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锁技能好过冬

2020-02-25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熊宝宝外层帝企鹅

第一站:北极

北极熊:“毛皮大衣”让我无惧寒冷

北极是地球上的酷寒之地,冬季温度低至零下35摄氏度。北极熊之所以不惧北极的严寒,主要是因为它有一身“毛皮大衣”。

北极熊的“毛皮大衣”由快干的外层长毛和浓密的内层软毛组成。外层长毛具有中空结构,不但具有保温的作用,还能提供额外的浮力,帮助体重重达300~800千克的北极熊漂浮在海面上。内层软毛不仅浓密且有极强的保暖性。

此外,外层长毛还富含油脂,具有极强的拒水性。北极熊爬上岸后只需抖动几下身体,附在外层长毛上的水珠就会滑落。内层软毛在外层长毛的保护下,不会被海水浸湿,也就不会丧失保温的作用。如此内外兼修的“毛皮大衣”才能确保北极熊无惧北极的严寒。

冬眠:北极熊准妈妈独有的过冬方式

严格说来,北极熊准妈妈的“冬眠”其实是介于睡眠与冬眠之间的。它们在冬眠中体温下降几摄氏度,能维持长时间不进食的睡眠状态。在此期间,能为它们提供能量的只有储存在体内的脂肪。也正是因为这样,它们必须在冬眠前猎捕到足够多的海豹,以确保自身的脂肪存储足够多。

完成了囤积脂肪的重任后,北极熊准妈妈就得解决寻找洞穴的难题了。它们一般会有两种选择:捡现成的或自己动手挖。所谓“捡现成”,就是用其他北极熊用过并遗留下的洞穴。北极熊妈妈一生大约只怀胎五次,每两次之间的间隔较长,因此捡到现成洞穴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捡现成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能省去挖洞的时间,还能避免消耗宝贵的脂肪。如果捡不到现成洞穴,就只能选好址后亲自开挖了。自己挖唯一的好处就是随心所欲,想挖成什么样就挖成什么样。

挖好洞穴后,北极熊准妈妈就一头钻进去,开始长达4个多月的冬眠。熊宝宝一般会在早冬时出生,大多数是双胞胎,也有单胞胎或三胞胎,最多是四胞胎。冬眠期间,北极熊妈妈不吃不喝也不排泄,除了昏睡,就是舔舐和哺育熊宝宝了。而它存储在体内的脂肪,除了供给自身所需外,还为熊宝宝提供脂肪含量超过1/3 的母乳。也是因此,它们冬眠的这个洞穴一般还被称为哺育洞穴。

春天来临时,北极熊妈妈结束了漫长的“冬眠”,带着熊宝宝离开哺育洞穴。熊宝宝刚出生时的体重只有几百克,眼睛和耳朵也还没发育健全。离开哺育洞穴时,它们的体重可达10~15千克。与此同时,北极熊妈妈的体重可能降低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北极熊妈妈急需通过捕猎来补充营养。初次出洞的熊宝宝则需要时间来适应外界的环境。为此,北极熊妈妈宁愿忍饥挨饿,也要用1~2周的时间来等待熊宝宝适应洞穴外的冰天雪地。这之后,它们将一起踏上捕猎的征程。

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唯有基因强大的熊宝宝才能生存。为了确保下一代能赢在起跑线上,母北极熊会精心挑选它们的伴侣,有时甚至还会进行长时间的考察。或许是因为恋爱过程太长了,北极熊是所有熊类中幼崽出生率最低的。

正常情况下,北极熊宝宝第一年的存活率大约为50%。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消退的大背景下,北极熊家族普遍面临食物匮乏的危机。也是因此,北极熊妈妈养育熊宝宝就更艰难了。2003年到2007年间,科学家曾在阿拉斯加做过一项追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0只北极熊宝宝中仅有2只存活。

信不信由你

科学家认为,冬眠的哺乳类动物与人类在身体构造上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前者能够利用特殊因子来控制神经荷尔蒙系统,从而调节自身器官的代谢状态。如果能够找到并激活这种特殊因子,人类也能进行冬眠。当冬眠机制被激活后,人类进入睡眠舱一觉睡到目的地,将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也就是说,那时人类太空移民的目的地将不再局限于火星,甚至不再局限于银河系。

逆流热交换:北极狐践冰踏雪却不冻坏爪子的秘密武器

北极狐在冰天雪地中跑来跑去,却能平安无事,是因为它们拥有神奇的逆流热交换系统。所谓“逆流热交换”,是指动脉血和静脉血之间能进行逆流热交换。

假如人类不穿鞋子在冰天雪地里跑来跑去,裸露的双脚会将外界的寒冷传入体内,并通过血液循环让全身血液的温度都随之降低,继而人就会出现失温,甚至被冻死的情况。北极狐的血管系统的排列很特殊,冷卻的静脉血会先被热的动脉血温暖,然后才流向身体的中心部位。严寒虽然会导致北极狐肢体末端的温度降低,却不会造成热向体外传导,杜绝了冻死冻伤的情况。

此外,北极狐的爪子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不会出现遇到低温就凝固的情况。所以虽然它们在雪地中长时间行走,爪子却不会被冻坏。

第二站 南极大陆

帝企鹅:挤挤更温暖

只有像北极熊那样的强者,才能依靠自身能力,独自抵御严寒。对于那些体形较小、武力值也不高的动物来说,依靠单打独斗显然是不现实的,它们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帝企鹅就是其中的代表。

