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杂志和它报道的时代

2020-02-26本刊编辑部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聂树斌公共卫生新闻周刊

本刊编辑部

20年前的1月1日,新世紀的曙光如期而至。

阳光打在脸上,稀松而平常,却因为一个世纪的交替而充满了想象,温情和希望充满人间,似乎每个人都将被命运之神眷顾。

中国加入WTO后,会遇到哪些冲击?如何应对?

开发西部战略的实施,有哪些具体措施推出?怎样落到实处?

“十五”计划的制定,怎样更贴近中国国情?如何与世界经济对接?

国企改革攻坚之年,如何有进有退?

在《中国新闻周刊》创刊号上,这本时政杂志发出了冷静的世纪之问。

改革是始终伴随着中国这个高速前行列车的永恒话题。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各项政治法律制度也在逐渐转型之后,改革步入了深水区。因此,对于中国这个爬坡的列车而言,回头和向下都意味着崩溃和灾难。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击中了人们的生命,更击中了中国脆弱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我们用数个版面记录下了这场挽救生命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政府决定负担没有能力负担医疗费用的SARS病人的医疗费,以及在其后加大了在公共卫生特别是卫生防疫方面的投入。正是得益于始于SARS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当2020年元旦前后,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得以及时启动,所有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医学观察在第一时间着手进行。

另一场灾难发生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奔赴灾难现场,考察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运作,关注政府、社会团体、公民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

对制度的追问,正是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开始讨论市场与道德的关系。如今看来,非常清楚的一点是,中国前行,不仅要靠市场内在的金钱和利益的刺激,要靠制度,也需要靠市场伦理的支撑。但时至今日,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煽动公众情绪的道德制高点的抢占者。

2004年的郎顾之争,《中国新闻周刊》没有缺席。这场争论参与者之众,影响或声势之大,前所未有。

2004年9月27日出版的第198期杂志刊登了题为《关于“郎咸平事件”的理性辨析》一文,文章指出:当时的中国处在“扭曲的产权交易市场,普通民众不大可能相信这种市场的交易结果是公道的、有益于公共利益的……如果要继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就需要由此入手。而郎咸平却指向了错误的方向……呼吁对已经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清算,则是一种危险的政治诉求。如果说改革过程的某种不公平在某些社会群体中造成了不满和怨恨的心理,那么,负责任的做法是探讨采取某种措施,缓解这种情绪。而激化它、使之演变成社会冲突,无益于任何人。”

2018年,顾雏军案开启再审程序,2019年4月,再审判决中,顾雏军原来被认定的三项罪名——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只保留了挪用资金罪一项。

2009年的吴英案备受瞩目。时任总理温家宝曾经在两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此案,表示要对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和处置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今,吴英父亲仍然奔波在争取案件重审的路上。

2016年魏则西之死引发了全民对于互联网之恶的鞭挞。

所谓“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是一个伪命题,金钱和交易是一个中性的物质和过程,一切有赖于公平合理的规则,以及对规则的监管。市场经济不仅与法律制度相适配,而且与一整套市场伦理相适配,经济-法律-文化之间依靠规则的平衡,才是一个良善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十八届四中全会作说明时,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聂树斌案平反的全过程,并在2016年给予“聂树斌案重启推动者”年度致敬。这是我们对中国正在面临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的司法改革的期许。

我们也曾抱怨时代的精神荒芜。但其实,始终有一股潜流在物质的世界下面涌动,那就是精神重建的努力。这些努力在时代的洪流中看起来如此渺小,但它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

中国式造星运动诞生出的明星李宇春,伴随着中国运动员职业化道路成长的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中国电影争取了无数光环的“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艺谋,是20年来中国精神多元化的代表;生于1939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针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批判,让人警醒。他以垂暮之年回应时代的命题,承启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燃灯者的使命感。

重新审视这些标志性的人物,回望二十年来中国走过来的路,是为下一个十年再出发寻找动力。

这是一本时政杂志的使命,我们愿与进步的中国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聂树斌公共卫生新闻周刊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聂树斌案再审改判的重大意义
聂树斌沉冤昭雪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