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2-27杨映雪王庆华
杨映雪,王庆华★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300)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内镜被广泛运用到临床上,提高上消化道间质瘤的诊断率,为其治疗提供重要保障[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成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案,其能将病灶患者完整的剥离,同时复发率小,有助于患者实现早日康复的愿望,受到患者及临床工作者的一致好评[2]。为进一步探讨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的病灶剥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情况,下面以57例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57例,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纳入标准:①经CT诊断,符合上消化道间质瘤诊断标准;②瘤体面积<3.0 cm;③未出现恶性病变,无其他器官功能不全。排除标准:①腹腔转移者;②手术禁忌者;③精神类疾病患者;④肺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35.7岁,最大80.3岁,平均年龄(51.24±4.21)岁,病程(2.45±0.25)年,所有患者均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做好术前检查工作,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腹部CT等常规检查,术前签好手术知情同意书,并告知患者手术风险。提醒患者手术前6 h禁水,8 h禁食。明确患者病灶位置,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在超声内镜的帮助下,确定病灶位置,明确病变范围,使用圈套器辅助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圈套器置于患者病灶边缘0.5cm位置,使用电凝对病灶边缘进行标记,通过胃镜,将病变位置染色。圈套器自标记点外侧0.5 cm位置,切开病灶边缘位置,并在黏膜下注射靛胭脂或者甘油果糖的混合液,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加入肾上腺素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将周围黏膜逐层切开,切口呈环形,将病灶患者充分抬起,应用圈套器在黏膜下实施剥离,减少对固有肌层的损害,防止出血及穿孔情况发生,手术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止血及抗感染常规治疗,术后1 h内叮嘱患者禁食禁水。
1.3 观察指标
患者病灶剥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s”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7例患者病变位置存在肿瘤残留情况,成功剥离的患者为50例,占87.8%;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共6例,占10.5%(出血2例、穿孔1例,吞咽困难3例);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均未出现复发的情况。
3 讨 论
上消化道间质瘤是消化科常见疾病,该种疾病存在恶化的趋势,是上消化道表面被黏膜上皮覆盖,从而出现隆起型病变的一种疾病,一般多数患者为良性,少数患者为恶性病变,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方式将病变位置进行切除,超声内镜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手段,使得疾病的病变位置及病变程度得以准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且术后并发症少,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被临床广泛使用,获得患者的一致好评。本次研究中,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7例患者病变位置存在肿瘤残留情况,成功剥离的患者为50例,占87.8%;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共6例,占10.5%(出血2例、穿孔1例,吞咽困难3例);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均未出现复发的情况。
综上所述,针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显著,能一次性清除病灶位置,且并发症发生率少,术后复发率低,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