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写作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2020-02-25虞朝军
余 晓 虞朝军
(建阳第一中学,福建 建阳 35420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提出建议:(1)以具体情境为载体;(2)设计典型任务,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开放空间中展示富有创造性个性化学习成果。新课标为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命题提出了鲜明的交际语境写作的导向,近年高考全国I卷、Ⅱ卷的作文命题就鲜明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交际语境制约、任务驱动限定、关联思维赋意等。
交际语境写作是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主要包含主题、听众/读者/观众、目的、文体、语言五个要素,交际语境写作过程就是对这五个要素分析并确定的过程。[1]中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常常出现交际对象模糊、交际目的不明、交际任务遗漏等问题;尤其是对核心任务——思维逻辑任务认知模糊,导致论证逻辑混乱,论证说理片面单一等诸多问题。原因多样,主要是缺乏交际语境写作的思维指导与训练。
二、现状分析
笔者以2019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试题为例,对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加以分析。原题如下:
国家科技进步让天更蓝了,地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我们穿得越来越靓,吃得越来越好,出行更加便捷,学习、沟通更加方便,我们也更有尊严感,更有安全感,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条件追求精神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未来生活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园科技文化节上发言,分享你的未来生活拼图与理由。
这是一道典型的交际语境写作试题,试题以“国家科技进步,生活和身边世界发生巨大改变”为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完成“在校园科技文化节上”“分享你的未来生活拼图与理由的发言”的写作任务。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审题、说理难度应该不算大,但从评卷反馈看,问题不少。
(一)不能厘清浅层交际任务
浅层交际任务指的是“试题材料中能够直接感知的任务指令,比如材料中明确规定的交际对象、交际身份、文章标题、文体要求等”。[2]不少学生没有细致深入地理解材料,未能厘清材料的各项任务,写作时顾此失彼。其实,要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写作者必须明确以下写作任务:
①对象任务——写给谁看
②身份任务——写作人身份
③内容任务——材料要求
④思维任务——联想与思考
⑤文体任务——议论文体
有的考生弄错了文体任务,把发言稿误解为书信;有的考生弄错了对象任务,发言稿开头称呼“朋友”,而材料中“在校园科技文化节上发言”的对象应该是“同学和老师”。
(二)不能准确辨析概括隐性任务
很多考生的思考仅停留在表层任务,未能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和概括,对隐含在材料中的内容任务和思维任务缺乏探究,写出的文章内容单薄,思维单一片面。试题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未来生活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属于隐性任务,是考查考生辨析任务、完成任务能力的关键。它要求考生在行文中类比关联、延伸议论都要受到“以上材料”的限制,不能随意而为。
近年来,国家提出创新强国战略,新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提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要求。与之形成呼应,思维任务的考查在高考写作命题中备受青睐。2017年全国Ⅰ卷“中国关键词”、2018年全国Ⅱ卷“幸存者偏差”、2019年全国Ⅰ卷“劳动的价值”既提供了核心价值方面的共识,又提供了显性或隐性矛盾。纵观这些高考作文命题,都呈现出以辩证唯物论为世界观的基础上,强调立论与立人的特征。学者孙绍振说:“彻底的辩证法,是无所畏惧的,有了这样的自觉,才谈得上对一切事物,包括对作文命题中蕴含的矛盾进行分析。”[3]考生在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能力尤其缺乏。
(三)不能清晰地界定概念及其关系
不少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对“科技进步”“未来生活”“精神生活”“安全、尊严”等关键概念缺乏界定,行文中将“未来生活”与“现在生活”“生活”与“精神生活”等概念混为一谈,对“科技进步”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对“科技进步”与“安全”“尊严”的关系只有单向的思考,缺少辩证的分析。
交际语境写作属于公共说理的范畴,中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来的“概念含混、思维单一”等问题,根源在于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公共说理训练。
三、解决策略
对于交际语境写作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有何可行的解决对策呢?
