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2020-02-25大埔县大麻中学
文/大埔县大麻中学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根据新大纲提出的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好奇是创新的动力
没有好奇心,就不易产生思维,认识问题就没有一定的深刻性,好问、多疑,课堂上爱提出问题,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
《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较为普及的算书,许多问题浅显有趣,其中“雉兔同笼”流传尤为广泛: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面对这个有趣的问题,首先我引导学生运用小学的知识解答:假设全是兔则有脚:35×4=100(只),比实际多:140-94=46(只),所以可得鸡的只数为:46÷(4-2)=23(只),兔的只数为:35-23=12(只)。做完题目后提出问题:此题乃古代著名的“难题”,除了前面的方法以外,我们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展开了激烈讨论,找出另外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其一,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解:设有鸡x只,则有兔(35-x)只,得
2x+4(35-x)=94
2x+140-4x=94
-2x=-46
x=23
35-x=12
所以有鸡23只,兔12只。
其二,用二元一次方程求解:
解:设有鸡x只,兔y只,则
1×2,得2x+2y=70, ③
②-③,得 2y=24
y=12
把y=12代入①,得x=23
所以有鸡23只,兔12只。
二、观察是思维的窗口、创新的眼睛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一般来说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思维能力也强。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激发创新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让学生观看PPT: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了多少米?通过观看PPT,后在教室里通过用实物的运动把课件展现给同学们看看,再询问学生能否计算出滑动前梯子底端距离墙的距离,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米,那么列出的方程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观察下面等式:102+112+122=132+142,询问学生还能找到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输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通过两个例子的引出,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分析得出两个方程分别为:(x+6)2+72=102;x2+(x+1)2+(x+2)2=(x+3)2+(x+4)2,从而引出新课一元二次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思考,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寻找创新意识。
三、比较是实施创新的有效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鼓励学生考虑问题时,比比想想,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对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开拓类似问题的研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