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铁缺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0-02-26蒋智锋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检验科364000
蒋智锋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检验科 364000
在临床中,铁缺乏这一营养缺乏状况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因铁利用障碍或铁缺乏引起的血红蛋白合成降低情况,也会减少机体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因网织红细胞存在1~2d的寿命,在网织红细胞生命周期中,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恒定性的特点。所以,在早期诊断铁缺乏过程中,可以对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有效测定。对于网织红细胞来说,其自动化的分析检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其可重复性较好[1-2]。本文主要探究在铁缺乏诊断中测定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观察组),所有患者无用药史或其他相关疾病史,均实施铁代谢检查、骨髓铁染色及血液学检查。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人(对照组)。两组男女人数之比分别为44∶36、41∶39;两组年龄分别为(41.28±9.10)岁、(43.17±8.28)岁。组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予以比较。
1.2 方法 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两组的静脉血,并予以有效检查。针对观察组患者,需要选择开始治疗前的第1次检查结果,对照组为体检结果。
1.2.1 测定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参数: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对临床常用的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及血红蛋白含量。
1.2.2 测定铁代谢指标: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对两组的总铁蛋白结合力及血清铁水平进行有效检测;通过电学发光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对两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1.2.3 骨髓铁染色检查:在铁染色检查过程中,需要对富含骨髓小粒、具有良好涂片的样本进行选取,铁染色的诊断标准为染铁以后,骨髓小粒会消失。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表示方法为“[n(%)]”和“(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χ2”和“t”,通过ROC曲线分析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对铁缺乏的诊断价值,用P<0.05表示结果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铁代谢指标和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根据诊断铁缺乏的相关标准[3],在80例患者中诊断为铁缺乏的患者有35例,铁正常贫血患者有45例。相比于对照组,铁缺乏患者存在较低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0.05);但相比于对照组,非铁缺乏贫血患者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除血红蛋白含量以外,铁正常贫血患者和铁缺乏者在其他相关血液学指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铁代谢指标和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注:相比于非铁缺乏贫血组和对照组,aP均<0.05;相比于非铁缺乏组,bP<0.05。
2.2 通过ROC曲线分析相关血液学指标对铁缺乏的诊断情况 铁缺乏的诊断标准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液学及铁代谢相关指标,见表2。
3 讨论
临床对铁缺乏进行诊断的传统方法为铁代谢检查和血常规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会对患者进行骨髓铁染色检查,铁缺乏的诊断标准为骨髓小粒能够染铁消失,然而因骨髓铁染色检查属于一种侵入性检查,患者存在较差的依从性[4-5]。血清铁蛋白检测在诊断铁缺乏疾病中得到有效应用以后,由于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结果比较稳定,且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因此在铁缺乏诊断过程中,血清铁蛋白检测已经逐渐将骨髓铁染色检查方法取代,然而患者在患有肝病、炎症、肿瘤及结缔组织病等相关病症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部分铁代谢指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筛查铁缺乏过程中运用血清铁蛋白检测具有局限性,在铁缺乏诊断中需要运用病理因素对其存在较小影响的参数。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存在较小的变异系数[6-7]。相关研究显示,机体在发生急性时相反应时不会对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产生影响,除了在诊断铁缺乏过程中进行有效运用以外,还能够有效诊断其他因素导致的铁缺乏,例如慢性病贫血、合并其他相同疾病导致的铁缺乏等[8]。
表2 ROC曲线分析相关血液学指标对铁缺乏的诊断情况
本文通过探究在铁缺乏诊断中测定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临床价值,研究显示,相比于铁正常患者和对照组,铁缺乏患者存在较低的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0.05),表明在铁缺乏诊断中,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这一血液学诊断指标的临床价值十分明显。通过ROC曲线进行分析显示,在铁缺乏诊断中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
综上所述,在铁缺乏诊断中测定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临床价值非常显著,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存在较高的精确度和较好的可重复性,同时方法快速、简单,因此在诊断铁缺乏疾病中非常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