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逆周期“战疫”
2020-02-25降蕴彰王延春
降蕴彰 王延春
2020年1月24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内,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在忙碌。图/ 法新
北京时间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WHO)突发事件委员会宣布,将源自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确认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时间源自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快速蔓延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月23日,武汉封城那天起,中国更多省市采取了交通停运、断路、封人、封村、封小区等厉化措施,一些城市要求企业不得于2月10日前复工。不断升级的抗疫措施,在一些地方执行过程中也有矫枉过正之嫌,虽然有利于阻断疫情扩大,然而也加重了经济的“创伤面”。
旅游、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相继遭受重挫,电影、交通、物流等行业遭受重创,有专家估算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万亿元。此次疫情是否会像SARS一样,在5月随着天气变暖而自然消停,还有待观察。疫情已经持续一段时间,生产、生活在两个季度所受的影响可能超过预期。
资产管理巨头荷兰ING集团发布报告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导致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5.6%;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称,如果疫情于2月、3月到达高峰,那么2020年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约为5%-5.5%。标准普尔的“初步评估”认为,疫情将使得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下降至4.8%。
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还很难全面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但短期来看,绝大多数人宅在家里,减少出行和消费,冲击最大的行业当属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性消費行业。2019年第三产业贡献率占59.4%。这势必导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增速骤降。
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另外两驾马车——投资、出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消费承压、投资停滞、出口受阻,对还没有走出中美贸易战阴影的出口行业以及踟蹰不前的基建投资等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次疫情对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中国将是一次大考。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疫情和疫情控制主要是一场严重的供给方冲击。如果没有相应的对冲措施,中国经济增速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收支平衡恶化等等都是难以避免的。“我们现在还难以估量这场危机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的损失。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依然不能低估。”但是,他也同时指出,同2003年相比,目前的有利条件也非常明显。首先,现在中国经济的体量是2003年的7-8倍,对冲击的吸收能力大大提高。其次,2003年中国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和科学技术水平同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最后,这次疫情主要发生在春节长假期间。如果疫情在近期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将不会受到致命影响。
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各类政策空间中转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寄望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加大购买国债的力度,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的工具可期。财政政策方面,减税降费力度增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发国债、特别国债,以及建议“两会”上讨论将财政赤字率上调至3%,即增加约2000亿元的中央财政支出等,则是多位经济学家热议的话题。
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业伟、张伟预计,2020年中央财政将会更为显著发力,不仅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将有所扩大,而且专项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加大,预计全年将突破3.5万亿元。
《财经》记者从财政部获悉,截至2月12日,财政部等方面已经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12900亿元,其中包括2019年12月提前下达的专项债1万亿元,以及近期下达的专项债务2900亿元。2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推出一批支持保供的财税金融政策,业内称之为“三项减税、两项降费、一项贴息”政策。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各省区市要在主要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做好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返岗的对接和服务,纠正对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刀切”劝返等做法;要纾解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困难。通过减免国有物业房租、下调贷款利率、延期还本付息、完善税收减免政策等,实施临时性支持措施;同时要求各地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
对于中央层面出台的上述系列政策,一位不愿具名的财政部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主要是聚焦于疫情防控的相关企业,下一步可能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多位专家也表示在有序应对危机,发力恢复经济之际,单靠财政“放水”远不够力,更待精细化施策和全盘谋划,以防止存在过度刺激的风险。
新消费在承压突围
由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消费旺季,较之于投资和出口,本次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更大。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如果继续保持8%以上的同比增长,2020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总收入估计达到5550亿元以上。但由于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疫情,这部分旅游消费基本空白。
