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吴冠中的艺术理念中来谈“移山倒海”的风景画写生手法
——以《扎什伦布寺》为例

2020-12-08阳鹏程湖南科技大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吴老吴冠中远山

◆阳鹏程(湖南科技大学)

一、历史的抉择

历史上,每一位堪称艺术大师的人,都是用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而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目光,而我认为,吴冠中先生就是其中非常卓越的一位。

吴冠中先生1936年就读于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潘天寿等人。1947年去法国留学,在西方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观念中,吴冠中没有迷失方向,他选择了以形式主义作为探求的方向。1950年留学期满,此时的吴冠中本可以选择留在法国,在是走是留的艰难抉择中,他智慧地以根植于民族传统和发展民族艺术的高远抱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尽管艺术之路坎坷而艰辛,但他从未退缩,一直以斗士般的信念、勇气推动着民族艺术现代化的进程。

二、吴冠中先生所追求的艺术创作理念

在我谈《扎什伦布寺》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吴冠中先生的创作理念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吴冠中先生的创作理念——美、形式美,这些概念如果从理论上去探讨,那得写出一部鸿篇巨著。我只浅谈吴冠中先生的形式美理念。

吴冠中先生认为美是抽象,它是隐藏在具象事物背后的点、线、面、色彩等形式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艺术家的感情感受和错觉,而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拨开事物的表象,挖掘出其深藏背后的形式。而关于吴冠中先生的这种艺术的形成,吴冠中先生本人并没有追本溯源地去探讨过,只知道他经常提到法国的苏菲尔教授对他的深远影响,其他并无明确所指。鉴于吴冠中先生是一名既能画又能写的艺术家,就是既能够提出艺术概念又能够主动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所以我认为他是在绘画实践探索中以自己经验总结出的真理。吴冠中先生是一名将中西绘画融合的大师,他融合了古今中外对形式美探索的成果。吴冠中先生的绘画风格也是在使用了西方的形式表达再结合东方的审美形式与情感而变化而来的风格。

三、扎什伦布寺中的“移山倒海”

名作《扎什伦布寺》是吴先生于1961年完成的。此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已经极具民族特色了。现在我们所能见的扎什伦布寺的实景与吴先生的画差距甚大,或许这是由于时间关系,吴老所创作的时间与现在相距太久。再加上近些年旅游景点的开发,寺宇前面建筑的变化肯定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背后的远山和寺宇中的建筑是短时间里无法动摇的。而在吴老的画中,远山连至天际,寺庙的建筑是由山底一直蔓延至山腰,寺宇前的树木亦是具有形式韵味美感的树木,同时一条白色的犹如玉带般的围墙,从画面的左端穿过,横流至右,寺庙前还有几个虔诚低头的信仰者。而与扎什伦布寺的实景相比,吴老明显把后面远山的距离给拉近了,然后拔高了寺宇建筑的面积。在实景中,寺宇建筑立在山下,陡峭的山壁悬崖上无法留下片点人迹,寺宇前也只存稀疏灌木高原植被。那么为何吴老的画作会与实景变化如此之大呢?

答案便在于吴冠中先生的一个词句:“移山倒海”。也就是吴老在写生创作时,不会照搬画面,而是通过对扎什伦布寺的各个角度的考察,选取了远山的最佳角度,然后又选取了寺庙的最佳角度,再从其他的地方移植来了大量的具有韵味感的树木,最后把他们融合到了一起,对画面进行了主观上的“移山填海”般的移植,从而使整体印象更突出,美感的传达更充分。这种方法和毕加索的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毕加索能在画面中加入人物的各个视角进行组合,吴老也是如此,在创作中选择最佳视觉角度画面进行有意味的组合重构。这也就是吴冠中先生在写生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当然,我这里所谈到的画面最佳角度,并不是指实景本身的最佳视角,而是指的对于我们所创作的画面的最佳角度。

猜你喜欢

吴老吴冠中远山
吴冠中的点线面
插画作品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国医大师吴咸中的养生之道
虚惊一场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眉如远山黛
远山的大学
怀念吴老,学习吴老——我心中的吴恩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