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020-02-26罗海玲
罗海玲
【摘要】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生的看、剪、拼、切等生动活泼的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对学习活动的具体探究和操作实践等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化的学习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以《什么是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具体的数学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应用意识;动手操作;《什么是面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对学习活动的探究和实践等过程中,在参与体验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和知识接受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下,能够主动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中与学习对象相一致的认知结构经验,在强烈兴趣的支持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因而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够在自身对学习对象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得到有效地体现。本文以《什么是面积》的学习实践为例,谈谈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如何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在观察情境中,激发数学应用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参与实践,在对问题的具体观察、分析等过程中,发现数学学习的规律,探索数学学习的奥秘,在学生视觉化的学习情境体验中,他们能够自觉、自主地进入到学习观察等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认知结构中与学习对象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在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中,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效果。
在《什么是面积》的学习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化的直观形象的对比,将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材料进行对比,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自己的课外书等书目包书纸的大小,以及教室中的桌子、凳子做外罩、黑板花边、贴窗户纸等。在看一看、比一比学习环境中的物质材料对比的过程中,如图,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六个格子,在找封皮时,只要比六个格子长度和宽度稍微大点就行,在具体的测量中学生发现,要找到合适的包书纸、做好合适的桌子、凳子的外罩、黑板的花边、以及贴上美丽的窗户纸,都必须要通过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和宽,而这些基础的长度宽度的测量,则为学生认识面积的概念、了解什么是面积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同时,学生在生活化材料的认识体验中,也能认识到,生活中材料的面的大小和学生的现实需要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生活化的观察体验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视觉化学习情境的观察体验中,有效地提取出与面积相关的学习材料内容,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在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作用下,得到有效地培养。
二、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应是学生在对学习过程的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具体演示和操作的过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直接的感性体验,获取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的经验和体验,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建构起面积的概念。学生动手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对学习内容的具体操作中,形成了生活化的数学意识和思维,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也能够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向生活蔓延。
因此,在比较不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在还没有接触过面积求法的前提下,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是通过剪、切、拼、合等手段,将不同形状的图像放置到同一个标准的形状中,比较两者或者几者之间的大小,如左边的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进行大小的对比,很明显,直接对比看不出两者的大小,利用剪切法,将长方形比着正方形的边长剪切,再将剪下来的部分进一步拼合,比较哪一个面大,在面积对比活动实践中,学生认识到物体的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而物体表面的大小又和物体长度和宽度的大小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具体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面积的大小在没有得到有效计算方法的前提下,利用转化比较的方式,也能够实现对物体面积大小的有效认识,如果想要知道自己在生活中需要的物品材料的大小,通过生动活泼生活化的转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起对面积大小比较的有效地转换意识,在生活化的应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在实践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效地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实践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数学意识才能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效地建构,他们的数学理解和应用的意识才能够真正运用和指导于生活实践。
面积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例如,如何比较两片不同叶子的大小,学生将自己在课上学习到的面积大小的转换比较的方法运用到樹叶比较中,虽然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感觉不是非常方便,这也促使学生急需找到一种更加有效地面积求解方法,但在没有出现新方法前提下,利用原来的方法,也同样能比较出两个叶子面积的大小。在对面积问题的剪切拼合中,已经初步培养了学生有效地转化思想,但数学是一门精确性很强的学科,面积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计算和证明,学生在数格子的活动实践中,发现用一定单位长度的格子能够表示面积的大小,如数学书用六个格子表示面积的大小,这六个格子的分布应怎样分布。通过观察发现,长和宽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排摆放三个的话,可以摆放两排,列成算式就是3×2=6,类似地,如果一个图形排到格子上面,一行4个格子,排成5列,就可以列式计算为:4×5=20,在反复的求解和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种转化方法确实比前面的看、比、剪、切、拼、摆的方法更加实用,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的应用性也更强,因而在学生对面积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形成有效的面积计算的意识,实现对面积问题的有效掌握。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和动脑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数学学习的奥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意识,让数学思维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树臣,孔凡瑞.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数学自然生长———创设问题情境的四个主要原则[J].中学数学杂志,2019(04)
[2]秦晓梅.开展建模活动培养应用意识———初中数学“测量问题”建模案例研究[J].亚太教育,2019(03)
[3]邹少兰.浅谈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以“三角函数的应用”为例[J].高中数学教与学,2017(18)
(本成果是广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一般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研究”(批准号2016YQJK19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