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的“年味儿”审视

2020-02-25翟世泽薛卓君孙衡

武术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审视武术

翟世泽 薛卓君 孙衡

摘要:每提到年文化时大家感慨颇多的便是“年味儿”的缺失,由此引发作者对“年味儿”的思考,最终得出“年味儿”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对童年的怀念、对新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睦的追求、对传统美德与孝道的传承。亦由对年文化中“年味儿”的思考转向了对当今社会中武术界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武术的“年味儿”究竟是什么?其本质为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对武术在现今社会中表现出的“打”“演”“容”与“育”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中表现出的问题做了深入思考。作者认为武术的“年味儿”是以打练就不打的身体文化,是以旧换新对新发展的幢憬,是有容乃大勇于创新的文化气度,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改变,但其“年味儿”不容缺失。在传承与发展中变其“术”守其“道”。

关键词:武术 “年味儿” 审视 变 守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 2020) 1-0031-04

1 问题的提出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在中国又被叫做“过年”,现今的世界各地都在流行过“中国年”,在“中国年”里最核心的东西,也是现今人们讨论的最多的便是“年味儿”, “年味儿”是过年时所特有的氛围,是过年时的专属味道。然而现今说起过年,不少人觉得“年味儿”一年比一年淡了,那么“年味儿”究竟是什么“味儿”呢?是“听烧爆竹童心在”空气中弥漫着的硝石硫磺燃烧的味道的鞭炮声中怀念童年时天真无邪的欢乐的味道?亦或者是“看换桃符老兴偏”的旧对联换新对联时的那种辞旧迎新的心情?是“鼓角梅花添一部”中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地听一首曲子、看一场戏、看一部电影、围在电视机前看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时的团圆与和睦阖家欢乐的幸福味道?是“五更欢笑拜新年”中敬祖先、拜高堂、感恩父母、礼遇朋友、传承美德、弘扬孝道的味道?那么在新时代的中国武术的“年味儿”又是什么呢?是“打”,是“演”,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是以武育人的教育性?

2 “听烧爆竹童心在”的“打”

武術主要源于私斗、争斗和战争等人类生物和社会的攻击行为,是对这些搏杀手段的技术性总结,本应富含强大的技击性,是人类攻击性本能的坦露。[1]在现今众多的武术教材中,对武术的定义大都是以技击做为核心,以摔、打、踢、拿、击、刺做为主要动作。武术作为作为一种技击术其最初的作用就是攻击、防身与打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攻击性极强的打斗术还适应社会的发展吗?显然是不适合的,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的先辈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术中产生武术文化。用人化的武术来化人,用武术文化来规约和规训武术人的攻击性行为,使得外显的“术”合于内隐的“道”。“打”的方式也发生着转变,最初是人与人、人与兽的搏杀与搏斗,而后搏击对象发生转变由人与兽这种“动物性”的对手,变为木人桩、沙袋、靶子等这种“植物性”的对手。最后搏击的对象由“动物性”“植物性”的对手变为了“虚拟化”的想象的对手,将攻击性隐藏其中,由双人或多人对打演化为单人的演练,也就出现了中国武术中的套路运动。这种演化过程使人体本能的攻击性用合理的方式释放出来,由此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突出体现中国武术的技击属性,在1979年将散打作为正式的武术比赛项目,并以严格的规则约束散打运动员的击打部位和击打手段,已达到保护运动员的目的,亦是以强制手段规训着运动员的攻击性,使其合理化。在现今社会中,又有人提出传统武术不能“打”,在当今这个大家都在努力地将攻击性合理化的时代,针对某些人提出的这一问题,传统武术人是不是要将经过千年演化的中国武术的攻击性复苏呢?使其像拳击、泰拳、桑搏、巴西柔术一样拳拳到肉,招招致命?难道这种“打”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年味儿”?在作者看来,并非是这样,武术历经千百年的演变,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在孔子的“不兵”和老子“不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平文化”,这种“和平文化”在与武术这种“暴力”文化的结合过程中对武术形成了规训,使得武术由“制人”变为了“制己”,为武术人加注了一道伦理关卡,由攻击的身体行为练就不攻击的身体意识。正如毛泽东主席在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的“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2]武术正是将技击的知识和伦理道德寓于身体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体文化。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是法治社会,是文明社会,上诉的暴力性的“打”不适用于新时代的中国。正因为人们传统观念的“打”对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今社会流传的一句话叫“学跆拳道的孩子懂礼,学武术的孩子会打架。”这是人们对中国武术的“打”的误解。正如当今人们对“年味儿”缺失的一种误解,“鞭炮声没了、硝烟味没了,这个年不像以前那么有味儿了。”其实人们真正追求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与童年玩伴一块玩耍时的那种快乐的感受。真正的“年味儿”是那种以打练就不打的身体文化。

3 “看换桃符老兴偏”的“演”

