,简单地把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不能清晰地认识到产教融合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目前,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建有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13个,虽通过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但也出现校企合作碎片化和片面化,企业对合作的长期性认识不到位,对基地建设投入较少,主要关注学生的人力资源和未来在该公司就业情况;教师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认识不积极,与企业行业挂钩的热情度不高,习惯性从事熟悉的教学和基础科研工作.
1.2 协同育人双方参与地位不均等,主体地位不明确
协同育人双方参与地位不均等,企业在推进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较低,主体地位不明确.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作为经营性组织机构,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对人才储备的需求、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瓶颈是其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原动力[8],企业和高校各自出发点和落脚点难以保持一致[9],在现有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难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直接获取收益或可预期的未来收益,导致企业投入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低,使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居主导地位.在现有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位居绝对主导地位,以“生产实践中的基础问题”科学研究为导向,企业“让渡”了对经济效益的直接追求,以文化宣传和人才储备为主要目的[10],企业对于利益的追求、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高校开展协同育人的意愿没有良好结合,关键诉求未能解决,因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1.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方沟通机制欠畅通,高质量的协同育人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方沟通机制不畅通,高质量的协同育人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Haken提出,“协同”是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协调、合作一致性,使其产生“1+1>2”的结果效应[11],“协同论”是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协同”是核心,“育人”是落脚点,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跨界特性[8].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园林学科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此过程的实现需要多方要素协同创新,形成利益资源共享机制.现有产学研合作中,校企之间未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企业未能参与到协同育人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产教融合没有形成标准化、具象化模式,高校教学不能与企业生产有机融合,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教学任务,导致协同育人模式往往流于形式.
2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园林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1 理念引导、理解内涵、校正认知偏差
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导,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内涵,完善园林专业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顶层设计,校正校企协同育人认识偏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对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举措中,提出“协同育人强化行动”;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发挥引领作用,高校和行业企业是协同育人的“双主体”.《意见》中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指导原则之一,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机制,全方位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以期实现“育人事业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整体发展格局.绵阳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类、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学校“3245”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反复强调产教融合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要多渠道多层次持续开展和深化“产教融合”.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学校层面需加强与地方园林行业主管部门、农林企业高层沟通交流,拟成立“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专项负责开展新农科建设政策解读、园林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合作课程专项改革与设计、双方师资融合与校企对接等问题进行研讨和规范,从宏观层面对园林专业协同育人进行顶层设计,围绕国家、省、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明确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高效开展行业-学科协同育人.
2.2 加强园林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不但要有教师资格,还要有职业资格,横跨学校和行业企业,同时是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员工,以更好的促进产学研相融[12].园林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对教师知识储备、技术能力、实践技能既有学科建设要求,也有生产实践锻炼的要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结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3],也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顺利实施的师资保障[14].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教师走下讲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的一环.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自设立之初即开始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支持下,积极探索多模块双师建设路径[14],“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卓有成效,现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培育与环境生态方向等专业教师26人,其中硕士19人,博士5人,园林高级工程师、园林工程师、园艺师与林业工程师等“双师型”教师占比70%.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程,园林专业将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邀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院任教,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拟共同组建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在农林主管部门—学校—农林企业顶层设计指导下,具体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师深入企业实训与实操、特色教材撰写与编制等工作,从执行层面保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细化落实,从而实现育农林新才目标.
2.3 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开展园林专业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
“北京指南”提出了新农科改革与实践的5大领域、29个选题方向,其中“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领域重点在回答“协同怎么联”,将通过创建产教融合等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农林教育与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当前实践教学是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大限制因素之一[15],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融合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16].绵阳师范学院立足地方,依托川西北地区园林行业发展,建立基于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做宽做实基础课程、做精做强核心课程与分层分类设置教学内容,拟根据园林行业与产业实际需求充实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产业适应性与交叉复合性;强化实践学分,增加实践学分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让园林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行业、走到山水林田湖草,补齐实践教育短板.
2.4 深化农林公司“引企入教”改革,提升企业主体地位
深化农林公司“引企入教”改革,以生产项目为驱动,实现“产教融合”,提升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重要主体地位,促进园林专业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开展园林行业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以园林产业、农林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园林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调动学生充分参与,通过实际项目帮助学生完善其专业知识体系,解决未来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或根据企业工作任务设置专项课题,学生通过志愿参与的方式完成调研、验证性试验等内容,形成多种形式的成果[17];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一线需求,根据生产中的现存情况,结合自身知识体系结构,设计和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锻炼,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此外与农林企业联合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参与将生产中的实践经历以案例形式更新到现有教学课程中,确保课程教学体系与行业发展、学科发展、产业发展方向对接,共同开展协同育人.
2.5 以生产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共同修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生产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实现“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充分对接行业需求,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融入行业发展[18],农林企业直接面临一线市场,对就业人才类型、知识体系与技能储备有着明确需求,邀请行业、企业高管和园林高级工程师参与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论证[5],共同修订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相对接,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知农爱农兴农”的应用型农林人才.
2.6 构建双方互融互通机制,共同进行“金课”建设
构建“行业-专业”双师互融互动机制,畅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建设绵阳师范学院园林专业“金课”.在教学过程中,拟开展双向合作即专业教师与园林工程师共同讨论园林产业实际问题、实际案例与科学技术前沿,完善课程资源,推进园林专业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邀请园林行业主管部门、农林企业高管与技术人员进课堂,开展生动的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的具体认知;拟设立“双导师”机制,邀请企业内园林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校外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设计、实验开展等过程环节,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实现“题目来源于生产实践,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园林教师通过协同平台,到企业兼挂职,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融合,提升专业技能[19].
2.7 以“协同育人”为推手,推动企业技术水平提升
以“协同育人”为推手,推动企业技术水平提升.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拟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或“工作室”,充分利用高校“智慧高地”优势,“引智引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同时,利用高校设施设备及教学优势,与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精细化生产管理有机融合,不断推动企业综合技术水平提升,在技术规范化及应用型研发等方面为企业带来可预期的收益,从而解决企业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3 结语
高等农林教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幸福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中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在面向新农业、新乡村与新生态的建设过程中,对接园林行业发展新要求,创新性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通过实施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推动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持续推进校企联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新型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以“项目”为导向,是园林专业课程教育走出教室、走进行业,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