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

2020-02-25何秋豫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何秋豫

(南宁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00)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在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和移动化三个阶段发展后,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成为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背景

(一)政府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建设

金融科技——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将其定义为科技为金融行业带来新的经营模式、应用流程和业务产品,从而影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模式。2017年,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全局统筹金融科技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服务经济社会;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从总体要求、制度流程、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系统性规范指引;公安部修订《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网信办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9年,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肯定金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和边界,鼓励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建设。

(二)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脱媒”

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快捷高效的扫码支付快速替代传统支付手段,依托丰富的支付场景获取海量客户;凭借余额宝为代表的起点低、收益高、提现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极大满足了小额长尾资金群体的理财需求;凭借支付交易、社交信息等大数据智能风控,让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获得便利的贷款服务,金融科技进一步推动金融脱媒,极大地冲击商业银行。

(三)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发展瓶颈

网点拓展瓶颈:商业银行依托营业网点“跑马圈地”式发展模式受到监管制约、运营成本等多方面限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以网点吸引客户的资源优势逐步消失,互联网金融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广大客户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

客户管理瓶颈:商业银行普遍遵循“二八定律”管理模式——80%的银行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20%的利润来自80%的普通客户,即把主要的人财物投放在少部分高净值客户上,而对80%的广大长尾客户群体缺乏有效经营管理。

业务创新瓶颈: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突出,以产品为主导的服务模式往往呈现“千人一面”,缺乏“以客户需求为主导”的个性化产品设计。

二、金融科技推动商业银行数字转型

(一)场景建设构建发展之本

纵观互联网金融发展,支付宝依托电商场景,微信依托社交场景,凭借多样化支付场景极大增强客户粘性,并逐步拓展到转账汇款、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领域,从“衣食住行玩”全方面锁定客户。如缺失了丰富的支付场景,支付结算、信贷等金融产品将如无本之木,失去发展的根基,“得场景者得天下”,支付场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商业银行需彻底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围绕平台、生态、场景、流量、用户、数据等要素深入推进场景建设,打造物理网点、移动展业、自助机具、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网上商城等全渠道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各平台场景之间的一键跳转、交叉营销等功能;通过与电商平台、社保、医疗、教育、交通、通讯、非税、政府收费项目的合作,获取更多生活缴费支付结算业务;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建设服务开放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类合作平台业务流程,实现业务与场景的无缝衔接和全面融合;围绕客户需求,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客户日常生活中,先用生活服务场景引流再深度经营,实现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综合化,连接C端、B端、F端、G端,拓场景、引流量、建生态,构建闭环生态圈。

(二)云计算奠定创新基础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通过由多部服务器构成的综合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出结果;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分布式计算,解决任务分发及计算结果的合并。凭借云计算可在几秒种内完成数以万计的数据处理,比如新网银行99%的消费信贷业务实现机器审批,平均单笔审批时间从42秒减少为20秒,最快7秒钟即可反馈审核结果。商业银行通常采取“行业云”和“私有云”两种云计算模式,“行业云”一般适合实力偏弱的中小型银行,此种模式通过金融机构之间基础设施、公共接口、公共应用方面的合作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以瑞银银行为例,该行采取“行业云”模式,日常业务处理使用本行数据中心,但一旦峰值到来,便将负载导入“行业云”公有平台,充分利用“行业云”计算资源完成处理;而“私有云”则较为适合较强实力的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增加硬件设施逐步对接核心业务系统,将重要数据链接到“私有云”上,通过自动运维或外包驻场运维方式开展生产。以邮储银行为例,该行对本行手机银行等40多个子系统实现私有云平台部署,形成了核心业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和开发测试“四朵云”,全行近三分之二的交易通过云平台完成,有效提高系统应用能力。云计算实现了金融服务质的飞跃,为商业银行提升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业务创新

大数据(big data)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无法用常规软件处理,需采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应对的存量大、多样化、高增长的信息资产。人工智能是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机器学习、图像识别、智能芯片等技术实现计算机代替人脑进行分析和决策。

1.精准营销

随着数字经济社会的到来,数据已成为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商业银行在各类业务场景中积累了包括客户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家庭等)、金融信息(资产、负债、产品、账户等)、交换数据(邮件记录、社交记录、通讯记录、网上浏览等)、交易数据(交易、往来支付、使用历史等)、扩展属性数据(观点、需求、偏好、倾向等)等海量数据,蕴藏无限大数据价值。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关联客户生命周期中的行为特征、交易数据和金融需求,对客户形成全面、动态认识;使客户管理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数据化转型,对客户进行分组、分类和分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客户进行画像式营销管理系统,精准制定“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方案,实现全渠道智能营销;凭借管理模型自动挖掘客户数据库,以低边际成本实现对广大长尾端客户的规模化管理和精准营销,改变“二八定律”管理局面,挖掘海量长尾客户的规模价值。

2.授信风控

商业银行开展传统授信风险把控时通常依据财务报表、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三要素,广大长尾客户往往难以满足上述条件,加上小微客户分布广、单笔需求小,银行为其提供授信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借助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利用各种“场景”链接数以亿计的移动客户端并连续记录其数字足迹,整合、分析、甄别社交媒体、支付往来、财务信息等巨额结构化数据,结合通过网页浏览、社交通讯所反映的客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非结构化数据,构建多维度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画像、群像分析和信用评估,监测量度各类风险,有效提升信息透明度,开展高效遴选,降低获客成本,从而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数字化金融借助大数据替代资产抵押,凭借数字足迹开展风险控制,这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意义非凡。