中国武术的“演”,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狩猎完成后与祭祀中的“武舞”,再就是到了秦二世胡亥首次将俳优与角抵戏相结合,使其成为宫廷娱乐君王的表演项目。后世的历朝历代中皆不乏“武舞”的表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舞剑以助酒兴。唐朝诗圣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虽写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但其文字的叙述表述了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一舞剑器动四方”“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正体现了“武舞”的表演性。至于明朝人们将武术的技击寓于套路之中,使其具有更强的表演性。这正是武术最初的“演”它是一种娱人与自娱的手段。时至今日,武术的“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异化现象。失去了其本真的属性。这种异化现象表现为商业化的异化,在影视界武术类影片自李小龙先生在美国开创先河以来发展迅猛,但是在演绎效果方面最主要的还是体现了武术的“打”,用以追求更高的视觉效果与票房收视率等,对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教育价值的渲染较为缺乏。这种影视作品大多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因而大都不适合青少年观看,也会使家长对武术的认知产生疑虑。另外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有些人在网络媒体上发布一些劣质的“以一打多”的视频。将武术教育做成了纯粹的商品,以这种手段来骗取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已达到敛财的目的,从而也引起了江湖上以徐先生为首的传统武术“打假”活动。现在武术的“演”被商业武术人员运用市场营销的手段,利用武术教育这种服务型产品的特点来夸大其宣传效果,用以取得更大利益。服务型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无法贮藏性、差异性、以客户为本、顾客接触度高等特点。[3]在宣传过程中,这些人充分利用武术教育这种服务型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无法贮藏性、差异性等特点。在宣传手段中大肆鼓吹与其他人服务的差异性,大肆渲染可以一个人打十几个人,一抬手人就飞了,更有甚者还有隔空用所谓的“真气”打飞十几个人,还宣称自己是太极大师等等,实乃贻笑大方之举。但却忽视了以客户为本、顾客接触度高的特点,一旦学生亲身体验了武术训练后那么他们这种低劣的演技也就不攻自破。也正是因为这些被金钱蒙住双眼的人的存在,导致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受阻,使得大批民众被这种浮夸现象所迷惑。新桃换旧符的中国武术的“演”正在失去其本来的味道,由原本自娱娱人更兼具育人的一种运动方式正在被商业化、市场化所侵蚀,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虽然只是表面,但谁又能保证不会像腌制咸鸭蛋一样,由外向内逐渐浸润,使得武术发生变质。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体育的代表,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武术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极为不利,对于中华民族体育项目走向世界形成了一股阻力。在此方面本人想对徐先生表示感谢,正是您的出现才使得中国武术人得以深思中国武术的真谛,武术的“年味儿”究竟为何。武术的“年味儿”以新换旧的对新的发展的憧憬。

4 “鼓角梅花添一部”的“容”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有套路演练和格斗对抗等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动静结合、内外合一等特点。“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还有“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这些传统武谚,正体现了武术对身心兼备的追求,从古至今,武术都有锻炼身心、防御自卫的作用。武术在中华大地上成长千年,经过时间的洗礼流传至今。其健身的方式方法适合于国人体质。在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吸收了传统医学、养生、仿生学的养分,更是增强其健身功能价值。更是以其独特的“算法”对人体进行着生命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体育是一项作为主体的自我,通过身体行为,对作为客体的自身进行生命塑造的活动[4],武术作为民族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的民族体育是以对生命的塑造进行完善为主要追求,武术是人对环境与身体行为的关系进行主动的协调,而后进行生命冲动、生命塑造的活动。习武人会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在不断提高身体机能的同时,以不损伤生命质量为前提,逐渐完成生命塑造。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其技击性逐渐淡化,对养生性与对身心陶冶的追求逐渐提升。而西方竞技体育的特点正如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所写的那样,以无限挖掘与激发人体潜在的能力为主要追求与中华民族体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各民族的体育项目开始迅速传播与交融,今日之中国,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泰拳、自由搏击等技击类项目使民众为之风靡,另有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如田径、三大球、羽网乒等众多小球在国内练者众多。然而对中国特有项目武术的习练者却在日益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武术的运动特点有着莫大的关系,武术习练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不是速成型的运动项目,而现今的人们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大都已经习惯了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在这里武术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世界文化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国家的文化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有冲突有矛盾但更多的还是阖家欢乐、和睦相处,武术与外来的体育项目应该像过年时一家人在一块看电影、听歌、看戏似的和谐与共。在发展中发现他人长处,比如应当学习西方体育的竞技性,使得武术习练者不断突破自己,使武术的演练达到自动化程度,通过这种身体体验产生更加深刻的身体认知,以完成身体创造完善身体文化。这一过程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民族精神,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不断地接受新鲜的事物,与学习新鲜知识,求同存异,才能在当今社会新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这正是中国“年味儿”和谐共处、阖家欢乐的体现,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为贵的”的思想。这种“年味儿”是有容乃大勇于创新的文化气度。

5 “五更欢笑拜新年”的“育”

