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数学习题谈数学文化的缺失
2020-02-26苏兴震
苏兴震
一、案例背景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存在“就题教题”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只能成为解题的工具。数学习题作为初中生一项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其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的构建的过程,而学习文化的构建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的吸取,而应是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努力学习精神的培养和学生持续学习生命样态的塑造。因此,突出数学习题的文化性十分重要。
二、案例实录
在本校的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笔者听到一节研讨课《合并同类项》(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在听课的过程中,执教教师整体思路设计顺畅、题目选编精当,甚至板书也十分工整严谨,体现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但该教师在处理一道习题时,却引发了笔者的深深思考。
师:同学们,对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你们已经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好的。那现在老师就出一道题考考你。(板书:a2- 3ab+ 5- a2- 3ab- 7)请同学们把这一个式子合并同类项。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合并同类项,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请你到黑板上把刚才自己合并同类项的过程写一写。
(教师待学生完成后,进行集体讲评。)
师:同学们,这一道题他做得对吗?
生1:老师,他做错了。他把题目中前面一个- 3ab看成了+3ab。
师:是呀这里是+3ab(手指点出错误之处)应该是- 3ab(随手将“+”改为“-”),所以这个计算结果也错了。
生2:应该是- 6ab。
师:对(随手将结果0- 2+0中右边的0擦去,改为- 6ab,再将左边的0擦去),希望同学们做下面习题时再仔细认真些,得出正确解答结果。
(刚才那位上台板演的学生垂头丧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三、案例分析
教师处理这一道习题的过程是比较草率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从数学习题的正误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习题教学形式只关注到了学生做数学习题过程中的正确率。而没有挖掘学生在做数学习题过程中蕴含的文化性元素,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冰冷”的,从上述环节中发现,它在课堂教学中并未引起应有重视,缺失较为严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学习的效能未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解此题时,当板演的同学完成时,下面的同学早已经等候多时了,况且板演的同学还将原题目重复地抄写了一遍,使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等待上,难以使学习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再有对于板演学生解题过程的错误之处,执教老师可能出于节约时间的考虑,仅是一带而过,这样的讲解也是无益的,缺乏认真的分析,会使犯错误的学生依然没有弄清错误根源,今后可能仍会犯类似的错误。
(二)学习的习惯未能得以有效的培养
数学学习的习惯包括很多,如积极发言、勤于动脑,乐于探究、思维严谨、认真细致等。在教师让学生上黑板板演时,下面的学生几乎没有人应声,这就明显反映出学生在平时上课时上黑板板演的机会不多,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没能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在习题错误分析时,仅仅是问“对吗?”,这样泛泛的提问并不具备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代之却是教师自己对计算结果的简单纠错,忽视过程中错误根源之所在,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难以奏效。
(三)学习的方式未能得以根本的转变
案例中执教老师对于题目过多的讲评,“一言堂”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坐在位置上被动的接受,表达受到压制,思维受到阻碍,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谈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尽管期间有学生问题的回答,但都是学生集体的回答,随声附和者居多,难以体现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纠正错误,教师的施教行为并没有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根本转变。
四、改进策略
(一)合理利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实际上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项的符号问题和0的省略问题,而这两个错误完全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纠错。这种再学习、再理解无疑是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反馈环节,在学生进行集体评议的过程中其中一名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时,教师没有必要动手在黑板上进行修改,而应该让他本人进行修改。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才不会因为自己的解题错误而出现尴尬,从而打击他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二)有效分配学习中使用的时间
学生在重复抄写原题浪费的时间,以及学生等待浪费的时间。对于重复抄写题目,教师只要及时指出完全可以避免;对于学生的等待時间处理,可以同时布置两道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做,板演的学生做一道习题,而下面的学生在完成既定题目后,再继续探究一道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既可解决学生不必要的等待,增大课堂的容量,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积极提升学习中的综合素养
生态课堂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因而它更加强调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去合作探究,从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上案例中,板演同学出现了两个错误,其他学生呈现的问题可能还有许多。可以发挥小组的优势,组织小组内将错误之处收集整理出来,全班展示,再将各个错误之处分类编排。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于合并同类项这部分知识、问题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又能够唤醒学生主动的学习意识、激发积极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十分重要。其中,突出数学习题的文化性就是一条重要的实施途径。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文化的功能,要善于引导初中生在数学文化的长河中倘佯。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在数学习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从而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