(一)提供语境分析策略,厘清显性任务
RAFT是国外比较流行的读写策略,它是写作语境分析的主要要素(作者角色、受众、形式、话题)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借助RAFT策略分析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写作者的角色,如何有效表达想法,达成交流目的,并且获得在写作中必备的角色意识、读者意识、目的意识、文体意识等交际语境写作能力。[1]
以2019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试题为例编拟语境要素图式。
①交际对象——学校老师、同学。
②交际主体——“你”,学生代表(新时代18岁青年)
③交际目的——(阐释、说服、传达)“分享“你”未来生活拼图与理由”。既要发挥想象畅想(感性叙述)未来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巨变图景,也要阐释科技与生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融合。
④交际话题——“科技(发展)”与“生活(巨变)”的联想与思考。
⑤交际文体——发言稿格式(针对性、时代性、可讲性、鼓动性)称呼、收束语。
在写作审题过程中,能清晰地列出交际写作的语境要素,可以确保写作方向正确,紧扣任务要求。
(二)界定辨析核心概念,精准概括隐性任务
隐性任务包括内容任务和思维任务。
1.首先至少要对以下概念加以阐释、辨析:“国家科技进步”“未来生活拼图”“你”“尊严、安全”“联想”“思考”。“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是环境生态的进步,“穿的越来越靓,吃的越来越好,出行更加便捷,学习、沟通更加方便”是物质生活的进步,“尊严感,安全感”是精神生活的进步,对未来生活“拼图”“联想”就应该包含这三方面的内容;“你的”而不是“我们的”,强调“个人体验情境”,写出个性化;“联想”“思考”则要求既要发挥想象畅想(感性叙述)未来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巨变图景,也要阐释科技与生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融合。
界定核心概念的过程,就是思维从含混空泛到清晰具体的过程,通过阐释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的外延,与似是而非的概念进行比较澄清,将概念从众多可能意义中剥离出来,赋予它只有在材料语境下才成立的特定意义,确立核心论题。
2.完成隐性思维任务,关键要找准材料思辨点。审题时围绕核心思辨点进行层层追问质疑、思辨深挖:
“国家”与“你”。“你”与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关系?仅仅是坐等享受吗?(既享受“权利”,又肩负起“使命”,辩证看待“国家”与“你”的关系)
“当下”与“未来”。“你”畅想的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依据是什么?(当下不足的期待未来变好,当下便利的未来会更美好。辩证看待当下与未来的联系)
“科技”与“生活”。科技进步必然带来未来美好的生活吗?(科技是把双刃剑,辩证看待科技的利与弊)
明确材料内部之间的思辨点,有助于聚焦论证的重心,提出最佳立意,精准完成隐性任务。层层追问可使文章逻辑链条清晰,论证不断推进深化,最终使文章思维缜密,分析深刻。[4]
(三)借鉴论证范式,培养公民说理思维品格
交际语境写作属于公共说理的范畴。公共说理的本质要求任何共识的形成都必须接受公共价值、公共逻辑与公共知识的检验与判断。[5]它的核心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它的核心技能,包括挖掘事实、分析、论证、识别谬误、评估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与技巧。[6]
在交际语境写作中有可以借鉴的批判性思维论证范式吗?中学生写作可以借鉴“图尔敏论证模型”,它通常由G根据(资料)、C观点、W保证、B支撑、R辩驳、M限定等要素构成。[7]该模型把辩驳(合理的质疑与反驳)纳入论证框架,对观点做出合理限定,让整个论证框架更加严谨和富有弹性,培养学生在论证中自我辩驳,勇于面对质疑,积极的自我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论证的基本过程是:根据(G)和必要条件(B)共同构成了保证(即理由)(W),在接受了例外(R)的反驳之后,经过限定(M),使观点(C)得以成立。学生在写作时大体上可以按照“己方预判”—“分析原因”—“自我辩驳”—“自我校准”—“确认观点”的思维流程进行。以试题为例:
己方预判C:国家科技进步带来未来美好生活,我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分析原因W:国家科技进步让现在的生活变好(生态变好、物质丰足、尊严、安全),可以畅想科技进步带来的未来美好生活。(当今未来的因果关联)
“你”要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国家”与“你”整体与个体的关联)
自我辩驳R:核武器危害生活,人工智能隐患,基因编辑婴儿对伦理破坏,科技进步也有破坏人类美好生活的一面。
自我校准M:指出关键——科技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谁掌握它;限制前提——符合时代社会伦理规范的科技发展,才会带来美好生活;提出措施:青年是未来的主人,享受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更要自觉肩负起科技进步的重任,培养人文情怀。
确认观点C:科技与人文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同时,批判性思维具有情感特质,或称思维特质,一个经过训练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备求真的意志、理性的精神、开放的态度等。批判性技能的养成的过程中有利于批判性精神的养成。
综合以上策略,学生不仅能较好的准确完成交际语境写作的任务指令,也能提升说理的思辨能力,并且能够培养公民批判性思维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