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协同研究

2020-02-26朱海英张琰飞

关键词:湘西产教协同

朱海英, 张琰飞

(吉首大学 商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路径。当前,由于教育扶贫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进行,教育扶贫措施与乡村产业开发之间脱节,贫困居民参与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还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之间的协同机制与路径。

一、文献综述

教育扶贫本质上是人口素质和技能的提升问题,国外研究多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教育的经济贡献。199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Amartya Sen提出教育可通过提升人的可行能力来减少贫困,2001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Spencer(1973)指出教育的贡献需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针对教育与扶贫之间的关系,Oseni等(2011)认为有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对于减贫具有重要作用[1];Abdulkarim等(2012)提出要强化青年人职业教育以提高其生活质量[2];Nkang(2013)分析了创业教育、区域就业与扶贫之间的关系[3];Audu等(2013)提出了技术职业教育对扶贫的作用[4];Palmer(2014)提出应用技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居民自力更生能力、降低贫困水平[5];Hussain等(2017)分析了创业教育与扶贫的关系[6]。相关研究多从教育的扶贫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之间的协同关系关注不足。

教育对区域脱贫攻坚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国内研究更关注教育扶贫的影响机制、实施机制及保障机制等领域。针对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作用,江小国(2019)提出从整合教育资源、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和创新教育理念方式等方面促进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发展[7];曾阳(2019)发现职业教育可通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8]。也有研究认识到产业开发对居民的教育作用,如姜俊(2020)提出体育旅游产业对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基本素质、改变发展观念具有独特功能[9]。事实上,推进产教协同已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乔毅(2017)提出高职教育与产业链对接要从产业链选择、教师团队组建、专业运行与保障等方面入手[10];张琰飞等(2018)提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是实现连片特困区根本性脱贫的关键机制[11];周静等(2018)提出构建产教协同发展联动机制,强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12];牛世鹏、李琦等(2018)提出加强对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构建起互利互惠的一体共生模式[13];徐春红(2019)提出实训基地建设、基地课程体系开发、育人模式构建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平台[14];张文玉等(2019)系统分析了高校培育双创人才模式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产教协同模式的对策[15]。可以发现,国内研究关注到了产教协同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产教协同与扶贫攻坚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整体来看,教育扶贫研究更关注政府作用,缺乏对其他利益主体的关注,对市场主体在教育扶贫中的独特作用认识不足;对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如何实现协同的机制研究还不深入,对其中的长效机制研究还不系统。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湘西地区教育扶贫和产业开发的协同性不足,教育扶贫的整体成效不高,乡村产业开发的扶贫效应有限。因此,以湘西地区为例,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协同的机制与路径,对于贫困地区提升脱贫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的协同机理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将产教融合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是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是乡村产业开发的重要保障,推进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协同是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的重要途径,对加快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推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扶贫是乡村产业开发的重要保障

通过教育扶贫有效地提升贫困居民的职业素质,不仅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还能改变贫困居民的思想观念,为乡村产业开发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教育扶贫有助于为乡村产业开发提供合格的劳动力。教育扶贫有利于提升贫困居民的职业能力。根据贫困居民的产业开发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扶贫和指导,有利于提升贫困居民参与乡村产业开发的能力。二是教育扶贫有助于提高贫困居民参与乡村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教育扶贫有助于贫困居民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其未来生计的重要作用,解决其思想认识偏差,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乡村产业开发。三是教育扶贫有助于优化乡村产业开发环境。教育扶贫有助于提高贫困居民的基本素质,改善其思想观念,从而解决产业开发中农户组织、土地资源整合等难题,为乡村产业开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产教协同是巩固教育扶贫成效的重要途径

将乡村产业开发和教育扶贫项目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贫困居民对教育扶贫作用的认识,不断强化乡村产业开发的质量,实现产业开发和教育扶贫的良性互动。一是产教协同让教育扶贫方式更为灵活多样。产教协同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体参与教育扶贫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共享教育资源,促使贫困居民到企业的产业基地、产业车间进行实际体验,进而激发其主动接受教育的兴趣和动力。二是产教协同有助于不断巩固教育扶贫的实际效果。将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密切结合,贫困居民在参与产业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进而提升自身能力,有助于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培训的实际效果。三是产教协同有助于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开发与贫困居民之间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贫困居民通过教育扶贫切实提升产业收益并实现脱贫致富,激发其参与教育培训的内生动力,提升教育扶贫的实际成效。

