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将材料化实为虚
2020-02-26徐俊贤
徐俊贤
什么是议论文中的“化实为虚”呢?实,就是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也可以是一个个的人、一桩桩的事、一幅幅的景。议论文中的名人事例、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等是事,也是实。而虚,就是对人、事、物、景背后的意义、价值进行思考、分析、阐释,这是理,也是虚。所以今天所讲的议论文中“化实为虚”的含义,就是指作者通过在文中列举和描述相关素材,分析素材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完成有效的素材和观点之间的相互支持,最终推动文章内容的展开或深入。实与虚的结合,使观点有据可依,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深入。学会“化实为虚”是议论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但在议论文写作中,将内容“化实为虚”时存在不少问题。太实,是当下很多同学在议论文写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太实,指在写作时,作者希望通过大量的素材运用使论证更充分有力,于是大篇幅描述素材本身,忽视了把素材和观点进行结合,仅仅陈述现象,或简单得出结论,缺乏对现象背后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要知道,事是为理服务的,实是为虚服务的。有实无虚或者虚实分离,就不可能成就一篇逻辑严谨、有说服力的议论文。只有经过充分的诠释和分析,得出有深度的思想和见解,才能成就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下面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题目
人一生中总会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常在有些选择面前左右为难,犹豫不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解析
关于“选择”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但这个题目不是以“选择”为话题进行漫谈,因此只看到“选择”二字就开始泛谈“选择”的话,就是没有在与题目对话。题目中指出的是一种关于选择的社会现象:在选择面前左右为难,犹豫不决。题目中要求“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思考”,这里的“这一现象”指的不是宽泛的“选择”,而是“人们难以选择”,题目要求对这一现象谈看法。
在素材选择上,关于勇于选择、善于选择的名人事例很多。很多同学在写作时都谈到了诸如司马迁的选择、居里夫人的选择、梭罗的选择、马云的选择等,但真正能进行有力阐述分析的人却很少。以大家最熟悉的司马迁为例,绝大多数同学只是简单叙述他的事迹,说他选择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成大家。对于司马迁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和这选择背后所体现的思想和意义,许多人却忽略了。
如果把司马迁和屈原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来思考的话,我们会发现,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面对同样困境的他们,选择截然不同,却都成了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这是为什么呢?张曼菱女士写的《择生与择死》一文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中国的高人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亦很重视死之权利。”于是屈原会在投汨罗江之前,高声吟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容赴死。屈原择死是用来明志的。而司马迁择生则是踐志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而“中国文人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屈原的择死,还是司马迁的择生,他们两个人不同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同一种选择———那就是对志向的坚守———有人选择放弃生命来坚守志向,而有人选择保留生命完成志向。这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他们坚定选择的根本原因。
如果同学们写到居里夫人的选择、马云的选择时,也能有意识地从这些“实”的选择中努力思考和诠释这些选择背后“虚”的价值和意义,那么相信你的文章会更有说服力。如果还能再进一步“务虚”,谈到这些选择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启示和指导,那就更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