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趣谈
2020-02-26房雪丽
房雪丽
著作底本为何称作“蓝本”
雕版印刷,是将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他材质的板子上,制成“版”,然后在版上加墨印刷。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或黑、或朱、或蓝,称作“单印”。元明时期又出现了朱墨两色套印本,而后又出现了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至于单独用红、蓝印刷的书籍,分别叫“朱印本”和“蓝印本”,简称“朱本”和“蓝本”。
明清时期,雕版工人制成版后,刊刻人一般都要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供校订改正用。这相当于现代印刷中的“校样”。因为是一部书的最早印本,所以称“初印红本”“初印蓝本”。因为这种初印本是最先印出来的,雕版未经磨损,所以字迹清晰,边框完整,保存下来的就成为珍本、善本。
到了清代,人们就将“蓝本”所指的“初印蓝本”的本义,引申为著作底本的意思了。
“背井离乡”非水井
人们不得已而离开家乡叫作“背井离乡”。很多人认为这个“井”是水井,但是离开家乡的水井,怎么能说得通呢?难道是因为喝不上家乡的井水而悲伤吗?
《说文解字》中提到:“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罋(wèng)之象也。”“韩”是井上的木栏,“罋”是汲水之器。“八家一井”来源于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它以方圆九百亩为一个单位,划为九区,形状就如同一个“井”字,八家共占一“井”。最中间是八十亩公田,八家各一百亩私田,剩下的二十亩,各家占两亩半用来盖房子居住。按照规定,八家要共同供养公田,只有把公田里的活儿先干完了才能干私田里的活儿。有很多带“井”字的成语都跟井田制有关,比如“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其中的“井”指的都是井田制的“井”,而不是水井。“背井离乡”当然也不例外。
其实,不光“井”字有讲究,“乡”字也有讲究。《周礼》中规定:“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五家叫“比”,设比长一名,使之互相担保不犯罪;五比叫“闾”,二十五家为一闾,设闾胥一名,宅舍破损时互相帮助;四闾叫“族”,一百家为一族,设族师一名,有丧事时互相帮助;五族叫“党”,五百家为一党,设党正一名,有灾祸时互相救援;五党叫“州”,两千五百家为一州,设州长一名,有急难时互相周济;五州才叫“乡”,也就是说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一乡,设乡大夫一名,职责是要以宾客之礼对待乡里的贤者,并负责向朝廷推荐贤能,此之谓“使之相宾”。
“乡党”一词即由此而来,同“井”一样,成为家乡的代名词。
“高足”原本是良马
人們如今常把优秀学生称为“高足”,然而在古代,高足最早的意思是良马、骏马。汉代驿站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大概到了魏晋时期,“高足”一词被誉为“高才”。《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这里的“高足弟子”指的是优秀弟子,而不再是良马、骏马了。
唐朝以后,把高才誉为高足的例子渐多。最为有名的例子当推宋徽宗称高俅为“高足”。宋徽宗是个“足球迷”,高俅球技了得,因此而发迹。一次踢球时,在大宋球队落后的情况下,高俅一个人踢进了三个球,反败为胜,因此他被宋徽宗封为“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