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媒体”高校期刊融合发展若干问题思考与实践
2020-02-25刘水强朱鸿鹏谢兵
刘水强, 朱鸿鹏, 谢兵
(1. 邵阳学院 期刊社, 湖南 邵阳 422000; 2. 邵阳学院 网络信息中心, 湖南 邵阳 422000)
“互联网+媒体”又可以称之为融媒体,其实际上是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既有共性又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容,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不同媒体的内容不同,传播方式不一,受众不同,因而使用的媒体技术路径也就不尽相同。高校期刊在媒体中是一个特殊群体。它不同于广播、电视、报纸及部分企业刊物,相比这些刊物对新闻时效性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其更注重社会效益,更趋向于追求学术研究的真实、客观,尤其注重学术影响力,追求针对具体人群(主要是科研人员)的深入“受众”的影响力[2]。无论是内容、产品创作、传播方式,还是追求目标,高校期刊均有其传统媒体必须坚持的属性需求。同时,其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谋求转型发展。随着国家相关融媒体政策的贯彻执行,高校期刊如何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而融合的技术路径是融合发展路径的不二 选择。
一、高校期刊面临的困境与现状
高校期刊主要为学报,是每个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显示的重要窗口,基本上是处于体制内的学术期刊。其共性的困境之一是体制机制困惑,如人员编制不够,经费不够,传播方式比较单一。除少数核心期刊外,学报大都影响力较低,市场人气不旺[3]。高校期刊困境之二是融合发展滞后,定位不准,终端脱节,平台应用域服务迟缓等技术问题阻碍期刊发展速度的提升。困境之三是复合性人才缺乏,编辑队伍的媒体融合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这些因素阻碍了期刊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
各个期刊面临的困难都不相同,地方院校的期刊面临的困难更多,处境艰难。主要表现:一是人才缺失,人力不够,编辑人数少,复合型人才更少,期刊基本上处于维持运转状态,难有精力和时间实现转型;二是经费太少,无钱实现技术更新。地方院校的期刊经费基本上是学校拨款,很少有其他渠道,且大多数学校预算额度较低,仅能维持基本的印刷、出版、发行,很难有经费支持现代媒体需要的设备购置、人才培训或引进;三是体制机制困惑,缺乏政策力推动。地方院校期刊基本上是体制内办刊,既不愁岗位,也不愁工资,人、财、物都是体制供应,许多高校缺乏促进期刊发展的政策激励,办刊人员也缺乏创新的激情。
基于传统纸质出版的高校期刊要进行媒体融合发展,这是现实所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校期刊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在内容、平台、渠道、经营、受众、管理、传播等方面进行融合,实际上也就是传播技术的融合。高校期刊属性大多是学术期刊,其有天然的数据资源优势,在困境中面临着新的机遇[1]。当下,有的期刊根据专业特点改名,使其服务对象更具体更专业更深入;有的期刊根据发行量较大和专业广告较多的特点而降低发行价格,如《材料保护》《电镀与涂饰》等[4]。但一般高校期刊因为在体制内而很少计算出版发行经济效益,也少有人针对市场做调查。融媒体让传统学术期刊境遇尴尬,但也给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机遇。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期刊的定位
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阅读的方法、模式和形态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以电子阅览器、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新的阅览终端进入大众生活[5]。坚持传统纸质发行方式的高校期刊仅依靠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及校园网站等信息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受众融合时代的需求。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期刊要发展,一方面,追求“内容为王”的期刊本性不能掉,学术的纯正性、严谨性需要更进一步的巩固与发扬,期刊存底的图书属性必须坚守;另一方面,迎合时代进步、满足受众需求、增强服务内容和个性服务已是大势所趋,融合发展已是高校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个高校期刊有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服务层次和受众。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定位准确,必须依据国家战略、学校发展要求、期刊属性与优势进行精准定位。
(一)根据期刊在融媒体时代的功能定位
高校期刊必须深化科技研究过程的介入功能,从传统的收稿、审稿、出版固定工作模式改变为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和学术资源,将自身打造成集学术导向、学术交流、学术评价等为一体的新的科技传媒载体[5]。借助融媒体技术,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如学习美国爱思维尔(Elservier)出版公司旗下期刊《细胞》的模式,将单一的结果传播扩展到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信息传播,实现功能上的更高定位。
(二)坚守期刊“内容为王”的文化定位
高校期刊面对多种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冲击,必须精准把握自身定位与发展的方向,坚守期刊的学术角色,守住“内容为王”的文化定位的底线[6]。这是期刊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传统的三审三校制度要坚守,意识形态的红线不能碰,学术不端的行为不能容。坚守“内容为王”实质是坚持优质稿件优先发表,优秀成果优先应用,是学科、学人、学刊三位一体共同进步的最佳选择。