帝企鹅是企鹅大家族中个头儿最大的,也是唯一能在南极大陆繁衍的企鹅。当它们深入南极内陆进行繁衍时,常会遭遇呼啸而至的暴风雪。暴风雪可能会使气温降至零下70摄氏度左右。帝企鹅的“双层铠甲”无法抵御这样的极寒,唯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活下去。于是,暴风雪肆虐的南极内陆常会出现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只帝企鹅围成圈,挤挤挨挨地站在一起,共同抵御暴风雪的情景。

在这种情况下,站在最外圈的帝企鹅会直面暴风雪的冲击,而最内圈的帝企鹅因为有同伴的层层保护,无疑处于最安全也最温暖的位置。不过,无需为那些站在最外圈的帝企鵝担心,因为这只是暂时现象而已。帝企鹅围成的圈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每一只帝企鹅都在不停地缓慢走动。随着它们一圈一圈地走动,外圈的帝企鹅最终会挪到内圈来。在这个温暖的大集体中,每一只帝企鹅都拥有被同伴保护的权利。

虽然挤挤能更温暖,但并非每一只帝企鹅都能顺利挨过暴风雪。大集体中不时会出现转着转着就一头栽倒、再也站不起来的帝企鹅。就个体而言,这种结局是残酷的,但从家族的长远发展来看,却不无好处。因为经过南极严寒的考验,只有最强大的基因才能得以延续,帝企鹅家族才能在这片美丽又严酷的大陆上生生不息。

帝企鹅的“双层铠甲”

帝企鹅超级保暖的皮毛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是紧贴皮肤且通气性良好的绒毛,外层则是覆盖在绒毛上且能够防水的羽毛。

帝企鹅在水中捕猎时,外层的羽毛能够保护内层的绒毛不被打湿:回到岸上后,沾在羽毛上的海水很快会滑落,羽毛随即恢复干燥。因此,帝企鹅既不会因为羽毛被海水浸湿而沉入海底,也不会因为体表海水蒸发而发生失温的危险。

此外,帝企鹅还有厚厚的脂肪层。“双层铠甲”和脂肪层共同构筑了足以抵御零下10摄氏度严寒的“堡垒”。

胖鲸不怕冷,全靠脂肪撑

很久很久以前,鲸类身上也长有毛发,只是毛发一旦被海水浸湿,就会失去保温作用,所以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没用的毛发就逐渐消失了。为了让体温不流失,鲸类只能另辟蹊径。

鲸类的全身都被厚厚的脂肪层包裹。脂肪含量最高时,甚至可达到自身体重的一半。厚厚的脂肪层就像保暖内衣,可确保体内的热量不散失。厚厚的脂肪层也是鲸类拥有圆润可爱体形的“幕后推手”。流线型的造型可使鲸类在游动时受到的阻力减少,从而帮助这些胖鲸使最小的力,游最远的路。

这些脂肪还为鲸类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储备,鲸类不但在长途迁徙时能用它们来补充能量,还能用它们哺育下一代。科学家研究发现,鲸妈妈的乳汁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脂肪。

蓝鲸是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动物,体重可达180吨。科学家研究发现,蓝鲸的体脂率最高可超过35%。因此,蓝鲸体内的脂肪重量也直接秒杀了其他哺乳动物。

所有鲸类中,脂肪层最厚的莫过于露脊鲸了。科学家研究发现,除了皮下厚达43~50厘米的脂肪层外,露脊鲸的肠胃、舌头和骨头等处也有很多脂肪,它的体脂率高达43%~50%。露脊鲸因为有游得最慢、体内脂肪层最厚、死后会浮起来等特点,所以很容易被捕捞。因此,在19世纪大肆捕鲸的时代,露脊鲸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海豹宝宝出生后,就被妈妈用脂肪比例极高的乳汁喂养。刚断奶时,不论是象海豹、冠海豹,还是琴海豹,它们的体脂率通通都能达到或超过50%。

第三站:加勒比海

虎鲨:障碍赛与超级马拉松的双料冠军

一支英美联合考察队来到百慕大海域,观察虎鲨在当地的生存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科学家在20 条公鲨和4 条母鲨的身上安装了卫星标签。当这些虎鲨浮出水面时,卫星标签会自动将定位信息发送回来。

之后,科学家对这些做过标记的虎鲨进行了长期追踪,其中追踪时间超过1年的有18条,超过2年的有8条,超过3年的有1条。在此之前,人类对于虎鲨的最长追踪研究纪录只有517天。这次追踪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真相——每年虎鲨家族都会进行长达7500多千米的环球旅行。

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虎鲨是栖息在沿海地带的鲨鱼。卫星标签却揭示,除了怀孕待产的母鲨和一些体形还很小的幼鲨外,其他成年虎鲨都会离开百慕大。原来百慕大并不是旅程的终点,只是迁徙途中的驿站。卫星标签传遞的信息表明,这些虎鲨迁徙的路线几乎是固定的——先来到加勒比海的温暖珊瑚礁过冬,再一路向北,前往北大西洋中部的开阔水域避暑。

这种马拉松式的长途迁徙在鱼类中是很罕见的。唯有鸟类与龟类的长途迁徙才能与之媲美。更让科学家感到惊讶的是,无论是布满珊瑚礁的浅滩,还是宽广的开阔海域,这些虎鲨都能很好地适应。这表明,它们具有非凡的导航能力,所以不管是远距离迁徙,还是短途避障,它们都能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熊宝宝外层帝企鹅
赖床的熊宝宝
帝企鹅的一年
望着天
帝企鹅的宝宝
在熊的家里
一种购物袋
专题Ⅱ 物质构成的奥秘
我叫小“娜”(钠)
喜欢黑夜的熊宝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