(三)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协同的影响因素

教育扶贫属于公益项目,而产业开发属于营利项目,实现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的协同往往受到产业基础、培训方式、利益机制、配套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一是产业开发基础影响贫困居民参与教育扶贫项目的积极性。市场开发主体是否具备技术、市场和资金等产业开发条件,是否具备足够实力带领贫困居民进行实质性的产业开发,对于贫困居民参与教育扶贫项目的预期收益具有显著影响。构建未来脱贫与致富的强大预期,才能真正消除贫困居民的顾虑,增强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为提升教育扶贫效果奠定基础。二是教育扶贫方式影响贫困居民的接受程度。由于贫困居民自身基础知识有限,对教育扶贫项目中知识技能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相对偏低,因此简单地对贫困居民进行集中式的知识讲授,实际上往往收效甚微。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贫困居民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式、操作性教育,对于提升教育扶贫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三是长效保障措施影响教育扶贫效果的持续性。教育扶贫属于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通过政策协同和多元措施保障,共同推动教育扶贫稳定化和长效化,提升教育扶贫的效果。因此,构建教育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多部门持续推动、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多主体持续参与,特别是确保市场主体的持续参与,对于贫困居民树立通过教育致富的信心,推动其长期持续地参与教育扶贫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是利益机制决定贫困居民主动参与教育扶贫项目的积极性。教育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贫困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教育扶贫项目与贫困居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激发其内生动力。同时,有意识地打造一批教育扶贫示范户,发挥引领与带动效应,有助于提升贫困居民主动接受教育扶贫项目的积极性。

三、湘西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协同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教协同不足会直接导致贫困居民素质能力与产业开发脱节,不仅影响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区域脱贫质量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湘西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之间的协同性有限,特别是成年贫困居民接受教育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区域人力资本质量整体偏低,加上体制和机制等原因,不仅影响了特色产业开发的质量,也严重制约了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

(一)乡村产业开发水平偏低

湘西地区大部分贫困村资源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起步较晚,实施教育扶贫项目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部分地区特色产业种类多但布局分散,缺乏规模化与组织化,对贫困居民的增收作用有限。限于自然条件,湘西地区乡村产业难以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与工业、文化旅游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难度偏大,融合程度普遍不高。水果、茶叶、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农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环节;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难度大,技术创新能力偏弱,尚未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部分地区乡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年轻人不愿意做村干部,贫困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这也制约了乡村集体经济与特色产业发展。

(二)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项目衔接不足

教育扶贫项目难以与贫困居民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制约居民参与教育扶贫项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湘西地区的教育扶贫与技能培训项目多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往往缺乏明确的市场和产业依托,贫困居民难以理解培训项目的实际作用,因而也难以调动其主动学习和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贫困居民参与的教育扶贫项目往往与实际的产业开发脱节,教育扶贫项目的实际效用难以检验。不少农民基本知识匮乏,对教育扶贫项目的理解不深刻,认识不足,也无法将项目所学有效转化为谋生技能,导致教育扶贫难以产生实质效益,贫困居民实际收获有限。同时,由于难以解决贫困居民参与和分享产业开发效益的门槛问题,不少贫困居民对于产业开发中的教育扶贫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少部分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居民在项目实施中,未能严格按照教育扶贫项目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的产业开发收益。

(三)教育扶贫实施精度不高

贫困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比较模糊,导致教育扶贫项目难以精准实施。虽然湘西地区教育扶贫强调根据贫困居民的实际需要实施,但事实上贫困居民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的明确规划,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培训需求,部分贫困居民甚至是为培训补贴而参与教育扶贫。调查显示,多数贫困居民都是按照政府的统一安排,参加不同部门组织的各种教育扶贫项目,但培训方式单一,与当地实际的产业开发脱节。同时,由于贫困居民的教育扶贫需求差异较大,而现有培训方式主要是群体性的一般化培训,导致培训项目难以有效关注和照顾不同贫困居民在产业开发中的个性化需求,教育扶贫实施的精准度不高。

(四)部分贫困居民缺乏内生动力

贫困居民对教育培训的实际效用缺乏足够信心,缺乏持续参与教育扶贫项目的内生动力。湘西地区多数贫困居民由于缺乏承受产业开发风险的能力,比较重视短期和当前利益,因此多不愿意参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且要大量投入的产业培训项目,特别是就近就业的贫困居民缺乏参与培训和持续学习的动力。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不够,乡村地区普遍缺乏持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氛围和文化,少数贫困居民缺乏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意识不强。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流行“读书无用论”,贫困居民往往缺乏系统的基础教育,加上持续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文化氛围和基础条件缺失,导致不少贫困居民缺乏接受教育扶贫项目的动力和热情。

