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后发地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浅析
——以湖南省衡阳市的实践探索为例
2020-02-27王帆
■王帆
(湖南省衡阳市委党校)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1]把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发展阶段、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和财富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是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之后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洪银兴[2]认为创新驱动是依靠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应用和扩散。简而言之,创新驱动是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发展质量跃升和全面协调可持续。
1 中西部后发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从全球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自英国政府1998年提出“创新驱动型经济”概念以来,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战略选择。实践证明,无论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对欧洲的赶超,还是战后日本在30年内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以及韩国仅用40年而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大国,各自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经济地位提升,无不与创新驱动密切相关。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创新强则发展快,创新强则经济兴,创新强则机制活。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作为中西部后发地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从现实看,创新驱动是不二选择。地级市作为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既承担着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任务,又是我国如期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中西部后发地区必须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逐步摆脱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的传统路径依赖,否则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有可能固化。因此,创新驱动是转型发展的不二选择。以湖南衡阳为例,衡阳既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重镇、交通枢纽,又是中部内陆城市,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尚属于后发地市。虽然曾经在有色冶金及装备制造业名震中南、享誉全国,但要找回历史荣光,创新驱动则是激发潜在活力的根本途径。2017年衡阳被国务院批准定位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创新驱动更是站在区域制高点实现应有辐射力的必然需要。
2 衡阳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态势和效果
衡阳作为中西部后发地市相对典型的代表,在探寻创新驱动经济战略的路径对策中正呈现可喜态势,2018年获批为国家支持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城市。
一是抓好主体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家、省级实验室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各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9个、签约院士23人。20多家企业在全国细分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衡阳特变电工、亚新科、中钢衡重、天雁机械、运机、仪表等企业成为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或撰写人(何东球2012)[3]。近三年来,衡阳市攻克关键技术400余项,研发新产品1000余个,累计获得国省科技奖项36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2019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2800件,万人发明专利量达2.01件。二是坚持结构转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日益优化。农业向产业化转型,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89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工业向集群化推进,制造业对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获批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服务业向主导化凸显,201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32.4:56.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三是推出各类措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体系组合成拳。相继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专利资助办法》和“人才雁阵计划”等政策措施。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重点支持省“创业小巨人”企业成长壮大。2019年全市拥有市场主体33.4万户,比上年增长13.1%。四是营造优良环境,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生态体系更加完备。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一件事一次办”等系列改革,通过再造审批流程,企业、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提速70%、6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及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近三年累计为企业减负24亿元以上。创新扶持基金大力推进,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高新创业投资基金和3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深化金融服务改革,成立市农业和科技融资担保公司,为科技类企业项目提供担保融资;成立市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融资搭建信息平台,同时,农权抵押贷款全市铺开。五是加强平台建设,筑巢引凤的创新洼地正在呈现。现有各类创业孵化平台40个、科技创新平台137个,拥有星创天地18家。衡阳高新区获评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载体示范基地;衡山科学城被誉为“湘南硅谷”,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机制创新型园区和衡阳“换道超车”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在全省率先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了一批高科技项目。
3 衡阳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和不足
近年来,衡阳市虽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地市相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全民创新意识不浓。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是市场开拓和生产运营管理,前瞻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识还不强,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不予重视。第二,创新主体还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品牌自主创新亟待加强。规模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研发和培育下游产品不够,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不多。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较少,绝大多数本土民营企业没有自主研发平台,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第三,人才资源较紧缺。高层次人才规模不大,技术性人才紧缺。全市仅有两院院士3人、博士589人、正高653人、副高15230人、高级技师2174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企业科技研发人员较少,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困难,现有的优秀人才还存在“孔雀东南飞”的窘境。第四,成果转化有差距。科技与经济存在“两张皮”现象,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市场、企业需求结合不紧。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专利成果的科技含量和转化率有待提升。企业同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多在单项技术难题上,虽已逐步在部分行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但覆盖面不广。第五,投入机制不完善。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R&D投入强度与创新驱动的要求相差较远。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2.02%,其中,政府资金投入占全部R&D经费支出为1.38%。多元化、多渠道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新的科技信贷模式没有铺开。第六,服务体系欠健全。政府服务手段需进一步强化,在财税政策、企业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评审、信息情报、融资等问题上,政府职能部门服务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需要更多的扶持。科技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科技咨询、知识产权评估、科技企业融资、科技成果中介等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难以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保障。
4 中西部后发地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考
衡阳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既体现了个性,更反映了共性。对于大多中西部后发地市来说,能否有效把握这一战略选择所带来的机遇,真正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及跨越发展,关键是必须突破实施这一发展战略中的各项短板因素。
4.1 大力倡导创新意识
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地屹立于世界东方,就在于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图新的思想智慧,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奋求新的勇毅气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大力倡导和培养全民创新意识。政府本身则要大胆解放思想,敢干敢试,为促进全民创新提供沃土。
4.2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积极推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间的合作,加大对重大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以企业重大研发机构为引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支撑的平台体系。要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把新工艺、新技术渗透到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小型企业。
4.3 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继续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推出人才新政“升级版”,从制度设计、资金保障、平台搭建、配套服务等方面推动人才集聚。通过“招商引资”带动“招才引智”,依托重大项目引进,实现从个别人才的零星引进向人才团队的整体引进转变,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机会,形成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重点依托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新专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4.4 激励转化创新成果
加大股权激励力度,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进最新研发费用税费扣除与减免政策,重点支持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和风险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
4.5 构建多元投入体系
转变科技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设立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提高对投资创业期企业的股权投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与科技对接,通过信贷风险补偿与奖励、科技保险补贴、专利保险补贴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和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对科技企业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优选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开展债券发行工作。
4.6 优化健全服务体系
推进政府服务内容和方式转变,真正把“放管服”落到实处,切实解决政府系统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构筑“众创空间”孵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4.7 夯实产业创新生态
统揽产业发展全局,打造科技园区升级版,强化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重组能力,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构建产业发展大平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注重产业承接质量,增强转型升级主动性,提升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能力。抓好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商贸集聚区、微型企业孵化园等基地载体建设,打造创业生态长廊。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后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转换实践的规律和特征,都清晰地表明:创新驱动是后发地区实现经济跨越的最佳引擎。当然,无论是创新主体、人才资源、成果转化、创新投入,还是服务体系等,后发达地区因区域环境、财政支持、载体建设等因素,同较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体制机制落后更为突出,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尤为突出的短板因素。因此,中西部后发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首先树立体制机制创新先行的超前意识,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之源放在首要位置。否则,缺乏体制机制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图最终将会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