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学校武术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发展研究
2020-02-25汪升刘晶
汪升 刘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学校武术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发展,首先需明确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技术内涵及文化内涵。研究认为,学校武术德育内容的创新方向为: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大、中、小学生切实发展需要;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学校武术技术及文化发展需求;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学校武术德育内容的创新方向。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建立学校武术教学的技术、文化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架构:第一,正视当下学校武术教育重技术、轻文化的发展现状;第二,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武术德育新内涵;第三,建立学校武术教学技术、文化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学校武术 德育 武术教育 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20) 1-0064-04
1 明确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技术内涵
从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武术申奥的失败引起的热议,再到近期的徐雷约架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广泛关注与评议,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从中也折射出武术发展的最为深层的问题。武术技术被质疑且被反思。武术套路运动在武术界以外一直被误认为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在唯美的道路上越走越高,越舞越丢失了众多的观众群体,而作为中国武术技击代表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同类武技的交流过程中也取得了许多胜利,为中国武术赢得了些许的荣誉与光环,但自武术散打项目诞生之日起,就已经饱受诟病被认为是西方的拳击加腿上技术,是代表不了中国武术的。在此背景下,而以真正的中国功夫自居的传统武术,其重要的、主要的代表性人物却又经不起搏击擂台上的检验,该现象值得深思。那么,中国武术以何种面貌面向社会大众,以何种面貌传播与普及,更值得我们思考。大中小学的学生群体是教育的主阵地,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教育事业的博兴,那么中国武术的受众又是各大中小学群体,各大中小学理所应该成为了武术传播的重要阵地。
在中国大中小学中传播中国武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武术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要深入挖掘、阐述武术的真实面貌,才能高效率、直观全面的将中国武术传承下去,从而才能将武术的育人价值发挥大最大程度,全面落实武术德育教育工作。中国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失去技击的武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因为,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在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独特的技击内涵,与其他体育项目如篮排足、体操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区别。当然,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影响,同时又具备了诸多技击以外的其他功能,如健身、养生、修心等重要功能。所以,在武术教学中,其技术内涵又渗透出如点到为止、止戈为武、中庸圆活、谦虚谨慎等思想。此外,中国武术的技术还极为重视形神兼备,强调以形塑神、以神烘形,正如俗语所言“形存则神生,形凋则神灭。”形是神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精神领袖,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比如,竞技套路中的“腾空飞腳”一动,演练者在追求外在形美的同时也在表现着内在的神韵。[1]可见,中国武术的技术内涵在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色、技击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彰显其独特的文化气息。
2 明确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性质属于体育,但和普通的体育项目又有明显的区别,其具备普通体育项目的技术内涵,但同时又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认同、提升国际形象、弘扬民族精神等软实力作用日益突显。[2]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也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学不断进行着相应的武术教育,但是对武术文化的渗透于传承却明显不足。[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要求我国社会在践行中国梦思想的同时必须要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4]
在此背景下,中国武术理应发挥出其丰厚的育人价值。中国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中国精神,对其进行深层挖掘与深层理解,能够彰显出武术育人的最高价值,发挥出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武术是身体的文化,是活的语言,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技术运动,应该以精神文化为视角来解读它。因为,武术中蕴含着诸多丰厚的中国优秀文化与中国精神,如中庸、点到为止、尊师重道、长幼有序、忠君爱国、自强不息等等。具体言之,武术格斗运动中,对战双方需要始终保持中正的身体姿态,才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在互相对抗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当一方在击倒对手的时候也通常扶对手起身以表示尊重与谦和,在较量中也通常能够做到点到为止。武术套路运动中身体重心要时刻保持中正,在中正的身姿中寻找身体的平衡点及节奏韵律,方能达到更好的演练效果。
3 厘清学校武术德育内容的创新方向
3.1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大、中、小学生切实发展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当中提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群体为祖国、人民服务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身心健康标准的观点是: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没有身体虚弱的状况,而是指人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完好的状态。[5]基于此,学校教育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学生全面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教育应当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高度重视起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综合素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为学生的身心素质及素养尚处在一个不够稳定的发展阶段,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抵抗力较差,自己也经常受制于感情色彩的影响而不能安心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质学习工作;其次则是社会上的各种扰乱性的信息。