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驳论
2020-02-25
文题呈现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而通过驳斥错误的观点,来树立自己的正确的观点,就是驳论。其实,在一篇议论文里,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进行驳论,必须先对错误言论进行客观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找准靶子,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驳倒了错误的论点,正确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
驳论的方法,最常用的仍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使用。具体反驳时,就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对论点的支撑——论据、论证方式,都可以进行反驳,即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1.驳论点,就是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的荒谬和虚假。
(1)直接驳斥,即用正确的论点和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如《不知足者才常乐》:
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2)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所以要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说理方法。如: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的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询问赫尔岑:“您不爱听?演奏的乐曲可都是最流行的,所以都是最高尚的。”赫尔岑反问了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流行的就是高尚的”这个推论逻辑上有着明显的漏洞,但赫尔岑如果此时与主人在逻辑上作过多纠缠恐怕正如秀才遇到兵,难以速战速决。于是,赫尔岑便顺着“流行的就是高尚的”这一逻辑,推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这一荒唐至极的结论,使主人明白其观点的偏颇。语言至简却极具杀伤力,乃归谬法一大长处。
2.驳论据,就是针对虚假的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错误的。
因为论敌的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倒了论据,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驳论据的时候,我们常常使用反证法,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从反面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
如《文学和出汗》采用的就是驳论据法: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鲁迅先生抓住对方论据中的不合理成分,“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对方论据中不合理的部分,是批驳的突破口。
3.驳论证,就是指出论敌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错误。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他信力”“自欺力”,是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缥缈、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崔翔/供稿】
例文展示
近墨者未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自然颇有道理,而且可以说是常识、公理。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总是有例外的。所谓“一切皆有可能”,切勿一概而论,哪怕是真理,也具有相对性。因此,我要旗帜鲜明地说:近墨者未必黑!
首先,近墨者未必黑,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古人一直提倡“慎独”“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相信近墨者未必黑。只要保持高尚的节操、纯洁的心灵,筑起拦污坝,安装排污系统,“墨者”奈我何?所以从理论上说,近墨者不被沾黑染黑,是有极大可能的。
其次,近墨者未必黑有现实的必然性。试想,如果全社会一团漆黑,“风雨如晦”“洪洞县里无好人”“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人生不就了无生趣,社会不就毫无进步可言了吗?再试想,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地下工作者,虽然势单力薄,但是他们能够制敌而没有制于敌。鲁迅致力于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一心拆毁铁屋子,毁掉吃人的厨房,接触过多少封建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变成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了吗?
最后,关于近墨者未必黑,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以“登场”作证。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他的身边是昏庸的楚怀王及其继承人顷襄王、南后郑袖、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等人,可谓一片濃墨,但他仍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怀石自沉,壮烈殉国,没有同流合污,最终流芳青史。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愿摧眉折腰的李白……诸君子能够近墨而自清自白,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真我,洁身自好。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企图影响你、污染你,怎么办?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语),要“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李白语),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理想信念,做黄河中流的砥柱山。
众说纷纭
师:学习了如何写驳论性的文章,同学们对驳论文有了哪些收获?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一下。
生1:写驳论文,是需要有相当的“冲动”的。有时看到一个观点看法,心里本能的反应是:它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然后树立反驳的“靶子”,再整理思路,考虑怎么步步为营地反驳。我在反驳时就是这样一种感觉,总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生2:驳论文毕竟不是辩论稿,不需要那么咄咄逼人,需要耐心地证明与说理。道理说通了,才算成功。不似辩论,凭借修辞和表达上的技巧,即便逻辑上有点瑕疵,也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以娓娓道来的说理,令人信服的论据、论证过程,让人反省反思,才是驳论文真正的价值所在。
生3:写驳论性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树起靶子。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摘引时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生4:要论据充分,拿什么来反驳,这可不只是口才的问题,必须要有驳倒对方或使自己的观点确立的典型材料,有它做支撑,反驳才有力。
生5:驳论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写驳论文要击中要害,但也忌板着脸孔反驳,枯燥无味。写作时要有理有据,但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应自然而流畅。
【张素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