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产业企业IPO被否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0-02-25冯清清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盈利战略

冯清清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变革,新经济业态随之出现,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需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资本市场作为重要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提供直接便利,新兴企业可以通过IPO扩大规模,同时接触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马晓娟、李静等(2018)通过对2017年新三板转IPO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被否原因主要是集中在外部监管趋严、中介机构辅助不力等方面[1];罗洋(2019)则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现有的文献分析这一类问题主要是针对所有上市企业,少有文献研究新型产业企业IPO的相关情况,所以,新兴产业企业的IPO被否的原因是否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又该如何去应对提高IPO审核通过率,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本文基于此,通过筛选分析申请IPO的企业中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过审情况,探析其被否的具体原因,最后据此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披露的会议审核结果公告,本文整理了2007年-2018年拟上市企业的IPO审核结果,并筛选出了2017年-2018年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IPO审核结果;其中,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证监会暂停了IPO发行审核工作,因此,无2013年相关数据。

(一)A股市场整体过审情况分析。通过数据整理得出,整个A股市场2007年至2018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已审核的申请IPO的企业数量为2697家,其中已通过审核的企业数量2250家,未通过审核的企业447家,平均否决率为16.92%。总的来说,审核形式较为严峻,审核否决率在发行审核工作恢复之后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之后逐步上升。在总的趋势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IPO审核的概率也随之下降。但是在2014、2015、2016这三年整体的IPO审核过会率较低,而在2016年之后,在2018年过会率达到了近十年最高的水平。

(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过审情况分析。通过对2007年-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IPO发行审核数据整理,在这期间,A股市场审核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数量达到499家,其中已经通过审核的企业数量为400家,被否决的企业数量为99家,平均否决率为19.71%,略高于全部参与审核企业的被否决率,说明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通过IPO审核的形式较为严峻。其次,战略新兴产业的通过率在近两年逐渐降低,证监会审核趋严;从个别情况来看的话,在2015年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IPO过审率6.98%达到了一个历史新低的水平,同时在2018年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IPO过审率38.59%近十年来说是最高水平。

二、被否原因分析

通过对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IPO过审情况的分析,看出IPO通过率各年差异明显,本文将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微观条件探析原因。

(一)外部宏观原因。金融市场制度逐步完善,外部监管趋严。各种新经济业态的出现,各类企业也出现开始出现在资本市场上,这一类企业要发展壮大也需要进行IPO融资,所以,战略新兴产业中拟IPO的企业数量增多。近年来,国家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使得IPO审查越发严格,又由于战略新兴产业是属于新产业业态,所以发审委对这一类企业的净利润、财务披露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过会率出现很低的情况。

脱贫攻坚进程加快,部分企业无缘扶贫“绿色通道”。中国证监会在2016年发布资本市场支持扶贫攻坚的新措施,对位于贫困地区的企业申报IPO,开辟“绿色通道”,即“即报即审、审过即发”。但是,一方面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的实现,消除了大部分的绝对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企业想要借此申报IPO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这一类企业借此进行IPO的可能性较小。

(二)企业内部原因。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由于战略新兴产业是新出现的业态,因此这一类的企业运营模式较不稳定,行业经营环境也容易发生重大改变,持续盈利能力无法得到保证。在对战略新兴产业企业IPO被否原因总结中也发现这一类企业多是由于毛利率下滑严重、客户源不稳定引起持续盈利能力受到质疑从而导致IPO审核被否。

企业经营不规范。拟IPO的企业被要求“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得到有效实施,保证生产经营的合法性、生产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还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1],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本就是新出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内部制度还有待在发展中完善,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一类企业的还没有具体的规范标准,因此无法保证在生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合规合法。

信息披露不够完善。拟IPO的企业被要求“凡是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都应当予以披露”,本文研究发现战略新兴产业这一类企业IPO被否的原因是在招股说明书中违反了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

三、对策建议

(一)维持企业持续盈利水平。企业持续盈利能力是企业IPO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3]。要突出企业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未来具有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目前,投资者选择被投资公司,并不仅仅以公司能否成功IPO为前提,更多会关注企业业绩是否良好、盈利能力是否持续,尤其是新兴产业企业持续盈利能力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中之重。而企业要维持持续盈利能力水平,除了应该具备经营所需的必备资源要素、具有优秀领导团队和核心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增长性之外,选择投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行业,也会提升企业持续盈利性水平。

(二)保持企业运营规范。近几年,企业运营规范成为其成功过会的重要依据[4]。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要想顺利通过IPO发行审核成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熟悉企业发行上市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自身进行多方位评估,确认自身各方面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部门要积极做好实质性改进措施。保持企业运营规范最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从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积极吸收机构投资者,加强董事会改革,健全董事会制度,加强监事会建设和增强监事会监督等方面着手。

(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改革和演进的方向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严格、全面和细致,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及时、准确、真实、充分地向外界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财务系统,坚持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业绩披露合规性是核心,建立适应要求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内部监控制度、对保障财务数据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确保财务信息真实、保证披露信息真实有效起决定性作用。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盈利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战略
不盈利的扩张都是徒劳
战略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