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冒风踏雪作清游
——米芾与苏州的情缘

2020-02-26王友良江苏苏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12期
关键词:米芾吴江苏州

◆王友良(江苏 苏州)

元佑五年,米芾四十岁,他在扬州,写了《杂咏》诗三首。其一有:“得官尘土古扬州,好客常稀俗客稠。掩簿叱胥无溷我,冒风踏雪作清游。”①

清游,或称交游,既是宋代文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米芾的这首诗,传达给后人的是,一方面宣称“掩簿叱胥无溷我”,另一方面感慨“好客常稀俗客稠”。这种理念,决定了他心中的“清游”具有物质及精神两方面的属性。

米芾的一生,虽说只有58年,然而审视他“清游”的足迹,有襄阳、浛洸、药洲、临桂、长沙、祁阳、庐山、惠州、苏州、金陵、黄州、杭州、润州、汴京、淮南、常州、无锡、湖州、雍丘、涟水、泗州、真州等地②。当去除他出生终老和仕宦生涯所在地外,有个地方米芾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多次光顾,而且每次都留下了许多故事与作品,这就是苏州。

米芾与苏州的情缘有个特殊的原因,他的小女儿嫁在苏州吴中乡下的大姚村,由此可以想见,米芾到苏州是人之常情。看望女儿给了米芾光顾苏州的契机,然而在走亲之余,又如何体现米芾与苏州不一般的情谊?在他的作品中,后人能体察其中的“不一般”。那么,米芾到底到过苏州多少次?在久远的历史中,已无法确切统计,只能在史籍中寻找蛛丝马迹,但有四次是确信无疑的。

元丰五年(1082),米芾来到了苏州,是年32岁。这是米芾在熙宁四年(1071)任广东浛洸县尉,到熙宁七年(1074)调任临桂县尉,熙宁八年(1075)转任长沙掾,结束了南方五年的职事后,束箧东归时所作清游之行中的一环。翁方纲的《米海岳年谱》为米芾画出了他的“清游”轨迹:元丰五年离开长沙,先是北上庐山,然后东折山阳(淮安),再赴金陵,元丰六年(1083)在钟山拜会王安石,元丰七年(1084)到黄州拜谒苏轼后,元丰八年(1085)南下药洲。③曹宝麟则认为,米芾离开长沙后先赴惠州,然后赴庐山,元丰五年(1082)先拜谒苏轼后,东赴刘庠的金陵从事之约,于钟山会王安石,然后过山阳,到苏州吴江写下《吴江舟中诗》。④谁对谁错,各有其理。米芾自己表达:“元丰中,至金陵识王介甫,过黄州识苏子瞻。”其顺序应该是先识王安石,再谒苏东坡。联系米芾有短暂的青龙镇监经历,《吴江舟中诗》应该是写于钟山与王安石会面后,赴青龙镇监过吴江时所写。此次任期极为短暂,故多家年谱、年表俱失载。青龙镇,在今上海青浦区。《至元嘉禾志》载有米芾书陈林撰《隆平寺经藏记》,末云:“襄阳米芾治事青龙,宾老相过出此文,爱而书之”⑤又据《光绪年间之青浦县志》,米芾元丰五年曾为青龙镇监。因米芾次年即赴任杭州,其间,米芾仍有多方交游,诗书会友。《吴江舟中诗》,墨迹尚存,为米芾现存最早的大字行书,飘逸飞动,精彩可观。

图一 吴江舟中诗帖

元丰八年(1085),米芾又一次到苏州。这一年米芾生母去世,他从杭州扶柩到润州,经过苏州,再沿运河折向西北,经无锡常州后到润州。扶柩而行,要带众多家小,可以想见一路舟行辛苦。经过苏州时,苏州朋友听说米芾返乡丁忧,都来慰问。此时,苏州的郡守章岵筹划为卢革、黄挺、程师孟、郑方平、闾丘孝终、徐九思、徐师闵、崇大年、张诜等九位年高德劭的老人办酒祝贺,这是苏州尊重老人的乡俗,于是邀请米芾为此事作序,米芾为此写下《九隽老会序草》。⑥

