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戒”:《色·戒》的伦理解读
2020-02-26李文巧
摘要:通过对电影《色戒》和小说《色·戒》的对比,发现电影中的王佳芝更有层次地展现了与亲情、友情、政治身份的情感疏离。她在“人民的公益道德”和“自由主义的生存伦理”中,选择了“自由主义的生存伦理”,超越个人欲望、超越理性的“戒线”,选择相信自己的身体感觉,成了一个追求人性自由的个体。
关键词:亲情的疏离 友情的疏离 政治的疏离 越“戒”
小说《色·戒》中的王佳芝是一个心态通透、坚韧的形象,而电影《色·戒》中的王佳芝内心更柔软、心态更温和,她更明显地体现出自身的脆弱,展现自己与亲情、友情、革命团体的疏离这三层心灵轨迹。
一、亲情的疏离:无处为家的“弃女”
小说《色·戒》没有交代王佳芝的个人身世。但电影中,王佳芝的父亲带着儿子远去英国躲避战乱,抛弃王佳芝,电影院里的王佳芝心态崩溃、泣不成声;为了获得读书的机会,王佳芝还将自己的房产让给贪财而冷漠的舅妈……电影中的王佳芝就是一个没有家庭温暖的“弃女”,亲生父亲的绝情、舅妈的冷漠都是造成她内在性格叛逆、无所畏惧、随性的原因。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张爱玲人生经历的创造。张爱玲八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父亲对家庭也毫无责任心,她过早地体会过家族没落后冷漠的亲情。这种童年经历直接影响到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如《倾城之恋》中始终生活在亲情暴力和压力中的白流苏;《茉莉香片》中慵懒堕落地躺在烟铺上抽鸦片的父亲和继母;《花凋》中生活潇洒却不为女儿花钱治病的郑先生……
所以,电影《色·戒》在小说的基础上,基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进行再创造,不仅丰富了小说单薄的故事情节,丰富了王佳芝的人物经历,也更为深刻地展现了王佳芝内在孤独、叛逆与无所畏惧的性格。
二、友情的疏离:身体的牺牲与理想的破灭
王佳芝是一个美丽单纯的女孩,在港大学习,她爱上了表演。小说中描述,“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还不肯回去,与两个女同学乘双层电车游车河”。在充满青春、热血的校同环境中,王佳芝可以迅速地释放自己备受压抑的活力与青春。因此,小说中的王佳芝是一个积极寻求自己集体价值和定位的姑娘。她在舞台上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天真、活力与激情。另外,王佳芝对年轻帅气的邝裕民有一种“可能的喜欢”,她陷入一种懵懂的初恋情愫。所以,当这一群热血小青年决定用“美人计”来诱杀汉奸的时候,王佳芝出于青春的鼓动,出于对邝裕民的支持,出于在集体中寻求自我价值的满足,出于内在性格的孤独、叛逆、毫无畏惧,她毅然将自己送上了不计后果的美人计的“舞台”。当王佳芝需要与梁润生发生性关系时,王佳芝选择牺牲自己,“浴在舞台照明的余晖里,连梁润生都不十分讨厌了”“于是戏继续演下去”。
但是,王佳芝的牺牲,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她背负着的始终不是属于自己个人生命价值应该承受的集体理想,她被“集体强奸”(1)了。邝裕民作为活动的主要发起者,是一个身负家仇国恨的热血青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美人计的实施懵懂而冒险、内部财力物力都不够,团队更是不专业,如王佳芝留在杯子上的口红印、大家手忙脚乱惊恐地杀死曹副官……这一次美人计的失败,使王佳芝无法面对大家“好奇的异样的眼光”,带着一种委屈、羞辱……离开了。
在小说与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王佳芝对于这个友谊团体的疏离。她失身于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行动的失败也抽空了她的价值。只不过,电影中王佳芝的情感层次更为清晰、情感态度更为决绝。当三年后,邝裕民想要吻王佳芝的时候,王佳芝一把将他推开,“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相对于小说来说,电影的层次更为分明,清晰地展现了王佳芝内心的孤独、坚韧,对爱情、友情的失望和决绝。
三、政治的疏离:无名的牺牲与身体的真实
当这个不成熟的团队“跟一个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线”后,美人计的性质就成为更严肃、更危险的政治性活动。这个时期的王佳芝更为果敢、任性,也更为有魅力、有胆量。王佳芝这个时期的失身,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下面的失身,她的身体也“成为国家权力的从属物”②,她的牛命是献给政治救亡活动的,“在现代性革命伦理即人民伦理话语中,个体身体只具有T具的意义。革命伦理也可称为献身伦理。个体的身体成为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祭坛上的牺牲,成为实现伟大的历史意志的T具,是要献出去的东西”(3)。
王佳芝已经失去了家庭的亲情之爱、友情的单纯之爱,她是一个需要寻求自己内在精神满足的个体,所以,在长期的超强度压力的特务工作中,她面临慢慢陷入彷徨、孤独,甚至绝望的境地。她不仅要应付易太太以及易太太周围的人,又要随时保持冷静的头脑跟踪易默成的行踪,与组织联系;她长期处在“提心吊胆”“处处留神”“风声鹤唳”“一夕数惊”的状态中,“她从来不闹失眠症的人”,也必须依靠安眠药来入睡。当吴先生神色坚定地对着邝裕民和她怒吼“情报工作者只有一个信念:忠于领袖,忠于自己的国家”时,王佳芝的情感终于爆发了:“我只有忠诚地待在这个角色里面,我才能钻到他的心里。……在黑暗里,只有他知道这一切是真的!”“每次最后,他身体一抽倒下了,是不是就在这个时候,你们应该冲进来朝他的后脑勺开枪,然后他的血和脑浆都会蹦到我一身!”
