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标准·抓课堂·搭平台
——商贸区域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探讨
2020-02-25贺玉亮
贺玉亮
(1.福州第十五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9;2.福州市德育研究工作室,福建 福州 350009)
笔者学校位于商贸区域,农民工和小摊小贩的子女所占比例高达60%,居住的环境比较复杂。经过深入调查学校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守时、惜时方面做得不到位,如集会、上课迟到,沉迷电脑和手机忘乎学习;二是学生卫生习惯有偏差,如随手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三是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较差,如出口成“脏”、横穿马路等行为比比皆是;四是把花家里的钱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计划,没有节制。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就金钱管理来说,究其原因:首先,一些家长迫于生计,没有时间教育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导致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落实不到位,时常还觉得亏欠小孩,总是以金钱来进行弥补;其次,对口小学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各有侧重,落实情况也有差别,到了初中后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导致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出现偏差。最后,受隔代教育的影响,长辈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在金钱方面有求必应,致使学生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福州第十五中学努力抓细抓实,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一、制定统一标准,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保证
学校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周边商贸区域的三所小学(台江第五中心小学、福州市双虹小学、福州市龙津小学),三所小学的办学各有特色,台五小以“发扬羽球精神,培养永不言败的品质”为办学特色,双虹小学以“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精神”为办学特色,龙津小学以“打造绿色环保校园”为办学特色。同时校际间存在差异,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有差别。学校依据区域实情强化制度建设,制定符合生情、学情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统一标准。
横向以“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为目标,制订简明的惜(守)时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文明习惯等养成教育目标。在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要求:一要衣着整洁、朴素大方;二要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三要指甲内无污垢,身上无异味;四要垃圾分类投放,注重卫生保洁。纵向以“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为目标,促进学生好习惯养成。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好习惯养成评价。由于很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学生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为此,学校设计了“行为习惯”评价表,涉及到卫生习惯、作业时长记录、简单家务劳动、起居时间、金钱管理等多个方面,邀请家长参与“行为习惯”评价。以“金钱管理”为例,经过家长一段时间的评价,普遍向笔者反映小孩变懂事了——花钱有所节制。
案例:学校初一学生林某,据了解林某在小学时花钱就是大手大脚,购买一些东西都没有经过思考,比较随性。根据“金钱管理”评价表反馈的信息:时常网购,经常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书、甚至还有玩具,购买零食更是没有节制,导致一日三餐零食为主。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及时与林某沟通,建议林某自制一个银行小存折,在家长的配合下,对每天所花的零花钱进行一个详细的记载:例如:9月9日,网购100元,买漫画35元,买零食10元;9月10日,买文具15元,路边小吃20元,冰糖葫芦15元,夜宵20元;9月11日……经过一周的详细统计,林某发现自己一周的花了300多元。家长大跌眼镜,小孩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花这么多。班主任建议林某对一周的开销进行简单的分类:必需品、可买可不买的、完全不需要买的,这样,可以节约的开销就变得一目了然。经过家长一周监督与评价,发现林某完全不需要买的东西在减少,经过家校近一个月的配合,林某的周开销大幅度减少,据统计最近一周的消费才100多元,并且花销明显向必需品倾斜。这样既让家长享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又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另外,学校还开办家长学校,从源头上解决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定期举办“亲子共读”“家校沙龙”等活动,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抓课堂,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实工作
班级是德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充分认识到起始年段学生行为养成习惯的重要性。结合新生的入学常规训练,重点做好行为养成习惯宣传教育,做到未雨绸缪、预防为先。以学生出勤为例,改进部分新生自由散漫、时常迟到等不良行为习惯问题。[1]依据行为心理学的“21天效应”(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通过“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认识得以重视,感知得以丰富,精神得以丰腴,促进学生养成惜(守)时的好习惯。学校注重以主渠道德育为载体落实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例如:设计班队会《金钱管理》,结合中学生思维活跃、善辩的特点,设计以“中学生的压岁钱是自己管理还是父母管理”为主题辩论赛作为引入,让学生从“自己管理”“父母管理”两方面来进行辩论,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从预设的认知冲突到生成情感的统一,让学生懂得不管是“自己管理”还是“父母管理”都是为了达到合理管理压岁钱的目的。
三、筑平台,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落实工作
除了学校层面的制度习惯管理、课堂层面的主渠道管理,课外的校园生活也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必争之地。学校注意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金钱管理教育上,利用一年一度校园文化节的“跳蚤市场”来加强学生“金钱管理”教育。在校园跳蚤市场中,有些学生将用过的闲置物品,如学科辅导书、漫画、杂志、小说等,以低价的售出换取零花钱。有些经商家庭的学生将手机膜、耳机、蓝牙音箱、充电线等从家里“进货”过来赚取差价。还有一些从事餐饮家庭的学生将小吃、水果拼盘、自制食品等通过手工来获取劳动报酬。[2]不管是通过哪种形式的买卖,都让学生在跳蚤市场中在不知不觉树立起理财经营观念,学会创造和管理财富,感受到自己挣钱的快乐,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个不同方面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金钱管理”意识。
四、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积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必须耐心细心,从长着眼,细水长流。要特别解决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金钱管理教育上,我们认为限额消费是“金钱管理”教育的基础,为此必须抓好对父母的劝说和教育。劳动报酬是“金钱管理”教育的关键。商贸区域的一些学生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忽略了金钱背后的劳动价值,导致出现了一些“巨婴”和“啃老族”。学校把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学生通过参加家务劳动——洗碗、拖地、擦玻璃、整理房间等来获取适当的劳动报酬。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金钱背后的劳动成果,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