3.智能服务

人工智能是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识别越来越多的使用到金融服务中。如客户经常在上网浏览理财信息,人工智能自动记录并推送相关链接,提高客户体验感;智能机代替人工作业,减少人工扫描、手填表格等重复性工作;通过智能客服机器人与客户开展开放式对话,并提供账户查询、产品咨询、市场分析、教育培训等金融服务,智能客服精确扫描客户行为,预判、识别服务需求点,进而合理调配客服中心资源;在营运中心领域和智能征信领域,智能机器人开展远程授权、票据识别等应用工作;借助“微表情技术”模型,远程抓取客户微小表情变化,替代人工面审判断欺诈风险,大幅度提升授信审核效率。

4.经营分析

统一的经营分析工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力抓手,针对各级分支行行长、部门负责人、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等不同层级需求,纵向上穿透从各级分支机构至个人的经营分析,横向上打通前中后台各业务条线管理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链接不同管理单位并加以跟踪调整。在智慧经营模式下,传导反馈机制与市场分析紧密相连,实现战略、架构、业务和运营的整体检视,切实改善组织深井问题,发挥决策引擎作用,为各层级决策提供切实依据,凭借数据分析将业务可视化,借助各种智能分析工具开展协同追踪,最大程度上避免“拍脑袋”作决策,精准把握业务发展方向。

(四)区块链推动业务创新

区块链是由特殊底层技术构建的分布式账本,由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技术组成的新型应用模式,信息传递通过互联网完成,效率极高。通俗来说,区块链就像一本由所有参与方共同维护的公共台账,有权限的使用者可在台账上写入记录,写入者身份、写入时间同步记录在台账上;台账记录信息不可删除或修改,并可供所有使用者随时查阅;台账加入自动控制器,控制什么内容可以被什么人写,什么内容不可以被写,以及在约定情况下自动写入记录的全流程管控监督。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可低成本地填平各交易方之间的信任鸿沟,创造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提升经营效率、降低风险和控制管理成本。国内外商业银行纷纷积极部署区块链在电子票据、资产托管、清算结算、股权交易、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仓储质抵押、金融审计、融资担保等业务场景的创新应用。

三、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建议

互联网经济时代,金融科技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从根本来说,金融科技建设、数字化转型的成败取决于商业银行深层次的顶层架构、运营机制、人才制度配备、社会环境等多方协同推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

各家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独立、合资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或借助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从顶层架构设计开始,尽早布局自身科技结构。比如建行、工行、中行采用全资控股方式设立建信金科、工银科技、中银金科;兴业银行与兴业财富、福建新大陆、高伟达软件、深圳金证共同设立兴业数金;平安集团利用集团优势设立金融壹账通和平安科技。从产品体系来看,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从前、中、后台三个层级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一是通过客户识别、智能认证等方式,提供高效精准的前台服务;二是通过构建存、贷、汇等业务系统,保障智能敏捷的中台运营;三是通过构建IT架构和技术平台支撑业务办理,打造安全稳定的后台支持;从发展路径来看,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一般遵循由内到外的发展轨迹。成立之初以服务本集团分子公司为主要业务,逐渐发展至同业服务,凭借专业的财务和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战略规划、市场预测、整体咨询、数据分析、风险评估、流程优化等服务,提升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比如金融壹账通,除了服务平安集团内部机构外,还为国内绝大部分城商行和半数以上保险公司提供了金融科技服务。

(二)流程体制建设

1.基础设施

基础硬件设施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商业银行需高度重视基础设施投入;围绕业务整合、流程优化、风险防控推进储蓄逻辑集中系统、产品营销系统、客户营销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平台、大数据平台、私有云平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移动平台、开放银行等基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部门在银行驱动和决策地位,赋予科技条线更多的资源和权限,形成金融科技发展的良好生态。

2.流程梳理

一是推进二三类账户推广使用和实体账户虚拟化,实现账户的跨行、跨界开立;强化“去介质化”的用户管理体系,逐步用手机号、密码代替传统存折、身份证;银行各部门结合本条线需要开展数据指标口径梳理、数据字典填写和数据对标等工作,并改变条线管理的传统做法,以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理念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为交叉数据分析奠定基础;通过金融科技公司链接的各类平台转化为银行获客流量入口,通过跨界合作丰富场景化建设;借助合作平台、行业协会、政府力量构建高质量数据存储并支持高效率访问的企业级数据仓库,搭建数据传输、交易、共享的数据中台,结合价值目标、风险偏好和业务特征对数据进行分拣和科学存储。

3.制度建设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科技在拓展金融边界、创造金融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管理、隐私泄露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需同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收益权之间关系,做好便捷性、私密性和安全性的三者平衡,制定留痕管理、分级权限、传输导出加密、内外网分离、系统自动审核、定期业务检查等统一标准,防范并打击数据滥用行为。在数据安全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的金融科技制度体系,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

(三)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队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源泉和力量,商业银行需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设计,打造门类齐全、梯次匹配、素质精良的专业人才队伍,组建信息化队伍、软件研发队伍、复合型人才队伍;对科技队伍采取超常规措施,倾斜薪酬、绩效、提升等方面政策,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布式架构、云计算领域高层次人才建设,凭借规模化、专业化的科技人才队伍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科技创新能力。

(四)监管环境对接

一是规范数据标准,完善金融科技风险监测体系,保证监管数据高质量报送,应对穿透式监管;二是推动行业沟通机制,在政府牵头下加快行业系统对接,形成完整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三是充分利用央行征信系统、网络征信系统、民政、公安、社交或电商等第三方信用数据,实现征信机构资源共享;四是配合国家、地方、行业共同推进金融科技领域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数据开放、安全与隐私保护,保障金融科技的合法、安全应用。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借着金融科技之舟,从转变业务模式、开展产品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改善客户体验入手,在严控金融科技风险的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核心为引擎,驶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彼岸,让我们共同期待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开启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客户金融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