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探究
2020-02-27孙志伟
孙志伟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早在2010 年国家就颁布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建设工业博物馆和游览场所。作为“朝阳中的朝阳”的工业文化旅游,2019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其中提出“鼓励各地利用老旧厂房开设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2019 年11 月,国家15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中提出“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厚植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1]。国家一系列有关工业文化旅游文件的出台,尤其针对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条例的制定,标志着发展东北工业文化旅游大有可为。
一、东北工业文化旅游开发优势与存在问题
(一)开发优势
孟庆娇认为东北的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环境便捷[2]。张海鹰在分析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时,提到“这里的重工业企业知名度高,交通条件便利,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3]65-67。这些分析都带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正基于此,2019 年11 月,作为工业文化旅游开发代表性城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被评为全国十大工业旅游城市之一。
根据目前东北的发展形势,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东北工业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未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国家“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4]4-5,这也将为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提供许多政策支持。
(二)存在问题
东北工业文化旅游开发同样也存在一定问题。都净毓在谈到黑龙江工业文化旅游开发时,认为该省的工业遗产发展基础薄弱,宣传力度不够,忽略潜在工业遗产[5]。这些问题在东北的其他两省也都普遍存在,甚至国内其他省市都有类似问题,对此,陈岩就曾提出“我国工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开发力度不够,同时人们对工业遗产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重视不够”[6]。尤其对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东北各省市,较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工业文化旅游开发相对还要缓慢些。
此外,以往对东北工业旅游开发主要以“工业+旅游”的简单模式进行分析论证,以体现历史价值和知识价值为前提,这自然是开发东北工业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但如果只重视其中的应用价值,而忽视了对其文化内涵的融入,自然会使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缺少一定的生动性和永久性。
本文将对东北工业文化旅游以“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式探究,试图使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路径
近二十年来,东北已建成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一些城市还规划了开设文化旅游线路,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工业旅游品牌效应不强,缺少一定的影响力等现象。归其原因可能有多种,但更重要因素还是工业文化旅游融合的深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融合创新。
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重点在“文化”,在开发过程中要注入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独特的“文化创意”。同时,只有通过文化包装,工业旅游才能体现出特色,打造出品牌。国外有人认为工业旅游应该从文化创意的角度进行开发,优势在于突破传统工业旅游对资源和要素的单纯依赖,通过对有形的、无形的工业遗产资源进行传承、转化与再造,构建“服务—增长—修复—再服务”的循环链条,将都市的工业景观、工厂遗址等资源转化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复兴资产[7]33-41。这些观点对工业文化旅游开发更有借鉴意义。
工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东北的工业文化带动东北的旅游业,也让东北的旅游业扩大东北工业影响力和吸引力,培育“工业文化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可以突破传统工业旅游对工业遗存的简单修复,也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并极大可能地延伸工业文化旅游产品的商业链条;同时,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融入文化创意,可以突破中间过程的技术和资金的约束,能够节省大量技术上和财政上的投入。
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包括多种形式。
(一)工业旅游与工匠文化深度融合
在工匠文化中最集中的体现是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外在表现就是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工业旅游要充分展示这种工匠精神。
1.工业旅游展现工匠敬业精神。东北的工厂企业曾经涌现出无数劳动模范,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显著标志是对工作的无比敬业精神,直至今天,这种敬业精神还一直流传,激励着后人,成为企业文化的灵魂。东北的工业旅游有责任把这种敬业精神传播出去,将其发扬光大。
2.工业旅游展示工匠钻研精神。工匠的钻研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东北的工人们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佳话,这些佳话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在开发东北工业旅游过程中对东北工人精益求精的传奇佳话自然要给予生动融入。
3.工业旅游展示工匠创新精神。在东北工业建设中曾涌现出大量工艺技术革新能手,像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和他的车间小组,以金属加工技术精湛著称,曾经攻克一项又一项生产技术难关,累计实现技术创新成果1 190 项。现在厂里已建有马恒昌纪念馆,供游人参观学习。
(二)工业旅游与军工文化深度融合
解放初期,东北建立了大量军工企业,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企业在开发工业文化旅游时应突出制造大国重器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节点。像黑龙江华安工业(集团)公司兴建的军工旅游区已成为国家级3A 旅游景区,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亮点,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
1.工业旅游融入军事知识。很多人对军事知识都十分感兴趣,在工业旅游中融入军事知识、军事常识,会引起游客的高度关注,尤其对男性观光者,更能让他们流连忘返。当然在融入这些军事知识时,一要注意保密,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具有趣味性。
2.工业旅游融入强国思想。东北的军工企业曾经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黑龙江省的“哈飞”“中国一重”都是让国人引以自豪的企业。特别是当年的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先后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历次反击战生产了大量军工产品,是军事强国的具体体现。在工业旅游中融入这种强国思想,必定会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三)工业旅游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东北地区孕育着大量红色文化基因,东北的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广为人知,这些红色文化基因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与东北的工业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让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与东北的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使其更具有教育意义。
1.工业旅游融入爱国主义精神。1959 年我国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让中国彻底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掀开了中国石油工业新的一页。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奋战油田第一线。他们不分昼夜,不顾冷暖,不计报酬,凭着一腔爱国报国热情,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世界级大油田的建设。他们的可贵行动诠释了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大庆工人身上,东北的其他企业工人身上同样具有。东北的工业旅游不能不融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2.工业旅游融入艰苦奋斗精神。当代东北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几乎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当中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设备的简陋,技术的落后,包括外界的刁难。但是这些都没有难倒具有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精神的东北工人。东北的工业旅游融入艰苦奋斗精神,要让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永远影响后人,教育后人。
