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小康决胜阶段下农村精准扶贫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2-25仇梦瑶

山西农经 2020年22期
关键词:贫困者贫困户精准

□仇梦瑶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陕西 咸阳 7137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精准扶贫体系已基本建立,扶贫政策逐步完善,精准扶贫模式在摸索中不断强化,这标志着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进了一步。但是,在巨大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科学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高质量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目标,为国际扶贫工作提供参考[1]。

1 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精准扶贫的现存问题

扶贫工作庞大而艰巨,在落实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在农村地区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例如部分人员思想松懈、私吞扶贫公款、贫困户懒散失志、贫困机制不健全等,导致扶贫资金和资源浪费严重,扶贫成果不突出。

1.1 扶贫干部思想松懈,官本行为不收手

精准扶贫更加侧重扶贫的区域、对象、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部分人员并没有发挥引领作用,扶贫思想松懈,甚至局部地区官本位思想和圈子文化屡禁不止,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助长不正之风。基层工作人员作为老百姓的密切接触者,没有帮其解决切身问题,而是热衷于面子工程,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谎报数据、私用扶贫资金,利用职位方便让亲朋好友享受扶贫待遇,损害了真正贫困者的利益。

二是不担当、不作为,厌战懈怠,以此逃避扶贫工作失职造成的后果。受侥幸心理的影响,部分人员成为墙头草、两面派,缺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拖延扶贫进程,影响了政府形象[2]。

目前,国家的扶贫工作仍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进行,大额扶贫资金靠政府下拨,资金来源复杂,投放时间漫长,审计部门监管不利。一些别有居心的扶贫人员乘虚而入,出现虚报冒领、公款私吞、克扣扶贫款项等套取扶贫资金的现象,致使扶贫资金短缺、扶贫成效甚微,甚至导致扶贫项目失败。

1.2 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

国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部分贫困者思想文化水平低、脱贫思想淡薄,存在等、要、靠的心态。例如政府免费送鸡、羊但相关人员不用心经营,出现动物死亡甚至被宰杀等情况;利用政府的救济款吃喝;利用贫困户的医疗福利,小病住院占床位;麦田荒芜、果树出虫但不管理,仍拿着政府的农业贫困补助金。上述现象导致真正辛勤的人员无人帮,村民内部矛盾激化,违背了贫困工作初衷。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哭穷喊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恶劣思想。部分脱贫者乔迁新居但无一技之长,仅从事体力劳动,把希望寄托于国家扶贫金,没有多余资金,难以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这些人员处在社会最底层,易陷入交际障碍圈,言行举止怪异,强烈的自尊心引发了社交恐惧症,出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陷入志穷的困境[3]。

1.3 扶贫的精准度不够,广度深度欠缺

事实证明,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客观障碍。例如识别和扶贫的方式单一,精准度不够;扶贫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扶贫工作的广度深度不足,扶贫工作稳定性较差。

对贫困户的精确排查是扶贫的第一步,即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对象。实际扶贫过程中出现了被脱贫、假贫困、扶错人的现象,农村偏远地区贫困户建档存在关系户、亲戚户,真正的贫困者被拒之门外。地方政府操控贫困名额,使贫困数据失真,有失公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此外,贫困划分技术不成熟,导致农村家庭贫困建档名额和实际贫困人口不匹配。

扶贫资源和方式是第二步,即是否落实了国家政策。由于界定贫困的标准不同,在落实扶贫机制的过程中没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出现教条主义和“一刀切”的错误行为。一是帮扶物力资源与需求不符。例如西北农村地区响应国家脱贫政策,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让农村地区大面积种植果树,忽视了该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只管种不管收。近年来,春寒和夏雨导致果园年年欠收,低质量的果蔬销售情况较差。二是帮扶人员素质与需求不符。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具备农业技术的帮扶人员,但从事行政、教育的人员被安排从事扶贫,工作流于形式,“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扶贫广度和深度都达不到国家标准[4-5]。

2 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

全面小康目标下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驻村扶贫干部、贫困者等不同脱贫主体积极参与。因此,必须要加强作风建设,培养高素质驻村干部,帮助贫困户树立摆脱精神贫困的意识,进一步优化精准扶贫体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2.1 扶贫干部要自我革新,补足精神之“钙”

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基层干部是扶贫工作中的“堡垒”。“贫困就像热一样,你看不见,只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你想了解贫困,就得亲身经历它[6]”。驻村干部要迅速融入基层,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百姓谋实事、谋利益。重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扶贫工作汇报学习,深入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实际调查、比较、研究,培养能干事、干实事的扶贫态度。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是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基层党员干部党建的关键环节。面对少数党员干部不作为、不收手,扶贫干部要引以为戒,在思想上自我革新、自我否定,提高自身素养,脚踏实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前进。偏远农村脱贫是全面小康社会“收官之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扶贫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坚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反对消极懈怠的精神状态,深入脱贫第一线,发挥引领作用。

2.2 树立“站起来”意识,内在脱贫更关键

在实际扶贫中,贫困者的主体意识关乎精准扶贫的成败得失。贫困者要真正了解扶贫的目的,增强自我脱贫意识。部分贫困户文化水平低,政府应该积极宣传农民自主脱贫的经典案例,培养贫困者的“穷耻感”,让贫困户搭上国家扶贫的“顺风车”,坚决反对好吃懒做。

要优化党群关系。部分贫困户不服从驻村干部的领导,需要上级政府和扶贫干部为贫困户实施心理帮扶。对已脱贫人员和未脱贫人员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让脱贫者给贫困户讲经验、传路子。最关键的是帮助贫困户解决子女上学难、就业难问题,提高贫困户后代的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质量,反对部分贫困者的“读书无用论”,以免出现代际贫困。教育贫困导致的思想贫困会制约脱贫工作的高效完成。应鼓励偏远农村地区大学生主动返乡就业,降低就业门槛,为其创业提供物质保障,带动当地人脱贫[7]。

2.3 优化精准扶贫机制,建立长效帮扶计划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退出是脱贫工作的主线。

精准识别是第一步。政府应该建立多维识别指标,确保精准“三率”,即人口贫困识别率、贫困人口退出率、返贫率。根据本地区贫困标准分配贫困指标,防止扶贫资源与扶贫人口不匹配产生社会矛盾而加大精准扶贫难度[8]。

精准帮扶是第二步。政府应该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分类管理,对因病致贫的人给予社会保障专项帮扶,扎实落实扶贫措施,杜绝走访式、慰问式帮扶。此外,要丰富贫困村的文化生活,开展环境整治,优化村容村貌,实施综合扶贫。定期了解村民脱贫满意度和脱贫政策落实情况,多层次考核扶贫成效,共同发力,做到扶贫数据无虚假[9]。

精准退出是第三步。根据不同贫困户的脱贫现状建立观察机制,确保其脱贫成效,跟踪脱贫人口的生活现状,以防返贫。扶贫搬迁和未搬迁入住贫困者、未达到“两不愁、四保障、两有标准”者、依靠高风险创业脱贫者,不能退出帮扶机制,应利用科学方法不断优化精准扶贫体制。

3 结束语

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准扶贫到了冲刺期。及时发现偏远农村地区扶贫面临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使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奠基之作。

猜你喜欢

贫困者贫困户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古巴经济衰退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