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脚步,不断改变着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各媒体层出不穷,信息爆炸时代来临,诸多诱惑摆在当代学生的面前,同时也占取了学生许多学习时间与空间。第三,家庭教育的革新,致使孩子受到的家庭的精心照顾,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时代的变革,促使以独生子女身份长大的学生在家中娇生惯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降低,加之当今社会上的各种爆炸性信息以及复杂的环境往往会使学生走向各种误区。诸多原因,共同致使当今大中小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处于一个亚健康状态,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精神健康都急需改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树立标杆、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国家这三个层面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全面的引导作用。从小事见大事,从学生自我本身着手,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达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强调整个社会群体都要公平、法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为相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战略目标,作为社会教育及后续发展的主要力量群体,学生这一群体,立足于学校这一主要阵地,应当肩负起传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应当承担起推动社会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因此,当代学生的切实发展需要应当是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及精神意志,形成正确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助于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弘扬。所以,只有明确当下中小学学生的切实发展需要,才可以不断找到武术德育的生长点与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武术德育价值的挖掘及弘扬。
3.2 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学校武术技术及文化发展需求
学校武术教学应当遵从技术与文化同向同行,而不能相互割裂,文化应该从技术中总结与提炼,技术又应该服务于文化建设,从每一个单一技术中凝练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一整套武术技术中总结其全面的文化含义,从而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内涵及文化内涵。尤其是武术技击方面,中国武术在技击格斗中的表现和其他国家同类武技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武术是一种不同等条件的竞技,在中国古代往往是没有规则限制,没有场地限制的比武,签约生死状也是常见。因此中国武术产生了诸如空手与持武器的对手格斗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时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备时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还有抓土扬脸的法门也被吸收进来。中国武术的实战格斗由于文学、电影的表现而被夸大。武术家之间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点到为止。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拳来腿往,打上半天,大多只是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
学校武术技术与文化的发展,从个体方面讲,应当符合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及身体形态特征;从群体方面讲,则应当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建设。因此,凝练总结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与推广,同时跟进渗透并阐发与之相对应的武术文化内涵,使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双管齐下,同时同向进行,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到个人等层面,深入全面地阐述了当代社会群体需要具备的优良素养,而武术中的精神思想、武德内涵也可从三个层面践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是最为广发且最代表性的群体及后备力量,而中国武术又具备独特的育人价值,学校武术教学成为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要从学生这一广大群体中落实武术德育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推广。
3.3 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学校武术德育内容的创新方向
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大中小学学生的切实发展需要及学校武术技术与文化发展需求之后,则可进一步明确学校武术德育内容的创新方向。因此,学校武术创新发展方向则可综合考虑学生群体、武术技术及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这三个层面,以此为依据,形成前沿性强、代表性强、创新性强的学校武术德育内容发展前景。首先,当今社会,学生群体迫切需要健康的体魄及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以及不怕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魄力,学校武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将武术中的“自强不息、勇敢拼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优异品性充分挖掘出来,将其在当代学生群体中不断弘扬与传播。第二,要依据学校武术技术及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内涵,改造、完善学校武术德育教育,技术是根本,从武术技术中找取武术文化涵养及文化价值,再从武术文化中提炼中心思想,以促进武术技术的提高,促使二者同向进行,最终可形成模式化的武术技术、文化体系,如一套标准化的武术技术内容,以用来烘托、传播相应的武术文化,达到预定的武术德育教育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武术德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灯与引路人,能够掌舵学校武术德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学校武术德育创新发展最为重要的参照依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中可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这3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形象的为社会公民指明了发展原则与发展道路。学校武术德育内容的创新发展,需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具体阐释。就武术德育而言,例如,国家层面要求习武者做到忠心报国、忠君爱国,习武者要满怀报国热情,报效国家,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社会层面要求习武者做到除恶扬善、尊师重道,习武者要满怀热情,尊重社会秩序,遵守社会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美好社会而努力;个人层面要求习武者做到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习武者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锤炼自身、磨练意志,将自身打造成符合为新时代社会健身发展做贡献的合格公民等。总之,学校武术德育内容的创新发展,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思想理念,依托其所规划的三个视角,逐层构建出符合社会发展的,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过程原则的武术德育内容。