为防止疫情失控,各地均采取了封路、关停店铺工厂、延迟开业开工、封闭式管理小区等防控措施,这也对消费造成一定冲击。
不过受访的多位专家预测,短期看,疫情将会对消费产生结构性冲击,但疫情消退后,预计消费将超预期反弹。中长期来看,疫情可能将推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刺激新消费增长点,加速无人零售、生鲜电商等新零售浪潮的到来。
据悉,一些对市场敏感的企业已经开始提前布局,酝酿消费零售行业变革,实现新一轮增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周景彤告诉《财经》记者,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将是短期的、结构性的。他分析,疫情对必需品消费的影响小;对时间可选型非必需品消费影响小。人们因疫情推迟的旅游消费需求将在疫情结束后得到释放。“疫情期间被抑制的部分消费需求并未消失只是延后”。
据了解,2003年7月“非典”疫情消退后,前期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大量释放,其中,零售品消费中回落幅度较大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都恢复至疫情前甚至更高水平。周景彤、叶银丹在近日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因疫情防控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得到有效释放。“相关消费需求将呈现报复性反弹”。
比如,餐饮消费预计疫情结束后的1-2个月时间内将出现小高峰,而后转为9%-10%左右的正常增速。旅游消费方面,2020年“五一”“端午”和暑期将成为释放疫情累积的旅游消费需求的重点时段,有望出现旅游小高峰。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可能加速零售业态变革。周景彤、叶银丹的研究显示,从历史来看,疫情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往往促使相关行业加速升级。例如,1928年美国金融危机,催生了连锁超市;2003年“非典”疫情,诞生了阿里巴巴等一批线上零售巨头企业。此次疫情也是“危”中藏“机”,疫情或成零售行业进化和变革的“催化剂”。
稳外贸立体加码
中美贸易摩擦虽然暂时休战,中国出口形势仍不乐观,此次疫情更是让负重难行的外贸存在恶化的风险。美国是否会很快推进第二阶段谈判目前还无法确定,但外贸遭遇“雪上加霜”的处境则难以避免。
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及时出台稳外贸政策,通过深度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培育外贸新业态,外贸大局企稳。2020年初,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最终签署,美国对12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由原15%降至7.5%,原本2020年中國的外贸出口大概率会触底反弹。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武汉向全国蔓延,打乱了企业节后复产的计划,不少出口企业出现交货困难,资金链紧张,用工难等困境。一些出口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目前更焦虑的是客户流失、订单转移、产业链中断以及部分国家设置隐形贸易壁垒限制中国的出口产品。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2月10日表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帮助企业,一些具备条件的外贸企业正在恢复生产。
目前商务部已陆续下发通知,指导地方加强对外贸外资企业的服务和保障,出台稳外资、稳外贸的政策。比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便利技术进出口;做好有关国外供货商和国内进口企业信息服务工作;便利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申领进出口许可证件等。
据了解,目前各地商务部门提前下拨外经贸专项资金、延长外贸企业税款缴纳期限、免征滞纳金,提供不可抗力证明等措施。
《财经》记者从山东省商务厅了解到,山东出台了16条措施,组织企业开工复工;扩大紧缺防疫物资进口; 指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零售出口“无票免税”等政策。并开通“云招商”“云招聘”智能系统,组织开展“线上招商会”“在线招聘会”等线上活动,保障外贸订单、外资招商不断链。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韩剑告诉《财经》记者,针对此次疫情产生的新问题,建议商务部门在稳外贸的基础上重点稳出口,采取“稳订单、稳生产、稳物流、稳外资、稳客户、稳信心”的“六稳”措施。
韩剑表示,此次疫情只要在3月能够基本得到控制,出口的负面影响大概率会从二季度开始,最多持续到6月份,在中美贸易摩擦缓和以及人民币略微贬值的影响下,下半年有可能恢复到原有的均衡水平。2020年全年出口增长应该会延续稳增长的态势。
进口方面,由于国内消费品零售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短期会抑制进口需求的增长。对比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的进口,当时进口由1月的63%降至4月34%,但是疫情过后,中国进口需求会出现爆发式反弹,2003年中国进口增速高达39.84%,是2002年-2005年期间的进口最快增速。因此,此次疫情对进口的影响可能有限。
分析进口商品结构,用于疫情防控的进口物资和生活用品进口出现大幅度增长。韩剑建议,可以遵循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内容,增加从美进口医疗物资以及农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下一步“隐形”的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以及对国际旅游、工程承包的负面影响。尽管WHO强调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和贸易限制,但是不排除有些国家将疫病作为设置贸易障碍的借口。回顾2003年SARS爆发后,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政府或进口商都要求中国企业出口货物需出具无非典病毒的证明书,美国、阿联酋等国的进口商纷纷取消从中国进口食品的订单。
另外,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需要重点关注。近年来,纺织行业出现了国际市场份额流失、投资向境外转移等趋向,此次疫情对纺织品产业链无疑是“雪上加霜”。韩剑建议,应组织部分企业生产医用防护服和手套,从而缓解外贸出口下降压力。
目前各国纷纷出台入境管制措施,禁止入境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等。签证停批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新加坡、俄罗斯、印度、越南、菲律宾(停落地签)等,日本、英国除了常规湖北相关管制以及健康申报外,在入境管理方面暂时没有其他措施;美联航、英国航空、维珍航空等多家国外航空公司削减或停飞至中国航班。这一情势可能冲击到中国的国际旅游、工程承包、劳务输出。
“未来出于对疫情扩散风险的担忧,某些国家会针对中国海外劳务输出实施严格的管制,而一般贸易由于更多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有更多的国内生产成分,会比加工贸易更加受到疫情的影响。”韩剑担心道。
中国政府已经对疫情采取了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很多举措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建议,中国承包商与业主方充分沟通中国的防疫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境外项目业主对疫情的过分担忧,采取对中国设备、分包商、供应商的限制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