(三)把准转型发展的方向路径定位
融媒体时代期刊转型发展必须把准方向选准路径,根据国家需求定位自身发展方向,选择可行的发展路径。当前,高校发展的主流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是高校的一份子,理所当然与国家战略一致,建设与“双一流”高校建设同步的一流高校期刊是我们的不二选择[7]。但各高校期刊的状况千差万别,必须选择合乎自身发展的路径,办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比如:
从内容上,注重专业特点,以媒体优秀内容为导向,争取可以办出高水平、高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期刊或国内著名期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结合文化法方面的热点,开办了“文化法研究”专栏,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从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出发,以栏目为中心可创办名家名栏,彰显期刊地方特色、学科强项,争取逐步办出国际一流期刊或国内著名期刊,这需要不断积累、逐步前进。如《邵阳学院学报栏目(社会科学版)》的“魏源与邵阳人文研究”便是从挖掘地方文化名人资源入手,不断扩展,对邵阳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特色进行研究,栏目所发表的文章被《湖湘文库》等收入,期刊被魏源等名人的相关纪念馆收藏或展出,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技术路径上来看,可以依靠知网、万方等数据平台和微信、网站等各种现代媒体平台,以及通过VR技术等让音频、视频、文字同步,让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相关成果,实现个性化服务,使受众同步了解相关内容,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影响力。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期刊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融媒体时代高校期刊实现转型发展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期刊影响力和更好的期刊效益。影响期刊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是受众的流量、引用量、业界知名度等[8]。期刊的效益无非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高校期刊的效益主要在于社会效益,在于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于推进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发表。为了实现其目标,追求效益的极大化,高校期刊必须从内容、技术、人才等方面思考,找出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第一,从内容上把准定位,把握行业、专业、学科话语权。从栏目设置到稿件选用都要用心,建设本刊固有的学术团队和受众,在实现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特色。
第二,从技术应用上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传播策略,实现平台叠加与智慧相融[9]。人工智能与融媒体人才相融,VR技术与人才干预相融,从内容上提升公信力,从形态上让音频、视频、文字三合一立体体现,让技术服务于个体个性需要,如文献查询、作者成果、相关成果链接等可以立体呈现。
第三,从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入手,培养和使用复合型编辑人才,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质量取决于编辑人员的素质、学术能力和责任心。如何构建栏目、策划项目、识别优质稿件、合理科学利用稿件是由编辑人员的学术力所决定的。如何编辑、校对稿件,确保编校质量是由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所决定的。而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实现编辑传播功能则是融媒体时代对编辑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从智慧全媒体角度实现传统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的突围,激发学术期刊无限发展的潜力,使得学术研究成果应用最大化,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智能移动设备与5G技术实现文库转译为直观简明形态,比如智能语音播放,智能筛选与推送用户所需求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服务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智慧全媒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术期刊要敢于探索出一条“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的学术传播新道路。
第五,从信息安全性方面加强学术期刊建设,运用新技术为电子邮件管理云服务等提供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国家极其重视,由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区块链,都可以在学术期刊领域灵活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性与验证的可信性、存储的可靠性等特色与优点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更好地解决了效率、授权等复杂问题。期刊界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文件信息安全相关的各类问题的研究,例如对如何提高各项新技术应用水平与管理水平的研究。
四、期刊融合发展的执行力