她身上的担子太重了,面临巨大的心灵压力,她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一切的意义。她开始相信自己身体的感觉。
性爱是王佳芝和易默成两人相交流的唯一方式,是他们压力的出口,也是他们不断相知的方式。王佳芝开始觉得和老易在一起的时光是真实的,“每次跟老易在一起就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她对吴先生吼道:“他不但要往我的身体里钻,还要像条蛇一样,往我心里面越钻越深。”就像张爱玲《余烬录》中:“去掉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王佳芝开始迷茫,她需要真实的感觉,所以,电影院那“灰红暗黄二色砖砌的门面”,让她感到“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电影中王佳芝演唱《天涯歌女》那场戏,更是用一种戏谑展现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相依为命”的畸形爱恋。易默成本来就是一个为了权势杀人如麻的汉奸,他与王佳芝的交往从最初的暴利式的占有到最后放松警惕的性狂欢,甚至到最后刹那间的动情,二人在身体交流中得到一种生存的共鸣:两人都是在危险边缘生活的孤独的灵魂。因此,電影中两人在妓院中动情相偎,两人已经达到精神互相寄托的境界。
其实,在故事的最后阶段,王佳芝陷入一种现代性的伦理矛盾之中,一种是“人民的公益道德”④,一种是“自由主义的生存伦理观”(5)。在人民伦理中,个人的命运变得微不足道,民族、国家、历史的宏大意义将会超越自己个人生命感觉。但是,当王佳芝在遥远、虚无的政治理想之中陷入困境时,在她开始相信自己的身体感觉之时,她就有了一种个人自觉的自由意识。从理论上来讲,人民伦理的集体理想需要她出卖身体,但是,“身体是建构人主体意识的主要权力点.既是权力的结果,又是权力关系得以形成和反抗的载体”(福柯语)。⑥因此,最终王佳芝会因为身体的实在而背叛集体,背叛政治。
小说的题目是《色·戒》,“色”是情欲,“戒”是戒指,象征着欲望、金钱。电影的题目是《色·戒》,“色”表示情欲、感性,“戒”可以表示戒指、伦理、理性。⑦因此,如果要谈越“戒”的话,这个“戒”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超越身外之物的“戒”,超越欲望、金钱;第二层含义是超越理性的界限,成了叛逆者、自由者。王佳芝在珠宝店一刹那之间放走了易默成,“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她选择相信自己身体的真实,选择了这一刹那的惘然之爱。对不懂她的人来说,她是堕落的,选择了情欲的放纵,纵容了卖罔贼,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抛弃了理性的认知、理性的界限,成了一个彻底的叛逆者。但是,如果从王佳芝个体的生命体验来说,她的越“戒”是选择了个人的伦理感觉,她在“人民的公益道德”和“自由主義的生存伦理”中,选择了“自由主义的生存伦理”。福柯说:“身体是被动的”“建立在身体上的主体是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因此,她在身体与性爱中才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王佳芝找到了自我主体存在的意义,释放了自己的灵魂,找到了生命的皈依。
其实,张爱玲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她想要剥离掉爱情、家庭、集体政治所有的枷锁,去为任何一个角色申请一个存在的理由。所以,她的作品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值得同情。无论贵族、汉奸……除去所有看似很具体的物质外壳:金钱、权势、声望……表面的繁华背后最终不过是内在的孤独。所以,她的小说很好地诠释了一种个人伦理的自由情怀,丰富了小说叙事形态中人性的内涵。因此,李安的电影,既层次清楚地展现了王佳芝一步步剥离掉自己的身份枷锁的心灵轨迹,也很好地展现出了王佳芝追逐自由的洒脱与悲壮,小说和电影互相成就,成为经典。
①吴晓佳:《反“身体政治”的身体——张爱玲(色·戒)中的双重解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年第5期。②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1页。
③陶东风、罗靖:《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
④⑤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第155页。
⑥侯阿妮:《西方语境下女权主义关于身体的理论阐释》,参考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
⑦丁润生:《(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江 汉论坛》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吴晓佳.反“身体政治”的身体——张爱玲《色·戒》中的双重解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5)
[2]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陶东风,罗靖.身体叙事——前先锋、先锋、后先锋[J]文艺研究,2005(10).
[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5]侯阿妮.西方语境下女权主义关于身体的理论阐释[A].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6]丁润生:《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J]江 汉论坛,2009(1)
[7]张爱玲.色·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李文巧,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