中国武术在千年的流变中,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武”育人的身体文化,这种身体文化影响着、培育着人的“身”与“性”。育身便是健身壮体的功能,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医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精气神等理论为基础的健身体系,具有注重整体全面、注重直觉体悟、注重养练结合、注重时间规律的特点。[5]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均衡全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不仅锻炼着人的身体,而且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沟通人的感情、娱悦人的心情,这也正是武术育性的体现。武术运动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正因其承载了中国文化中“明礼、重德、务实、自强、宽容”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民族内涵。武术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载体,在全球化的当下努力传播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这两句流传最广的武谚正体现了武术文化中重道德明礼仪的特点。武术以武礼与武德教化人,这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搏击技术的所在。孝父母、忠国家、尊师长、尊老爱幼、以德为重、以礼为先、不欺弱小、不持技伤人、不狂妄自大、热于助人,这便是中华武德的基本要求,也影响着每一位习武人。对技击技术的精雕细琢,对个人水平的突破,磨炼着每一个习武人的意志。习武人之间因有共同的体验与感知,通过技艺的切磋与语言的交流,交流中的共同感悟与经历会引起武者的共鸣,沟通着习武人间的感情。在演练与切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与情操,演练的身体行为刺激着大脑神经,使其忘记烦恼与忧愁,已达到愉悦身心之目的。中国的武者大都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儒者相貌,这儒者的姿态中又带有伶俐的眼神与坚毅的性格,这正得益于武术文化的润养。武术文化同样也在激励着中华民族,激发着每一个成员团结爱国、拼搏向上的自尊心、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武术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文化与深埋于武术人心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便激励着武术人团结起来奋起抗争,为国家之独立、民族之独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运动江湖中的武林高手纷纷响应,以及抗日战争中投入抗战的武林高手亦是众多,仅仅新中国开国元勋中就有善习八卦掌的周总理,习练家传武艺的朱德元帅与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武术世家出身的“神腿”大将陈赓,和尚将军许世友等,这正是武术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武术文化中的“育”,正如“年味儿”中的核心“传承美德、弘扬孝道”一般,是中国武术“年味儿”中的核心所在。这种“年味儿”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6 守与变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各国文化在不斷地冲突、交流与融合,这是时代的潮流我们无法阻挡,也不能阻挡。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矛盾,唯物辩证法中提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面对这种种矛盾时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守与变、去与留的关系,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日我们的年文化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人们争论不休的“年味儿”究竟是在逐渐淡化还是依然浓郁。在作者看来“年味儿”并未淡化,变化得只是过年的形式是“扭秧歌”还是“看电影”的外在表现。只是人们将过年时的一些繁琐的事情简化了,但是其中的内涵依旧,网上流行着一句话,“能让中国人放下手中工作的只有过年”。放下工作去挤“春运”,从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岛”,从最东的“绥芬河”到最西的“喀什”皆义无反顾,只为回到故土回到那个养育自己的家回到父母身边。这便是“年味儿”的内涵所在,即中国人对“家”的向往、对孝的传承,这便是年文化中的“守”。在武术中人们面对守与变时常常是固守传统,缺乏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周易·系辞》武术在国内发展所面临的窘境,只有通过变通与改革才能得到继续的发展与传承。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就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长不传幼”等,这也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拳种在中华大地上消失,这些便是需要中国武术人来变得。太极拳在找这方面做的时最显著也是最好的,将打破传承壁垒,将太极拳传向普通大众,将自己繁琐的套路简化以便于普通民众的学习,通过改变的太极拳今日已经传向了全世界。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坚守的是“道”,只有守住了“道”才能守住中国武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血脉。“术”是形,“道”是体。中国武术的传承应如水一般形无常形,随外在形态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遇冷则冰、遇热则气、常温则液、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这便是武术的“术”所应该学习的“变”。虽是至柔之物但却有至刚之性,滴水穿石的精神便是中国武术所要坚守的“道”。

7 结语

在人们口中时常提起的“年味儿”,追根溯源是一种对童年的怀念、对新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睦的追求、对传统美德与孝道的传承,是一种对家、对故土的强烈眷恋。中国武术的“年味儿”是一种以打练就不打的身体文化、以旧换新对新的发展的憧憬、有容乃大、勇于创新的文化气度、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年味儿”并没有消失,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内在的核心亦然。在对武术发展与传承的追求中,不能一味的强调传统思维固守旧观念,要勇于创新敢于去悬置传承中的现有观念。但在破旧立新的同时需要坚守住文化的核心,防止其失去真正的“年味儿”。

参考文献:

[1]陈青,论攻击性与武术的非攻击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698

[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

[3][美]普莱德,[美]费雷尔.王学生,刘新智,等译,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433-438

[4]陈青,等.民族体育的身体行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83-88.

[5]戴国斌,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52-53.

作者简介:1.翟世泽(199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2.薛卓君(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通讯作者:孙衡(197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审视武术
中华武术
生活方式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审视与发展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