期刊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在期刊社,无论多好的规划、多精准的实施策略、多先进的技术,最终都需要依靠优秀的编辑团队去实施,才可能成为现实。融媒体时代的编辑不仅要有传统的编、审、校的基本功,还必须适应编辑类型细化的精加工要求,适应编辑工作更加智能化的时代要求[10]。为此,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期刊编辑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编辑人员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也依赖于新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如何提升编辑力?一是从完善机制上推动期刊编辑力提升,如激励机制;二是从培训体系上入手提升编辑力;三是从队伍建设上,引进人才提升编辑力;四是从技术技能上提升编辑力[11]。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必须具有强执行力,才能做到整体优秀规划的实现,才可能让期刊融合发展走向正途,顺利推进。
高校期刊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融合,要通过内容正确与传播先进方式相融合,人才培养与技术力提升相融合,编审校三维度的流程制度与现代媒体的快准真相融合,传统纸质发行模式与现代电子发表数据储存、各种传播终端相融合,走向复合型、立体型、服务全面、更有个性的转型发展之路。高校期刊任重道远,需奋力前行。
五、高校期刊媒体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上已论及,高校期刊普遍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在人才引进、技术更新、经费支持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地方本科院校受到所在高校的地理位置、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媒体融合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但是,融媒体是高校期刊进一步发展不可回避的挑战,也是机遇。媒体融合的一大要求是“内容为王”“技术为辅”,循此路径不断探索,可以促进期刊在制度完善、内容提质、技术升级等方面不断进步。以邵阳学院主办的学报为例,近三年来,学报结合实践,在期刊融合发展路径上做了一些尝试,从制度、内容、技术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困难,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人意的焦虑。
(一)实践路径尝试
1.在制度建设方面,定制度、守底线、抓质量
学报出台了《邵阳学院期刊管理办法》,将“三审三校”、作者稿酬标准、选稿用稿标准等诸多方面以文件的形式定下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了用稿流程,强化了意识形态稿件的审稿用稿把关力度,守住了政治底线和学术红线。在此基础上,学报抓优秀稿件稿源,抓学术团队构建,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抓稿件质量的提升方面,近年来学报社科版有省级以上课题资助的稿件达86%,副高或博士以上作者占比达80%。2019年,学报社科版和自科版两刊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影响力排名均有较大进步。社科排名位于Q2区第35位,自科排名Q3区第34位,其中社科获评2019年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
2.在内容建设方面,办专栏、显特色、服务学科发展
学报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和地方文化特色开办专栏,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服务学科发展,彰显学报影响力。邵阳有2 500多年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历史文化名人对社会贡献巨大。学报社科版开办了“魏源与邵阳人文研究”栏目,已持续15年,每期不断。此特色栏目多次获省宣传部资助,2019年获评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
同时,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融合国家新工科、新医科的发展,在学报自科版举办医学研究、能源与动力、生化工程等专栏,助力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在本刊发表。
3.适应传播环境,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技术路径
现代媒体发展的最大特征是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在不断提升,范围在不断扩大,传统的期刊纸刊发行传播方式基本上丧失了传播力。为此,我们采取如下措施适应传播环境:
一是尽量多加入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等公众熟知的数据平台。二是在纸刊和网站首页添加二维码,促进学报通过微信传播。三是自建网站,并与微信公众号相互融合,定点推送,提高业内受众量。四是利用网上审稿平台,做到收稿、审稿、用稿网上服务,方便作者投稿,提高作者用稿知情度。五是采用黑马软件校稿后人工至少三次校稿,并建立审读制,不断提高编校质量。
(二)实践体会与反思
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够统一,难以形成上下一心、左右一道的同心力。合力不够,自然有投入不足、融合不够的困惑。
二是制度不全,经费不足,技术瓶颈严重制约融合进步。办刊没有先进设备、软件的支持,更缺融合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缺人、缺钱、缺物的“三缺”成为学报融合发展瓶颈。
三是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信心,要在困境中看见曙光。差异化发展是高校期刊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实践,经过日积月累的渐进式进步,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办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