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
——基于学校管理层面
2020-02-25周凤英
周凤英
(湄潭县特殊教育学校 贵州湄潭 564100)
一、问题提出
自2011年两会中“幸福”成为主题,随后提出建设“幸福中国”“让人民更幸福”作为政府未来工作的焦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得出了“让学校先幸福起来”的重要提议。然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体验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1]
特殊教育教师(以下简称特教教师)作为教育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教学对象特殊,承担特殊工作职责的群体,特教教师的幸福感更是直接关系到个人工作、特殊学生、特教学校的幸福感。然而查阅国内外研究及笔者所在特教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发现,特教教师出现了职业认同感不高、职业倦怠感强等现象,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也普遍缺失,这给特教学校教师管理和学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作用。[2]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伴随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从业收益的认识、评价而产生的以积极体验为主导的较稳定的情感体验。[3]
所谓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特教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4]
二、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为一个幸福的老师,才能带出幸福的学生。然而当前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却不太理想。
(一)职业认同度低。人们对于各种职业的认识都很深刻:医生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科学家钻研科技才华横溢、军人保家卫国忠肝义胆……然而特教教师这个职业却很少被认识和提及,人们对特教老师存在很多误解,认为只要保证学生不出事就行了,不需要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所以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社会及教师自身对该职业的认同度较低,自然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也不高。
(二)职业成就感低。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应该深知自己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大,学生身心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特教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的学科技能,还需要拥有与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有耐心和爱心。[5]面对这样的特殊性,教师会花更多时间在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所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教学的研究上,再加之教育对象的生理缺陷,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受到了学生理解程度的限制,师生间的沟通也非常有限,所以很多特教教师会感到即使再兢兢业业,也觉得在工作上没有成就感,导致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逐渐缺失。
(三)职业倦怠感强。特教教师没有普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加之一些特教学校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家长对学生的学业监管力度也不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特教教师工作的好坏并不直接影响发展,无形中阻碍了特教教师的工作动力。[6]当前,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虽有倾斜,但是考量的标准仍然没有特教特办,基本沿用普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推动力度不大,相反这些原因会加重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四)职业胜任力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要求逐渐地提高,主要表现在对专业的要求更高、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全面、教学应变能力更灵活等,但是由于特教学校现存普校转入教师比例较大、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及教师专业培训的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特教教师普遍缺少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随着特教学校招生程度的加重,学生的智力发展等原因导致的教学问题和困难使得部分特教教师感觉职业胜任力不足,认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见效甚微,长期便会失去信心,幸福感就随之缺失。
(五)职业凝聚力不强。目前,大多数特教学校都没有专设教师办公室,而是为了便于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将教师办公室设立在所在班级的教室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现有的条件缺乏一个场所让教师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讨论工作中的困惑,寻求帮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无处诉说,没有了生活工作上的思想碰撞,久而久之,特教教师缺少了职业凝聚力,学校对教师的生活工作关心力度不够,职业幸福感当然也不会太高。
三、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建
职业幸福感的高低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还会进而
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提升和重建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包括社会的支持、个人的认同、学校的管理等,本文将主要从学校管理的支持方面提出特教教师职业幸福感重建建议和举措:
(一)营造积极的从教氛围。
1.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由于学生的特殊性,特教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大,因此需要学校借助师德师风会议、教师谈心等形式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职业幸福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残疾学生,不仅局限于补偿其缺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随着对自我的认同加深而提高。
2.加大特教教师宣传。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特教学校、教师、学生的不了解,因此作为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展示特教教师的风采,加大宣传,树立特教教师良好的公众形象,让社会了解并理解特教教师的工作常态及艰辛,以期提高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重建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加强学校人性化管理。特教学校教师人数较少,学校更应该团结一致,加强学校管理的人性化,在
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学校建设等方面多听取特教教师的意见,努力提升特教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将学校理念植入教师的心中,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职业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会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劳动,满额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
1.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特教教师由于专业能力、性格特征、年龄特点及职业需求的差异性导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尽相同,因此学校管理要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充分了解教师的心声,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特教教师将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学校管理还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安置岗位,让其最大可能地发挥作用。
2.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提升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助于特教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更对学校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特教学校要从校内校外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特教教师的职业素养,根据教师的特长,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有选择,改变以往被动培训学习的模式,重视教师的理论知识的更新与专业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加教师职业胜任力,自然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3.减少事务让专业回归课堂。不少人认为,现代教师的工作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当宝贵的教学时间逐渐被检查、考核、各类活动等社会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时,特教教师的专业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践应用,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专业退化及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后果,因此作为学校管理,应尽量减少专业骨干教师的社会性事务工作,合理安排特教教师的工作量,留更多的时间给老师参加专业培训、教学实践等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回归课堂,把特教教师还给最需要他们的特殊学生。
(三)提高教师的待遇福利。在国家大力增加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同时,增加特教教师的待遇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一大举措。学校应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保障特教教师的培训条件;适当增加优秀教师的奖励,绩效工资分配更加合理;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活动,全员参与,增进特教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打造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创设教师身心轻松的条件,提供特教教师调试心理、舒缓压力的场所,心情愉悦与职业幸福感提升的关系得以体现。[7]
(四)建立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于特教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引进多方参与教师的评价与考核,鼓励家长共同参与监督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激发特教教师的工作活力。
(五)组织多形式的关怀行动。学校要从特教教师的生活工作中的细节出发,全方位关心关怀教师,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比如可组织为教师过生日,让特教教师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学校对教职员工的关心体贴;教师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让特教教师在趣味活动中体会集体精神,提升教师的团队协作力、行动力、执行力;在特教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为其提供各种平台创造条件,并且时时关注教师职称的动向,了解教师的需求;学校管理者要关心特教教师的生活,尽力为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让特教教师能安心工作。
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不仅有文中提及的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个人、社会等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因人而异不同程度地体现缺失的表现,所以在重建特教教师幸福感的举措中还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正确树立教师的职业幸福观,以积极的心理应对学生和工作等。重建特教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社会给予合理的支持,共同提高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通过对特教教师的培训和自学提升职业所必需的专业水平,使其更能胜任特教教师的职业,通过关心关怀教师的生活工作的细节,采用多形式的活动增强教师的凝聚力,从而让教师在工作中保持激情,真正做一名幸福的特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