元祐三年(1088),米芾再次到苏州。元祐二年(1087)米芾丁忧结束后,到扬州江淮荆浙转运使谢景温的帐下当幕僚。这次的任职时间也不长,元祐三年他回到润州,三月,米芾就离开润州作东南之游。先是与陈文老、刘泾等游常州、宜兴,再是浙东的绍兴、海宁、奉化,然后北返苏州,这次在苏州居住半年。赴宴喝酒,雅集聚会,期间,米芾应林希之邀,赴湖州做客,从苏州到湖州,要乘舟经运河过吴江,而垂虹桥就横跨运河之上。到湖州一个叫溪堂的地方,好山好景好风景,加上好心情,米芾在蜀素,也就是绢帛上一下子书写了八首诗,其中包括《吴江垂虹亭七绝二首》。⑦

绍圣二年(1095),米芾再次到苏州。由于上司不体民情,执意先收夏税再赈灾民,米芾就此事与长官辩论于朝堂之上,但终无效果,于是从雍丘县令位上主动要求担任监庙。当了三年的县令,米芾回到润州,已是心劳力绌,疲惫不堪。而此时,好友贺铸正被任命为监北岳庙,庙监在北宋,不需到职,所以此时贺铸在苏州吴中一带浪迹。关于米芾与贺铸的关系,可以从《指喻帖》中窥见一斑。⑧绍圣二年(1095)秋天,米芾去浙江观潮后,没有回润州,而是到苏州,与隐居在苏州的贺铸相聚。⑨

前文说过,清游是北宋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士大夫阶层,更偏重于彼此间的心理接触及凌驾于精神、情感交往之上的更高层面的人际交往。

宋初,随着天下大统及国家疆域的扩充,科考制度的逐步成熟,高门大族权威地位逐渐瓦解,出身庶族而为官者十之八九,而更多未中科考的士人或托身幕府,或隐居田园,加之官员因迁贬、喜丧之事往来于地方,不仅侵染了国民素养,且扩大了文士雅集群体的层次,或因意同而聚,或因利禄而散,文士交往逐渐走向平等化与地方化。身具“外王内圣”情怀的文人大夫开始频繁地畅怀逸游,通过雅集、游历、品谈来澄怀味道,他们或赏玩古器,或以书画而畅达,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追求有德不孤、同道相求的儒道意识,可谓文治仁义之风不让先贤。仕途学子、寒府门生,通过拜谒、行卷频繁地结交京畿大邑的名宿高官,这种“结交”贯穿仕子官宦生涯而绵延至一生。

米芾在苏州的清游,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事呢?

一是徜徉名山秀水、游戏书画诗乐。以《吴江舟中诗帖》为例,《吴江舟中诗帖》全卷横559.8厘米,纵31.3厘米,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所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米芾大行书传世书迹不多,以吴江舟中诗卷最著名。此帖是在吴江舟中为朱邦彦所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凡44行,书风痛快淋漓,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见图一)

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贱。船工怒斗语,夫坐视而怨。添槹亦复车,黄胶生口咽。河泥若佑夫,粘底更不转。添金工不怒,意满怨亦散。一曳如风车,叫噉如临战。傍观莺窦湖,渺渺无涯岸。一滴不可汲,况彼西江远。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晩。