(五)职业教育扶贫实施水平偏低

湘西地区教育扶贫以基础教育保障为主,职业教育整体还比较滞后。职业院校年轻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稳定难度偏大,专业人才的年龄、专业和梯度结构不够合理,乡村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有限。职业教育扶贫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开发的协同度偏低,贫困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偏低,乡村特色产业开发难以获得有效的人才支持。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足,部分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参与教育培训的力度不够,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的协同平台作用不明显。缺乏对致富能人参与教育扶贫的激励机制,能人参与产业培训的动力不足,引领贫困居民职业能力提升的作用有限。

四、湘西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协同的路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湘西地区要抓住乡村振兴的重要机遇,将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推动教育扶贫与乡村产业开发协同,构建教育扶贫与贫困居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教育扶贫的精准性,激发贫困居民内生动力。

(一)夯实教育扶贫项目的乡村产业开发基础

1.推进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

湘西地区要立足区域特色,筑牢乡村产业开发的基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乡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扶贫资源共享建设,为教育扶贫项目实施提供相应的产业基地与设施,夯实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的基础。

2.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立足湘西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确定集体经济发展方向,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与产业开发协同发展。以乡村集体经济改革为基础,推动乡村土地等资源的产权制度创新,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和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创新集体经济运营机制,以企业化为目标,推动集体经济向正规化与制度化发展,提升集体经济的影响力和对教育扶贫的支持作用。

3.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打造多层次、高效率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推进湘西地区乡村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与新业态。要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发挥好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进行跨界融合经营,不断提升乡村产业融合开发水平和质量。

(二)基于产业开发提升教育扶贫实施的精准性

1.强化对贫困居民产业项目的技术指导

通过购买培训服务等方式,针对贫困居民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展以特色产业项目、乡村旅游、乡村电商、乡村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化教育扶贫项目;发挥湘西本土技术人才的作用,定期组织县、乡产业技术人才进村入户进行产业开发技术指导。

2.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方式方法

深度调查湘西地区贫困居民的生活情境与实际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教育扶贫”项目,打造教育扶贫信息化平台,运用远程教育、微课、在线课堂等方式,实时为贫困居民进行教育扶贫。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和贫困居民代表到产业基地、企业车间进行学习观摩,提升教育扶贫项目的体验性。将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规划进行有效对接,强化在产业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和教育,随时为贫困居民解决产业开发中的实际技术问题。

3.构建贫困人口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针对教育培训的实际规律,推动贫困居民实现终身学习,从根本上提升湘西地区乡村人力资源质量。构建教育扶贫长效评估与全程服务机制,整合湘西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打造贫困居民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建立村级终身教育服务站和服务基地,除了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外,引导贫困居民自觉进行学习交流与研讨,拓展其就业与创业空间。

(三)完善教育扶贫与贫困居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1.激发贫困居民参与教育扶贫的内生动力

通过乡村产业开发拓展湘西地区贫困居民的就业与创业空间,激活其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内生学习动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好“公司+农户+政府+合作社”模式在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中的作用,改变贫困居民的心理预期,激发贫困居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内生动力。

2.增强贫困居民参与教育扶贫的获得感

推动教育扶贫项目与湘西地区特色产业开发的协同,做到同步规划和实施,提升贫困居民在教育扶贫中的实际获得感。强化产业开发主体对贫困居民在教育扶贫中的“传帮带”,做好贫困居民的权益保护,使贫困居民能够真正理解和认识培训的重要性。

3.发挥产业开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选择具备产业开发经验和能力的产业运营带头人作为湘西地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教育,带动贫困居民实现脱贫。发挥好产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通过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的有机协同,有效提升贫困居民自主脱贫的意识。

(四)强化教育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的支持机制

1.激发产业主体参与积极性

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和产业开发项目,推动乡村新型经营主体与教育扶贫项目有机对接,激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产业主体参与教育扶贫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其将自身发展与教育扶贫有机结合,发挥其市场优势,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提升湘西地区教育扶贫的实际效果。

2.推动高校等社会组织参与

推动湘西地区产业、教育和扶贫等部门密切合作,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产教协同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资源,提升湘西地区产学研协同水平和教育扶贫成效。

3.广泛开展产业技术服务

推动湘西地区教育扶贫规划与产业规划的有机对接,加强乡村产业技术培训与乡村产业开发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实现对县域技术服务与支持全覆盖。用好乡土专家和技术人员,将其纳入湘西地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统筹管理,提升产业开发服务效率。

4.优化产教协同环境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发挥湘西地区驻村工作队的独特作用,统筹规划乡村教育扶贫与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生活环境与治理环境,为教育扶贫和产业开发协同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湘西产教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