3.工业旅游融入勇于挑战精神。铁人王进喜当年说:“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豪言壮语充分体现了东北工人阶级那种不惧困难,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接受挑战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东北工人真正体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问题,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生产难关,创下了一项又一项生产纪录。工业旅游就是一部活的工业发展历史教科书,理所当然地要记录下东北产业工人这种勇于挑战,不惧困难的英雄壮举。
(四)工业旅游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
东北的黄金、煤炭和森林等企业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过去,在开采金矿、煤炭和采伐森林时包含着很多有趣的民俗知识和民俗故事,包括环境保护方面的民俗文化,把这些民俗知识和故事植入到工业文化旅游中,会增强人们对这类工业文化旅游的浓厚兴趣。因此,这些民俗文化也是东北工业文化旅游值得开发的宝贵财富。
1.工业旅游融入民俗故事。旅游很大程度上就是导游者向游客讲述一地一景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工业旅游也是导游者向游客讲述有关工业的故事。过去东北的矿藏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在开发这些矿藏资源的过程中,自然也流传下来很多充满情趣的故事,这些民俗故事来源于矿业开发,反映记录了矿业开发。东北的工业旅游不能忽视对有关健康有益的民俗故事的融入。
2.工业旅游融入环保意识。工业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项有益的环保工程,从民俗学的视角在工业旅游中融入环保意识,会让旅游者更容易接受,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东北矿藏资源集中,矿业开发过程中有关民俗方面的环保知识会更多些,工业旅游开发要注意这一方面的融入。
(五)工业旅游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
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让城市文化带有一定的工业文化气息,使工业文化旅游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像黑龙江省的大庆市以盛产石油而闻名,具有中国“油城”之称,鸡西具有中国“石墨之都”之称,伊春具有“祖国林都”之称,在开发这些工业文化旅游时有必要强化这些城市的工业文化符号。
1.工业旅游彰显城市文化。工业旅游在东北城市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是东北城市的重要构成。与其他旅游种类相比,东北的工业旅游不受季节气候限制,更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因此有必要让东北的工业旅游引领东北的城市文化。
2.城市文化强化工业旅游。东北的工业旅游能否引来八方游客,还需要东北的城市文化烘托。只有东北人自己重视起来,把工业旅游发展起来,推广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目光。因此东北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把工业旅游开发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开发工业旅游,推介工业旅游,强化工业旅游。
(六)工业旅游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东北地处塞外,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让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与东北的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会使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独具特色。
1.工业旅游融入边疆文化。东北地处祖国北疆,冬季气候寒冷,很久以前几乎是一片蛮荒之地,而地下又蕴藏着丰富资源,再加上这里又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并与俄罗斯、朝鲜相邻,同日本也不过是“一衣带水”的距离。因此,东北有着复杂的历史经历和历史变迁,这也就造就了具有复杂历史烙印的边疆文化。东北的工业旅游开发不能忘记东北边疆文化的主客观呈现。
2.工业旅游融入黑土文化。东北的特殊地理位置、生存条件及特殊的风土人情,又使东北形成了独特的黑土文化,白山黑水养育了这一特殊群体,东北的二人转和小品以特有的艺术形式闻名全国,这些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传播东北工业文化旅游的很好载体。东北工业旅游开发要利用好这一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
三、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中特意提到“关于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指出“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全面振兴不是把已经衰败的产业和企业硬扶持起来,而是要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4]4-5。郑岩认为东北的工业旅游兴起是在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将工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变工业资源为旅游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拓宽旅游资源的内涵,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8]。总书记的文章和学者的建议,对东北工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体现东北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东北的工业文化遗产种类齐全,丰富多样,是东北整体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东北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旧的仪器设备被淘汰后不知去向,一些旧的厂房“岌岌可危”,致使有些工业遗产濒临消失,因此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迫在眉睫,而工业遗产最好的保护与传承就是以兴建工业博物馆和工业遗产公园等为主要开发方式。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以深度融合为目标理念,渗入鲜明而赋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让工业博物馆和工业遗产公园等旅游产品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旅游者非看不可的欲望,使其成为东北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体现出东北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二)体现东北文化特色
东北的诸多文化种类中,工业文化是比较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深度融合开发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以此更好地体现东北旅游特色。与东北的其他文化旅游产品相比,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不受季节、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能更好地体现东北文化特征,成为东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三)加快东北工业文化旅游发展速度
深度融合开发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找准深度融合开发点,会使东北工业文化旅游走上快车道,在较短时间内将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四)促进东北工业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
正如前面所阐述,对东北工业文化遗存不是简单地以“工业+旅游”的方式保留或复制,而是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度融合开发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让其以活态化的产品形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使其成为东北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和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五)提高东北地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业遗存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现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将其深度融合开发活化为工业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特别是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的背景下,深度融合开发东北的工业文化旅游产品尤其重要。首先它可以提升本地区民众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并丰富区域外的旅游者对有关工业文化知识的普及,让旅游者品味工业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
(六)有利于重塑东北地区形象。
随着东北经济转型的艰难压力,东北长期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几乎成了老大难地区,而加强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应该是振兴东北的一项比较有效举措。工业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会让东北衰落的城市和地区面貌焕然一新,会使东北的地区形象无论在形式还是在本质方面都会以新的形象矗立在世人面前。
总之,在对东北文化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工业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工业文化旅游开发案例,最终完成东北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