这是米芾在游历中的一首纪实诗歌。天气变化,西北风吹起,帆船行于江上,纤夫为小钱而争吵。人世间琐碎的小事留在了米芾笔下,这是徜徉名山秀水真性情的见证。

米芾在游历名山秀水时,所作山水诗在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体裁的作品中有所偏重。元祐三年(1088)赴林希之约赴湖州,经过吴江,其作《垂虹亭七绝二首》,风格与《吴江舟中诗帖》迥然不同,其中一首写到: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垂虹亭在苏州吴江横跨运河,首句把空中的“断云一片”比喻为“洞庭帆”,喻象、意象相互叠加,引发读者沟通联想,将吴江运河的浩瀚与太湖的烟波水色涵盖一体。次句写鲈白如玉、橘黄似金,双色俱陈,搭配完美,又着一“破”字,由静转动,境界全出。近景绘毕,末句转绘远景,一幅极美的水光山色的东南秋景图即现眼前。一首短短的绝句,如果没有游历者的审美趣味,是无法描绘这种景物多样、亦真亦幻、色彩多样、层次丰富,情、景、理融合统一的情景的。读者从诗里能看到生动完美的山水画面,透过画面感悟到诗人之志情理趣。正是这次湖州之行,《垂虹亭七绝二首》与《拟古》五言古风两首,《入境寄集贤林舍人》七言律诗一首,《重九会郡楼》七言律诗一首,《和林公岘山之作》五言古风一首,《送王涣之彦舟》七言古风一首,一起被米芾书成一卷横式长卷,长近一丈,七十一行,洋洋大观,五百五十六字,这就是后来的《蜀素帖》。(见图二)

图二 《蜀素帖》局部

游历中,有时由于仕途不得意,米芾诗里会体现出伤怀叹老之情。他在苏州虎丘凭吊贞娘墓时,作《贞娘墓歌》诗中写到:“千岁蒙茸几树花,夜飘鬼火晓啼鸦。向怜挟瑟弹清月,犹忆吹箫乘彩霞……”几句写得凄凉悲瑟。“酒滴春云梦不消,泉声幽咽钟声老。陌上行游缓缓归,昨日红颜今日非。”则又似在伤老自叹。

二是追求同好宴享、拜谒名宿高官。元祐三年应湖州刺史林希之邀,米芾作苕溪之游,他自叙:“余留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⑩同好邀游在米芾“清游”历程中可谓比比皆是。苕溪之游,米芾在苏州可以说是顺道游苏州,元丰八年(1085)米芾扶柩回润州,途经苏州也是应邀作《九隽老会序草》。他自云:“十老会,后更名曰‘耆英’,又名‘真率’。元丰间,章岵守郡,与郡之长老游从,各饮酒赋诗。时余以杭州从事罢官经由,为作序。”⑪米芾序中多褒赞十老盛德后,云:“襄阳米芾,倦游四海,多与宾寮。刻绘既传,属为序引。呜呼!乐道人善,君子有之,顾带何堪!忝于承命,谨序。”到了绍圣二年(1095),米芾再次到苏州,则纯粹是贺铸之邀。

除同好邀游,作为士大夫,米芾依然保持了仕子官宦之梦。他不但借切磋交流书艺拜谒苏轼和王安石、蔡京等名流高官。当他书法之名扶摇直上,徽宗皇帝都请他去表演书法,他颇为得意地写下了一首诗:“目炫五光开,云蒸步起雷。不知天近远,亲见玉皇来。”奉诏作书,皇帝亲临,其心理不免感到荣宠,言辞不免微露得意神色,这是文人仕子官宦梦的外泄。