4 建立学校武术教学的技术、文化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架构
4.1正视当下学校武术教育重技术、轻文化发展现状
当下学校武术存在重技术教学、轻文化渗透的不良景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下学校武术课以外堂技术授课形式为主而轻视内堂理论教学,同时也和武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有重要关系。只有明确当下学校武术教学发展之不足,才可扬长避短,更好地建立学校武术教学技术、文化一体化德育内容体系架构。武术是身体的文化,涵盖了技术与文化双层含义,绝不能将其孤立起来,不能将其简单的视为技术运动亦或是精神运动,否则将成为断裂的眼光及视角。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学校武术教学大都以技术教学为主,大都以讲授每一技术动作的具体做法与练法,教授学生身体的练法及感觉,而往往忽视了对其每一技术动作的内在含义阐释,如太极拳中的混元桩为什么要將身体姿势站圆活、站圆整。实际上,武术动作中包含了诸多理论内涵,如太极拳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技术动作,都包含着推手的技术要领与技术内涵,这两种技术动作都强调阴阳平衡,上下协调、身体一整,才可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亦或是较好的搏斗效果。太极拳练习的时候要求身体中正,则代表着武术所蕴含的儒家中庸思想,要求身心要不偏不倚,做人也要达到中庸和谐的思想高度。散打练习及对抗中,也要求双方要保持适中的身体距离,以便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因此,要正视当下学校武术重技术教学,轻理论渗透的内涵,从而改善这一现象。
4.2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武术德育新内涵
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武术德育新内涵,需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将其与武术德育紧密联系,才能深度把握武术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言之,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的重要阐述,深层阐发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与之相匹配的价值内涵,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武术德育新内涵。[8]具体言之,国家层面,武术的德育价值表现在忠君报国、重视礼仪、重视文明、倡导中庸与和谐等思想,如武术实践中的抱拳礼以及谚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习武者从古至今均非常注重国家安宁,注重对国家、对君主的忠心,如岳飞精忠报国即表明了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水泊梁山的披肝沥胆,忠义堂及高高飘扬的杏黄大旗:替天行道,以及后来为征讨方腊而折损多数大将的义举,都展现了习武者的赤胆忠心;社会层面,武术的德育价值表现为公平公正、自由奋发,如武术竞赛中的竞赛制度表现极为公平公正、武术练习时有定法而无定规,倡导自由,倡导尊重武术运动员,将其最高意志、最高境界展现出来;个人层面,武术的德育价值则表现为自强不息、尊师重道、忠君报国,如习武者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谚训以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谚训,均表明了习武者极为重视武术伦理、武术道德,极为重视社会上的礼义廉耻。由此可见,从国家、社会、个人这3个层面,可以很完好地构建出学校武术德育的新内涵,形成系统的内涵理论及框架。
4.3 建立学校武术教学技术、文化一体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定位了学习武术德育的新内涵体系架构,则需要反思其如何开展。实际上,归根到底,学校武术德育的对象还是学生群体,教学主导者依旧为武术教育工作者,而革新的最主体的部分则是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换言之,及明确学校武术技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到底该如何建立。学校武术德育内涵的挖掘根本上还是不能脱离武术技术体系,应当走从技术中来再回归到技术中去这条路线。既要在武术技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武术文化知识与理论内涵,同时还要在武术技术中寻求武术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将武术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在实处,形成鲜明的案例及实践,能够促使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到武术的育人价值。具体言之,可以从课程安排的角度人手,要求武术教师在备课时在教案上寫出重要技术动作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意义,并且每堂技术课之前要对本节课的文化要义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统领本节课的思想文化要义,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个宏观的理论把我,使学生深度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学生的高效率学习,同时也促使其在技术学习与实践中扎实其理论功底,用理论推动技术实践的提高。[7]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及武术的文化内涵时,要及时普及、渗透武术的实践知识与技术要领,尽量就说明,证实做讲授的武术文化内涵。由此,形成武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双向互补及互促,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静,马文友.论中国武术审美追求[J].体育学研究,2019(04):70-77
[2]李印东,刘永.武术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2):133-138.
[3]来博,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高校武术文化建设价值探讨[J].中华武术(研究),2019(10):14-17.
[4]袁金宝.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
[5]刘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2013(06):210-211.
[6]刘宏明.弘扬红色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智库时代,2019(45):15,17.
[7]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9(04):16-21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编号:2019CX013。
作者简介:1.汪 升(197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刘 晶(1963~),女,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