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视域中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

2020-02-2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商丘市商丘师范学院

孙 旭

(商丘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商丘 476000)

产教融合作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1]。近年来,学界对其较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来,产教融合日益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发布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日益成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2]。有基于此,学界对产教融合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与观点,推动了产教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不断深入[3][4][5][6][7][8][9]。2016年以来,商丘师范学院将产教融合与学校转型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深化校地合作体制机制

2016年,商丘师范学院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确定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与拓展。按照“深化产教融合,必须从根本上破解产教融合所涉及的深层利益协调问题,以重建价值链为基础,建立创新共同体”[10]的基本思路,学校在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推动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不断深入。

(一)建立校市战略合作框架,构建校地融合发展机制

2016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聚集商丘地方经济、文化优势,结合学校资源,精准实施校市合作,构建“1+N”战略合作框架。2017年7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校合作工作的意见》。10月,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学院,对接商丘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商丘经济转型,增强商丘发展动力。2018年12月,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任务分解的通知》,把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列入商丘市重点工作和年度工作安排,构建了校地合作发展长效机制。

(二)成立校地合作发展联盟,完善协同育人治理体系

商丘师范学院发挥学科专业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努力构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2017年6月,与商丘市工商联、神火集团等100余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成立“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搭建了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产教融合、产学互动、集成创新、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机制,推动了地方人才、技术需求与高校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出台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构建组织有力、功能完善、协调有道的合作发展联盟组织化平台,拓展产教融合的办学空间,完善校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

(三)打造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服务师范生培养

商丘师范学院与商丘市、永城市等联合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整合区域内教师教育政策、智力、制度等资源优势,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并组建了教师教育智库,围绕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培训等进行系统研究和设计。与商丘市教体局深度合作,以河南省豫东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为中心,依托中原名师工作坊,调动商丘市一线名师广泛参与师范生培养。与商丘市的中小学深度合作,建立了一批针对性强、特色突出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基地,承接了一批地方教师培训项目。校地合作不断深入,地域性教师教育联合联动发展机制已经形成。

二、加强产教融合推进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高校而言,产教融合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商丘师范学院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考虑行业产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规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的具体要求,努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

面向教师教育现代服务业和商丘市主导产业,规划六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并建立了集群相关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以专业群为基础,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广泛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依存度和贡献度。基于模块化教学改革理念,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和全体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实验大纲制定,编写应用类校本教材。

(二)加快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商丘师范学院按照“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设计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行业学院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制定激励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从事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加大实验平台开放力度,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三)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商丘师范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融入城市和产业发展,形成良好双创氛围。以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为抓手,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软硬件条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城市和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制定《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积累转换办法》,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倡导“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商丘师范学院鼓励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育人模式。如艺术设计学院的“两业三品、实题实做”模式,通过课堂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的“五位一体”,实现了“作业向作品、作品向产品、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传媒学院的教学实践工作室(1+1)N模式,通过一个专业建设一个工作室,结合专业实践教学,与一家企事业单位合作,重点运作一项有影响力的项目;“1+1”领跑,新的合作项目接踵而至,“N”的倍数效应不断放大,破解了转型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模拟问题、专业特色不明、技能培养欠缺、服务社会能力不强“四大难题”。

三、推动产教融合持续深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一)依托学校优势,助力地方建设,推动实战育人

充分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讲述商丘、设计商丘,服务商丘城市品牌打造和文化建设。开办“应天书院讲坛”,出版《三商之源》《商丘古国志》等学术著作,发表系列论文,在教学过程中诠释传播“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城市品牌。在“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全媒体探访聚集活动中,负责商丘历史文化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围绕姓氏文化、木兰文化、归德古城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产品创作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承接商丘市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智慧商丘公众平台、商丘市廉政文化广场等系列设计。成立小画笔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先后为商丘市辖区近百个基层社区、村庄、学校和企业,义务绘制大型墙体绘画30000余幅,绘画面积近110000平方米。以商丘历史故事创作大型原创歌舞剧《应天书院》、舞剧《桃花扇》等,颇受社会好评。

(二)开展应用研发,服务地方经济,推进科研育人

注重应用型科研导向,瞄准商丘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一线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学生参与其中,推进协同育人。与商丘市共建商丘科学院,与柘城县共建“河南省干制辣椒产业技术院士工作站”,对接商丘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增强商丘发展动力。2017年以来,立项横向科研项目259项,成为协同育人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三)整理商丘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推进以文化人

致力于商丘文化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和推介服务,已成为研究、整理、保存商丘文化的资源库,宣传商丘地方文化的智囊团,展示商丘文化的桥头堡,传播地方文化、服务校本教学的主阵地。收藏商丘区域古碑墓志拓片660余种、汉画像石拓片450余种,商丘及周边区域家谱650余种、地方志1800多种,商丘历史文化专题史料2000多种,再现了商丘历史记忆,传承了商丘文化精神。拥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多层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庄子与道家文化研究中心等地域文化机构,凝练了汉梁文化、商文化、火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等独具商丘文化特色的研究方向,社会效益和影响力逐日增强。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通过明确发展目标,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办学模式,创新培养模式等方式,将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实行有效对接,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围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目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猜你喜欢

商丘市商丘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商丘之旅
商丘市工程建设项目“双流程”并联审批成效显著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商丘市
洛阳师范学院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