三是享受品石藏字、满足畅谈澄怀。米芾一生富于收藏,其收藏既有字画,更有顽石。有人曾经对米芾收藏字画的途径作了考证,认为米芾收藏字画有5个手段,即:购买、交换、赚取、摹取、他人赠送。⑫列举部分如下:张旭的《秋深帖》,据米芾《书史》记述,此帖原为杭州陆氏收藏,嘉佑中为太守沈遘借阅拆留,后在其侄延嗣处,米芾从此处购买到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官奴帖》,王献之《十二月贴》、陆柬之《头陀寺碑》等通过交换获得;王羲之《丙舍帖》则为薛绍彭所赠。关于“赚取”,《铁围山丛谈》卷四记载了米芾强取他人书法名帖的事情:“长沙之湘西,有道林、岳麓二寺,名刹也。唐沈传师有《道林寺》,大字犹掌,书于牌,藏其寺中,常以一小阁贮之。米老元章为微官时,游宦过其下,舣舟湘江,就寺主僧借观,一夕,张帆携之遁去。寺僧亟讼于官,官为遣健步追取还,世以为口实也。”为得到喜欢的书法,竟然不顾被告官的地步强拿而去,从此可以看出米芾收藏手段。关于“摹取”,米芾《书史》记载:“虞书《积时帖》,古双钩摹,在洛阳李熙处,维之孙也。缝亦有褚氏印。余常借摹。”还有请别人临张旭书法。米芾《书史》记:“唐率府长史张颠,字伯高,真迹四帖……余遣工摹馀帖。”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所记则是米芾以自己的摹本骗取人家真迹的故事:“米元章书画奇绝,从人借古本自临拓,临竟,并与临本真本还其家,令自择其一,而其家不能辨也。以此得人古书画甚多。”

米芾的苏州之行,除了交游之外,品石藏字也是他的重要事项。北宋时,苏州已是一等一的大郡,名门望族繁多,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苏舜钦等都做过地方长官,运河穿城而过,在字画方面,苏裱更是别具一格。在苏州,米芾收获颇丰。比如,《智永临右军五帖》就是在苏州获得。米芾还于苏舜钦幼子苏激处得王献之《十二月帖》,他对此帖爱之也笃,习之也勤,以至平时从此帖摘字临摹的习作竟被后世当成王献之原作,乾隆皇帝还把米芾临的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一起当作三件稀世国宝收藏在皇宫“三希堂”内。米芾还于沈文通之子处购得吴郡人张旭的《秋深帖》。元祐三年九月五日,米芾在吴江见到殷令名《头陀寺碑》,高兴之余,欣然题跋。《欧阳询二帖》也是他在苏州藏家晁端彦处获得。米芾还与朋友品鉴到黄筌《鹡鸰图》和苏州褐黄石砚等。

米芾与苏州之间的情缘,自然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所列举的事,比如米芾对苏州太湖石概括的“瘦、皱、漏、透”四个特点,成为后人品鉴太湖石的审美标准;再如,米芾学书早期,就对中唐时沈传师的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沈传师就是苏州人,中唐时期书法崇尚肥厚,这与颜真卿有密切关系,但到了晚唐,柳公权和沈传师则创立了一种清劲之风。前文讲到米芾赚取字画的例子,就是想强取沈传师为长沙道林寺书写的一块木牌。

在米芾流传的作品中,后人欣赏到了与苏州有关的《蜀素帖》《九隽老会序草》《吴江舟中诗帖》等一大批名帖,这些作品都已成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自然会问,在苏州有与米芾有关的书法墨迹遗存吗?

很遗憾,笔者没有了解到有关片纸只语的墨迹;然而又很幸运,在苏州虎丘留有“风壑云泉”石刻四字。特别是在苏州碑刻博物馆,笔者看到了米芾与其子米友仁的两块石碑。

与米芾有关的这块碑就是《朱长文墓表》。该碑高160厘米,宽120厘米,文15行,每行36字。该碑在苏州出土,中有横断道。国家图书馆藏有清代拓本。(见图三)

图三 乐圃墓表局部(碑刻博物馆提供)

乐圃墓表(碑刻博物馆提供)

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苏州人,是一名书法理论家。米芾几次到苏州时都与他过从甚密,非常投契。朱长文生于官宦之家,十九岁时中进士,但因足疾不肯出仕,从此归隐于苏州吴中,在家中筑室别居,建有乐圃,闲时著书阅古,颇有山林之野趣,从此遂自号乐圃先生,拥有了名士之誉,当地的官员都要前往拜谒,都以不到乐圃为耻。朱长文名动于京师,上达于朝廷,多名公卿都上书为他请官,哲宗闻其贤,命他为苏州的教授,后又调来朝中,任太学博士教授太学生。元符二年(1099)朱长文因病去世。他博学多才知识丰富,著述甚丰,有《乐圃集》一百卷,还有《墨池编》《续书断》等书法理论著作,尤对书法的论述中肯而精当。朱长文还研究方志和音乐,著有《吴郡图经续记》《琴史》。⑬

米芾听到朱长文去世噩耗之后,于下葬的第二年亲自为朱长文撰写了一通长篇的墓表,并自书成札,称朱长文为“先生道广不疵短,人人亦乐趋。先生势不在人上,而人不敢议,盖见之如麟凤焉。”“至于诗书艺文之学,莫不骚雅”,给予高度评价。

米芾与朱长文相交甚密,两人在书法上的见解相近,互有所补。朱长文一生大部光景皆寓居苏州。于书法处,米芾受朱长文影响亦颇多。曹宝麟先生曾论:“将颜楷提高到篆、隶的层面上来认识,宋人凡持这一观点,朱长文恐为第一人,米芾说《争座位帖》有‘气’显然已落后乘。”朱长文对庾肩吾、李嗣真、张怀瓘三人之品藻得失进行了客观中肯的批评,其以自己独特之视角尤自圈点三人之鹄弊:庾肩吾“其间有两存者,有互见者”;李嗣真“太繁则乱,其升降失中者多矣,其说止于题评譬喻,不求事实,虚言润饰,孰为准绳”;张怀瓘“或失于折衷,或伤于鄙,而叙古人之行事未备,其犹病诸。”对米芾“要在入人,不为溢辞”之书法批评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⑭米芾与朱长文的关系从墓表最后的米芾的感慨中,也可见端倪:“穷达有命,出处有时。司出处者,非命而谁?时与命违,士能不出。出而无命,孰稔于时。升公之堂,理公朱丝,清音不改,乐圃堪悲。”

米友仁留在苏州碑刻博物馆的碑是《吴郡重修大成殿记》。此碑于南宋绍兴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141年由徐实刊刻。碑高182cm,横96cm,篆额正文行书,22行,每行44字,共788字。此碑是南宋郑仲雍所撰写,翟奢年篆额,米友仁所书写。书法别具一格,笔势劲健,意态奇逸具有文秀洒脱的风姿,黄庭坚称之为笔力能扛鼎。本碑全文叙述了南宋绍兴年间平江知府梁汝嘉重修苏州文庙大成殿的来龙去脉。本文不再详述,录于此,仅表示米家与苏州千丝万缕、割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元代陆友仁撰写的《吴中旧事》载有:“穹隆寺有米元章题草书壁,高宗尝欲取去……”但已无迹可寻,只能作为米芾来苏徜徉山水的旁证。苏州怡园碑廊刻有传为米芾书《得官尘土》七律,有人认为是米芾五十岁前后作。该作字形略似米书,但因非墨迹,笔力墨色、纸质等俱皆无凭,加之史料也阙如,现录于此存疑。⑮

注释:

①【宋】米芾:宝晋英光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③⑨【清】翁方纲:《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米海岳年谱 一卷》。

④ ⑭ 曹宝麟:《抱瓮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⑤【元】单庆修,徐硕纂,《至元嘉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嘉兴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校,2010年12月版。

⑥【宋】范成大:《吴郡志》,陆振岳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⑦【 清】 《 江 南 通 志》 卷四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⑩【宋】米芾:书史,章宏伟主编,赵宏注解,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

⑪⑬周兴禄:《米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⑫ 杨晓军:《现代装饰(理论)》,2014年第10期 ,《米芾收藏书法的途径考》。

⑮ 大江:《米芾鉴真》,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米芾吴江苏州
北宋·米芾《白帖》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软、硬笔临写宋米芾《方圆庵记》
说个好苏州
Robust Non-fragil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the Stroke Regulation of Metering Pumps*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